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免疫耐受性
释义 mianyi naishouxing
免疫耐受性(卷名:生物学)
immunological tolerance
  机体在接触以前曾接触过的抗原时所表现的特异性无应答现象。
  20世纪40年代中期,J.J.T.欧文发现:由于胎盘融合,在胚胎时期交换过血液而遗传上不相同的异卵双生的小牛出生后,血液中同时存在两种带不同血型抗原的红细胞,一种红细胞是自身的,另一种红细胞是同胎另一小牛的,它们可在体内长期存在,不产生抗体应答。另外,这两条牛可相互进行皮肤移植,并且不出现移植物排斥反应。欧文称这种现象为免疫耐受现象。这是天然发生的免疫耐受性。P.梅达沃等人(1953)用两个不同的近交系小鼠进行实验,导致了人工获得性免疫耐受性的成功,证明免疫耐受性是免疫系统“识别”和“记忆”的结果,机体的免疫系统愈不成熟,就愈易产生对某一特定抗原的免疫耐受性。
  诱发条件  包括机体和抗原两方面的因素。机体方面的因素有①动物的年龄:在胚胎期建立免疫耐受性最易,新生期次之,成年期比较困难。这可能与机体在各时期的免疫系统成熟程度有关;②免疫反应性的强弱:免疫反应性强的个体不易产生免疫耐受性,有免疫缺陷的动物,不管是自发的还是使用免疫抑制剂,都很容易诱发免疫耐受性;③动物的种属:肠鼠和绵羊难以诱发免疫耐受性,兔和猴只有在胚胎期才能诱发免疫耐受性,小鼠、大鼠和地鼠比较容易诱发;④免疫抑制剂的影响:这是一种外源性非特异性抑制免疫功能的因素。用大剂量X射线照射和用各种免疫抑制剂,可抑制全部免疫应答,而在给予适当剂量药物的同时给予抗原,可诱发对该抗原的免疫耐受性。抗原方面的因素有①抗原的性质:能诱发免疫耐受性的抗原物质称为耐受原。主要耐受原有蛋白质、细菌或病毒抗原、半抗原和合成多肽。不易从体内清除的抗原比易被清除的抗原容易诱发免疫耐受性。在体内不易被代谢的耐受原可比易被代谢的耐受原维持免疫耐受性的时间长;②抗原注入的途径和方式;最易诱发免疫耐受性是静脉注射,其次是腹腔注射,再次是皮下注射。口服一般不能诱发免疫耐受性。如在注射抗原时使用免疫佐剂,也不易引起免疫耐受性;③抗原的剂量:影响诱发免疫耐受性的因素很多,难以定出固定的诱发量。一般认为中等剂量容易诱发免疫应答,而不易诱发免疫耐受性。非胸腺依赖性抗原大剂量时比较容易诱发免疫耐受性;胸腺依赖性抗原用小剂量或大剂量均可诱发免疫耐受性。用大剂量抗原诱发的免疫耐受性称为高量免疫耐受性,用低剂量诱发的免疫耐受性称为低量免疫耐受性;④决定簇的密度:决定簇的密度愈大,愈容易诱发免疫耐受性。
  发生机制  至今说法不一,仍无定论,如①禁忌克隆学说:在胚胎时期具有免疫活性的细胞克隆与自身抗原物质接触后,即处于受抑制状态,失去对抗原的应答能力,形成天然的免疫耐受性;②表面受体交联学说:B细胞膜表面含有大量的抗原受体(SmIg),大剂量有重复结构的半抗原决定簇能使抗原受体过量交联,B细胞不能活化,从而导致免疫耐受性的产生;③血清封闭因子:它可与抗原结合而导致耐受性的产生;④抑制T细胞:它不仅能抑制B细胞产生抗体,而且能抑制辅助T细胞对B细胞产生抗体的促进作用。在低剂量抗原引起的免疫耐受性中,抑制T细胞的作用更为突出;⑤网络学说:杰尔内的这一学说有助于阐明免疫耐受性的机制(见免疫网络)。
  在临床上的意义  机体严重感染和出现肿瘤时,免疫功能往往下降,免疫耐受性往往增强。如果克服免疫耐受性而增强免疫功能,自然有利于对这类疾病的治疗。在超敏反应、自身免疫病和移植排斥反应(见移植免疫学)中,机体对抗原、自身抗原或同种异体抗原常产生较强的免疫应答。如果采取促进免疫耐受性的综合措施,可将这种较强的免疫应答抑制下去。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78206条中英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27 5:2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