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图书供求矛盾
释义 tushu gong-qiu mɑodun
图书供求矛盾(卷名:新闻 出版)
contradiction between supply and de mand of books
  图书供应量大于或小于需求量所造成的不适应。书店经营的图书是商品,商品的两重性──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的对立,是图书供求矛盾产生的根本原因。
  图书商品的流通过程,就是它的物质形态(图书)与价值形态(货币)在交换中不断运动变化的过程。在这个运动变化过程中充满着矛盾。如果发行企业的图书销售不出去,发生供大于求的现象,则物质形态转化不成预期的价值形态,因而形成图书积压。如果读者不能从发行企业购买到图书,发生供不应求的现象,则价值形态转化不成物质形态,因而形成脱销。积压与脱销,是图书供求矛盾的具体表现。
  图书的供应与需求,是同商品经济相联系的一对经济范畴。按照图书发行目标和读者的要求来说,图书的供应,应该大约相当于一种书出版发行量的总和;图书的需求, 应该大约相当于同一种书的读者购买量的总和。这两个总和作为统一体的两个方面互相发生作用,反映了发行企业和读者双方的买卖关系。
  供应称卖方,需求称买方。卖、买双方均要求对方在量的方面与自己相适应。例如,供应作为卖方可向市场提供某书 1万册,它希望社会需求也恰恰购买 1万册,从而与自己的供应量相适应。社会需求作为买方,则要求卖方提供某书的数量与自己的购买量相适应。但这个量具有伸缩性和不确定性,卖方对这个“变量”很难事先弄清楚。作为总体的买方,当然也不知道卖方究竟供应多少。供应和需求始终力图互相适应,但从来不会完全适应。如果有适应的话,也是暂时的、相对的、有条件的。而不适应则是经常的、绝对的、普遍的。不适应就是矛盾,图书供求的适应与不适应,贯穿于矛盾运动过程的始终。
  图书供求矛盾的主要方面是需求,供应必须紧跟需求,适应需求。在某些特殊情况下,需求也可能成为矛盾的主要方面。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国营书店对某些重点品种,如课本、教材、重要文献的需求,可以依靠社会力量进行全国调查统计,在特定时间内使供求达到相对适应。但就多数品种来说,由于形成需求的诸因素处于动态变化过程中,不可能进行全面调查统计,供应不是多了就是少了。
  解决供求矛盾的途径只能由市场调节。通过试销,了解需求趋势,酌量储备,及时重印,不断供应。印刷生产力愈发达,重印周期愈短,愈能使供应紧跟需求,彼此相对适应。
  在图书市场上,通常是供不应求,供过于求,供求相对适应这三种状态同时并存。有些图书,在此地供求相对适应,但在彼地不适应,可称为图书供求的“空间矛盾”;在这个时期相对适应, 过一个时期又不适应了,可称为图书供求的“时间矛盾”。在一定时期内,整个图书市场的供应量与购买量的差距,可称为图书供应总量与需求总量的矛盾。解决这两个总量的矛盾,要从解决图书品种构成与需求构成之间的矛盾入手。
  研究图书供求矛盾的目的,就是具体探讨各类图书的供求特点、影响供求变化的因素,分析缩小供求差距的条件和途径,促进图书商品流通的良性循环。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78206条中英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7/1 4: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