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七情 |
释义 | qiqing 七情(卷名:中国传统医学) Seven Emotional Factors 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活动的合称。七情本是人体对外界事物和现象所产生的不同的情志反应,属正常的精神活动,一般不会致病。但如果遇到突然、强烈、长久的情志刺激,超过了常度,则成为致病因素。七情致病因患者的社会环境、身体状况、生活习惯以及道德、文化等因素的不同而各异,但都从内而发,使人体阴阳失调、气血不和、经络阻塞、脏腑功能紊乱,进而发生各种疾病。七情出现异常,或即刻发病,或延迟发病,或加重原有病情,或诱发新病。病变机理复杂,病证繁多。临床诊治时应注意患者情志表现,力求解除其思想顾虑,促使疾病痊愈。对疾病所伤及的脏腑组织器官,则应依据患者症状和体征予以辨证论治。此外,药物配伍的七种不同作用(相须、相使、相畏、相恶、相杀、相反、单行),亦称七情。 情志变动与发病 喜怒哀乐乃人之常情,但各种情志活动都必须适中、调和而有节制,这样不但不会成为疾病的病因,还能协调机体的生理活动,正如《内经》中所说“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反之,如果情志波动过于激烈或过于持久,打破了五脏之间相互资生、相互制约的关系,破坏了气机正常的升降出入,使精、气、血、津液的代谢失常,则成为病因。引致情志变动的因素很多,概括起来,可分为社会因素、季节气候和身体状况等。在社会因素中,人们社会地位和生活条件的变迁,家庭和婚姻的变化等,是引起情志变动的重要而常见的原因。人与天地相应,自然界春夏秋冬四季气候的变迁,也会使人的精神情志活动发生相应的改变,有时异常的情志变化可能与异常的气候变化有关系。身体状况的好坏也是影响人情志活动的常见原因,健康人自我感觉良好,患有疾病的人则常感不快,如心病患者就常因心悸心慌而有恐惧的感觉。一般说来,实者多怒多喜,虚者多恐多悲。人们由于文化程度、年龄、性别、道德观念及性格等存在差异,因而在情绪反应上有好发性、耐发性、敏感性的不同,呈现出较大的个体差异,故七情作为病因,是对于已发生的疾病而言的。 七情致病机理 七情致病都是由内而发,后及于外。这是因为情志的发生是以脏腑气机的运行作为生理基础的。如果情志刺激的强度超过了五脏系统的调节功能,特别是超过了肝的疏泄调节功能,就会使气机运行失常而引起紊乱,破坏脏腑之间的相对协调平衡,形成情志病证,并可出现瘀血、痰饮等病理产物。所以,七情刺激首先影响脏腑气机,出现一系列生理反应,如喜时血脉流畅、人觉欣快,怒时面红耳赤,思时不欲饮食,悲时气急叹息,恐时颤栗汗出。这种气机变化是可逆的,情志刺激消除后,气机即可恢复正常。但如果情志刺激持续存在或过于强烈,气机失调久不恢复,则可伤及脏腑,引致疾病的发生。在疾病发生的过程中,有因气机紊乱化为火热之邪(五志化火);有因气机紊乱使体内湿不得散、痰不得化、热不得泄、食不得消,进而引起湿郁、痰郁、食郁而伤及脏腑成为种种实证;也有因脏腑气血阴阳损伤过重,日久而成虚损之证。七情对脏腑的侵袭,在中医学理论中有五行配属关系,《内经》中阐述为“心在志为喜,肝在志为怒,脾在志为思,肺在志为忧,肾在志为恐”,故“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如过于愤怒,则易致肝气疏泄功能失常而呈亢进状态,引起眩晕、头痛,甚至出现呕血、昏厥、卒中。又如过度的恐惧伤及肾脏,可出现神志失常、遗精、遗尿、阳痿、腹泻等。目前认为这一配属关系并非绝对,临证应综合各方面的情况全面、细致地进行分析。一般的规律是:因为心藏神,七情皆发于心,故七情都可伤心;凡能影响气机运行并使之不畅的情志都要伤肝,如怒、思、忧、悲、惊、恐;由于肺主气,脾为生化之源,故凡能损气、耗气而致气虚的情志变化都要伤肺和脾,如喜、忧、悲、思;凡能抑制脾的运化功能的情志变化都可伤脾,如思、忧、悲、恐、怒;五脏所伤,终必及肾。七情伤及脏腑后,病情错综复杂,传变无规律,或虚多实少,或虚少实多,又多虚不受补,实不耐攻;在疾病过程中产生的瘀血、痰饮等又可进一步加重病情;脏腑病变后,情志活动因素不仅未能消除,往往在强度和持续性方面会有所加强,两者互为因果,进一步加重病情。此外,在疾病发展过程中,病人如有激烈的情志波动,往往使病情改变、病势急剧恶化。 七情病证治疗 七情所致病证繁多,可表现在神志、心脉、肝胃、生殖、肿瘤诸方面。神志方面的病变主要有癫狂、痫症、脏躁、痴呆、百合病、失眠、健忘以及气厥等;心脉方面的病变主要有心悸、怔忡、心痛、胸痹、眩晕、卒中、失血等;肝胃方面的病变主要有脘腹胁痛、痛泻、呃逆、噎膈等;生殖系统方面的病变主要有月经不调、遗精、阳痿等;肿瘤方面的病变可见积聚与癌症。此外,郁病、奔豚气、消渴、鼓胀、梅核气等亦是七情所致常见病证。 对七情所致病证的治疗,应以精神治疗消除病因,以药物或其他方法(如针灸)治疗脏腑气血的损伤,或消除病理性产物。在精神治疗方面,中医学有一种采取情志相胜的五行制胜疗法,即《内经》所说的“恐胜喜”、“怒胜思”、“喜胜忧”、“思胜恐”、“悲胜怒”。如忧愁思虑不解的患者可用激怒疗法治疗,即在医生的诱导下,用不同的情志来转移和干扰原来对机体有害的情志刺激。临床上不应拘泥于五行相胜,而应积极建立患者对医生的信任,减轻患者的思想负担,鼓励患者主动克服有害的情志,增强治疗信心。在药物或其他方法治疗方面,则应针对情志波动所伤及的不同脏腑及其所引起的气机紊乱或气血逆乱的病理变化,辨证论治。由于肝主疏泄,有调节情志刺激的功能,过度、持续的情志刺激大多能使肝脏不能疏泄条达,进而影响其他脏腑,所以疏肝解郁是治疗情志刺激所致病证时常须考虑的方法。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78206条中英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