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军事地理学
释义 junshi dilixue
军事地理学(卷名:军事)
military geography
  研究军事与地理关系的学科。探索地理环境对国防建设、军事行动的影响和在军事上运用地理条件的规律,为制定战略方针,研究武装力量建设,进行战场准备,指导作战行动提供依据。它是军事学术的组成部分,也是地理学的分支学科。
  军事地理学通常由三个部分构成:①普通军事地理学,主要研究地理与军事的关系的一般规律和历史源流等,是军事地理理论及其研究方法的综合与概括;②区域军事地理学,主要研究某一国家或地区的地理环境对军事行动的综合影响,包括战区军事地理、国家军事地理、边疆军事地理等;③部门军事地理学,主要研究某些地理因素对特定军事行动的影响,如海洋军事地理、空军军事地理、历史军事地理、交通军事地理等。
  历史上许多军事家都很重视地理环境在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中国春秋末期军事家孙武说:“知彼知己,胜乃不殆;知天知地,胜乃不穷。”(《孙子·地形篇》)18世纪中期,普鲁士国王弗里德里希二世在《给将军们的训词》(1747)中指出:“地理知识,对于一个将军来说,犹如步枪之对于士兵,数学之对于几何学家一样重要。他如对地理一无所知,非铸成大错不可。”正确利用地理环境,往往可以以少胜多,以弱制强;而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估计不足或利用不当,即使处于优势的军队,也可能遭受挫折甚至失败。中国东汉末年曹操兵败赤壁,法国拿破仑一世丧师俄罗斯,地理因素的不利是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军事指挥人员充分认识地理环境对军事战略(见战略)和作战行动的制约和影响,并在实战中巧妙利用,趋利避害,扬长抑短,对于克敌制胜有着重要的作用。
  简史  军事地理学是人类战争实践的产物,是伴随战争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对军事地理学的研究,中国较其他国家为早。在古代,军事地理学是作为兵法的组成部分而出现的。《孙子兵法》有较多篇幅着重论述了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条件在战争中的作用和影响,成为研究军事地理的开端。三国时期诸葛亮在隆中与刘备的问对中提出辅刘立国的策略,史称“隆中对”,是分析军事地理形势把握战略全局的范例。明末清初顾祖禹的《读史方舆纪要》,以明代主要行政区划为主线,着重阐述了历史上各要塞地域的地理形势对用兵的影响,是中国历史上一部历史地理名著,具有浓厚的军事地理特色。此外,顾炎武的《天下郡国利病书》和施永图的《武备地利》,也含有丰富的军事地理内容。
  19世纪,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机枪、线膛炮等武器相继出现,战争的规模和范围扩大,为适应作战需要,军事地理得到迅速发展;军事地理学的理论著作先后在俄、德、法、意、英等国问世,军事地理学遂成为专门学科。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德国地理学家F.拉策尔、瑞典政治学家J.R.克吉伦和英国地理学家H.J.麦金德等提出“地理环境决定论”、“大陆心脏说”等理论,他们的观点曾经成为资产阶级军事地理学的理论依据。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德国K.E.豪斯霍费尔的“地缘政治学”提出国家的生存空间应随着力量的发展而不断扩大,主张德国收回失去的殖民地,甚至把大半个欧洲都划归到他那个“生存空间”中去,为A.希特勒的侵略扩张政策制造理论根据。
  任何战争都是在一定的地理环境条件下进行的。马克思主义军事家在研究和进行战争时,都十分重视地理条件的作用和影响,并对之进行能动的利用和改造。同时认为决定战争胜负的是人而不是地理环境。毛泽东在领导中国革命战争中,善于根据中国的军事、政治、经济、地理特点确定革命的战略方针;在选择、建立和发展革命根据地的斗争中,在运筹战略决策和指挥战役行动时,都能充分利用各种有利的地理条件。他在《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论持久战》等军事著作中,都精辟地论述了地理与战争的关系。在土地革命战争初期,中国工农红军就开始了军事地理的调查研究工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军事院校开展了军事地理的研究和教学工作,军事领导机关分别编写了各种军事地理资料。
