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司马光
释义 Simɑ Guɑng
司马光(1019~1086)(卷名:政治学)

  中国北宋政治家、史学家。字君实。陕州夏县(今属山西)涑水人,又称涑水先生。死后追封为温国公,谥文正,故后人亦尊称司马温公或司马文正公。仁宗宝元初中进士。后历任仁宗、英宗、神宗三朝皇帝的侍从官。忠君勤政,敢言直谏。王安石变法时,他极力反对,并因此受到排挤,于熙宁三年(1070)出知永兴军(今陕西西安)。第二年退居洛阳专修《资治通鉴》。元封八年(1085)哲宗年幼即位,高太后临朝听政,司马光应召入京,主持国政。元祐元年(1086)任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宰相),在其任内全部废止王安石新法。他的著作除《资治通鉴》外,还有《司马文正公传家集》、《稽古录》、《涑水纪闻》、《潜虚》等。
  主要政治思想  司马光坚决反对王安石变法,认为“祖宗之法不可变也”。他说王安石的变法是侵官、生事、征利,青苗等法是聚敛行为,违背了周孔仁政思想,或能富国,但更病民。他否认王安石关于社会贫弱在于开源不足的观点,认为社会财物总量有限,关键在于节流。
  司马光主张尊君。他说“王者万物之父也”,国家治乱兴衰系于人君一身,没有人君来决是非、行赏罚,国家将混乱不宁。臣下应绝对服从君主,违君之命应受“天刑”。他同意人臣对君主可以死谏或辞职,但坚决反对孟轲关于贵族之卿可以易君之位的说法。还认为早立太子对于安定皇室意义重大,而皇室安定乃天下安定的前提,因此他七年不懈,力劝仁宗建储。
  司马光强调以礼治国,认为礼“用之于身,则动静有法而百行备焉;用之于家,内外有别而九族睦焉;用之于乡,则长幼有伦而俗化美焉;用之于国,则君臣有叙而政治成焉;用之于天下,则诸侯顺民而纪纲正焉”(《资治通鉴》卷十一,高帝七年)。司马光的礼就是正名、定分,区别君臣的等级关系。他说:“礼莫大于分,分莫大于名。……何谓分?君臣是也。何谓名?公侯卿大夫是也”(《资治通鉴》卷一,威烈王二十三年)。
  司马光认为治国要赏罚分明。他指出:“政之大本在于刑赏,刑赏不明,政何以成?”(《资治通鉴》卷七十九),又说:“赏有功,诛有罪,此人君之任也”(《资政通鉴》卷一百七十二)。他认为不掌握好刑赏这两个重要武器,有功不赏,有罪不诛,无论多么英明的人都难以为治。所谓赏罚分明,就是赏罚公平,不能厚此薄彼,畸轻畸重。
  在用人问题上,司马光主张德才并重,德先才后。对于“才”和“德”的关系,他说:“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根据每个人的才德情况,他把社会上的人分作四类,“德才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他认为国家选拔人才,应该选拔那些才德兼备的“圣人”,退而求其次,是选拔“德胜才”的“君子”。如果圣人、君子都得不到,宁可要愚人,也不要那些小人。因为小人有才,如虎添翼,将遗患无穷。“自古以来,国之乱臣,家之败子,才有余而德不足,以至于颠覆者多矣”(《资治通鉴》卷一)。他反对压抑人才的做法,提出不拘资序,不论亲疏,不讲门第,不计恩怨等唯才是举的取人路线。他说:“苟有才德高茂合于人望者进之,虽宿昔怨仇勿弃也;有器识庸下无补于时者退之,虽亲暱姻娅勿取也”(《司马温公传家集·言为治所先上殿札子》)。
  影响  司马光继承了儒家的政治思想,在儒家思想指导下编写成的政治历史巨著《资治通鉴》,对中国历代政治产生过重大影响。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78206条中英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7/1 3:1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