  研究内容  普通军事地理学是军事地理学的理论部分,其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军事地理学的产生和发展,研究的对象、任务、原则和方法,地理环境诸因素对国防建设、战略思想、军事行动影响的一般规律等。区域军事地理学和部门军事地理学是军事地理学的应用部分,其研究内容包括:
  地理形势  主要包括国家或战区的位置、范围、面积,陆、海疆界的长度和自然特征及其对军事的作用和影响,该国家或战区与周边国家或战区的关系以及所处的战略地位。
  自然条件  主要包括地貌、水文、植被和气象等因素。地貌,侧重研究有军事意义的平原、丘陵、山地、山林地的分布状况;水文,侧重研究江河、湖泊、水库、地下水和海洋的分布特点、季节变化规律;植被,侧重研究植物的分布范围、类型与季节变化特点;气象,侧重研究各种气象要素的地区性、季节性的变化规律等,以及上述诸因素对作战行动、交通运输等的影响。
  经济因素  主要包括各种战略资源的分布、蕴藏量和产量,工业特别是军事工业的分布、技术水平及其生产能力,农业经济的分布特点和主要农产品的生产状况,国民经济结构、生产总值和人均产值,以及对军民生活物资的保障程度、战时经济动员潜力和对战争的支援能力。
  社会状况  主要包括社会、政治制度和对内对外政策,阶级关系,人民与政府的关系,人民对战争的态度;民族的分布,风俗民情,政治倾向及其相互关系;宗教信仰及其对国家政治生活的影响;人口的数量、分布、男女比例、文化程度、健康水平和战时兵员的动员潜力;医疗机构和卫生技术人员的分布及其在战时利用的可能性,主要传染病、地方病的种类、分布、流行季节和对作战行动影响的程度。
  交通运输  主要包括铁路、公路、水路、航空线和地下管道的整体布局,主要线路及其通行、输送能力;重要交通枢纽、车站、港口和机场等的吞吐能力和遭受破坏后的恢复能力;各种机车车辆、汽车、船舶、飞机等交通工具的数量和管道的长度以及这些交通工具和管道战时的生产补充能力。
  通信设施  主要包括各种通信枢纽、通信台站的布局、数量和质量状况,主要通信设备、通信器材工厂的分布及其生产供应能力,有线电和无线电通信网的安全保密性能及在战时的生存能力和恢复能力。
  城镇、要地  指重要居民地、军事基地、要塞、岛屿、关隘等。城镇,侧重研究其地理位置、战略战役地位、面积、人口、周围地形、交通运输、通信设施、工业生产,以及防空工事和军事设施情况;要地,侧重研究其分布状况、地理特点和军事价值、兵力部署、武器配置,以及对要地安全的保障程度。
  历史战例  主要包括所研究地区地理条件对历史上重要战争的影响和交战双方在利用地理环境方面的利弊得失和经验教训。
  在对上述各项内容分别进行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再进行综合分析,得出对国防建设和军事行动可能产生影响的全面评价和结论。
  发展趋势  现代科学技术在军事上的广泛应用,引起战争规模、作战样式的不断变化。新的战略思想使人们对地理环境的认识也有发展变化。为适应未来战争的需要,军事地理学的研究范围将由地面、水面进一步向地下、水下和外层空间扩展,在海洋水下和外层空间建立战略导弹发射基地,建设和发展海洋战场,为军事地理学的研究开拓新的领域。采取航天、遥感技术观察和收集地理信息的手段将进一步得到推广,电子计算机的普遍使用,使地理信息的处理、存储、检索、传输和显示实现系列自动化。
  参考书目
 曹操等注,郭化若译:《十一家注孙子》,第一版,中华书局,北 京,1962。
 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中华书局,北京,1955。
 孙宕越、徐俊鸣:《军事地理学》,中山文化教育馆,重庆,1939。
 Louis C .Peltier & G .Etzel Pearcy , Militɑry Geogrɑphy, D.Van Nostrand Company,Inc.,New York,1966.
 P. O'sullivan & J. W. Miller, The Geography of Warfare, St. Martin's Press,New York,1983.
 J. Soppelsa , Géographie des Armements, Masson,Paris,1980.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78206条中英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7/1 3:13: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