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中国古代货币
释义 Zhongguo gudɑi huobi
中国古代货币(卷名:经济学)
money in ancient China
  中国自史前时期至明清两代独具特色的独立货币体系与货币文化。
  起源和初期的发展  中国最早的货币是海贝。海贝在史前的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大汶口文化遗址中,在夏代纪年范围内的二里头文化遗址和商周墓葬中,屡有发现,《盐铁论·错币》中并有“夏后以玄贝”的记载。海贝是产自南方暖海的远方外来交换品,是美丽珍贵的装饰品。它开始起货币作用,似可上溯到夏代,即中国进入阶级社会、国家产生的时候。商和西周时已为流通中的主要货币。在商代晚期和西周,还出现无文字的铜仿贝。至东周发展成为有铭文的铜贝蚁鼻钱,形成正式金属铸币,主要流通于南方楚国地区。
  另一种最早的货币是铜质的钱、镈、刀。钱、镈是农具,刀是多种用途的工具,它们也是人们可以让渡的财产,在殷周或更早的遗址中都有出土。大概在殷商晚期和西周,这些铜工具在不同地区形成一般等价物。钱、镈至春秋发展为专职货币,即后人所称的空首布;虽保存青铜铲的基本结构,有细长的銎,但已不适宜装木柄,不能作工具使用,而成为具有典型意义的先秦铸币。至战国进一步发展为略具铲形小铜片的布币,主要流通于北方周、晋、郑、卫地区。青铜刀至东周发展为刀币,主要流通于齐国及燕、赵地区。
  战国中后期,一种更便于授受使用的圆形金属铸币圜钱,在周、魏、赵、秦、齐、燕等地出现,特别是秦国正式采用圜钱制度,为圜钱发展成全国统一的铸币形式准备了条件。
  春秋战国时期,贵金属黄金也作为货币进入流通。它以镒(20两)、斤(16两)计。南方盛产黄金的楚国还出现铭文“郢爰”等字样的金版。这是一种比较原始的,但在中国是最早的黄金铸币。
  秦汉的法定货币  公元前 221年秦王朝建立后,废除以前铸造的包括贝币在内的各种各样的地方货币,规定以黄金为上币,即主要在上层统治阶级范围内行使的货币,单位以镒计。又以原秦国的铜铸币,圆形方孔半两圜钱为下币,主要供民间日常交易使用。这样,实现了中国货币种类及其单位的首次统一。半两钱的圆形方孔形式,与古人的天圆地方的宇宙观相符合,又便于在经济生活中授受使用,故这一铸币形式沿用到清末。
  汉承秦制,定黄金为一等币,单位以斤计。以铜钱为二等币,汉初曾允许私铸。汉武帝于公元前 118~前113年间,废止以前各钱,将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五铢钱轻重适中,是历史上成功的一种铸币,其流通一直延续到隋末,长达700余年。
  魏晋南北朝的“谷帛为市”   谷和帛是民生必需品,有较稳定的价值,历代皆作为一种较重要的价值尺度与支付手段,具有不同程度的货币性能。每当时局动乱,币值波动剧烈时,它便成为人们最乐意接受的支付手段。魏晋南北朝时期,国家长期分裂,社会动荡不安,币制杂乱,曹魏境内多以谷帛为货币,在北齐布帛成为普遍的支付手段,南梁大部分地区用谷帛交易。
  货币流通的这一消极遗产影响到隋唐,形成钱帛兼行制度,即大额交易用绢帛,日常小额支付用铜钱。在唐代,绢布是法定货币,包括锦、绫、罗、纱等各种丝织品和纻、赀、火麻布等,但主要是绢和缣。由于绢、布易损坏,流通中又常割截,故经常存在着被铜币排斥的现象,至宋遂退出流通。
  唐代的开元通宝  唐王朝的建立,出现了长期稳定与统一的局面,为重新统一货币创造了条件。621年铸开元通宝钱,这是中国古代货币史上又一划时代意义的铜铸币制度。铜钱以“宝”为名,说明中国金属铸币制度脱离了以重量“半两”、“五铢”为名的量名钱体系,发展为更高一级的铸币形式。开元通宝钱的流通,还对中国衡法发生重大影响。原来重量计数均以24铢为一两,而自重二铢四絫的开元通宝钱广泛流通以后,十进位的一两十钱制便逐渐形成,计算更加方便。唐创立的宝钱制度,历经宋、元、明、清四代,为时1000多年。大致宋以后,各朝皇帝每更改一次年号,即铸造一种标明年号的新宝钱,故这类钱又叫年号钱。
  宋代的铜、铁钱和纸币的产生  宋代始终未建立起统一的铜铸币制度,而是承袭五代十国时期某些地区使用铁钱的事实,形成铜、铁钱区并存的流通制度。铁钱比铜钱形大体重而单位价值更低,当时最大的铁钱流通区是富庶的四川。由于在大宗交易及支付方面缺乏适宜的支付手段,因而在10世纪末产生了世界最早的纸币即四川的交子。此后,南宋、金、元、明各朝都继续发行不同名称的纸币。版图辽阔的元朝时期,纸币是全国通行的唯一合法货币。
  明清的银钱并用  银作为货币最早见于河南扶沟县古城西门出土的一批春秋时的银质空首布,但事例甚少。西汉于公元前119年亦曾铸行“白金三品”,而“岁余终废不行”。至唐末五代,白银有进入流通的趋势,宋、金、元民间流通渐广。明中叶间发展成为普遍通用的正式货币。
  唐宋以后商品货币经济进一步发展,但历代封建政府皆过度发行纸币,导致通货膨胀,造成需要贵金属充作货币的客观条件。明初,在一些地方就发生不论货物贵贱,一以金银论价的情形。面对现实,明封建政府虽终明之世未明令废止纸币大明宝钞,但从正统元年(1436)起,解除用银禁令。以国家正赋征收“金花银”为标志,形成大额交易用银、小额支付用钱的银、钱并用的货币流通制度。银以重量计,以两为单位。银钱比价各朝屡有规定,如规定白银一两,分别折合洪武钱1000文、前代钱3000文、嘉靖钱700文等,但在流通中变化很大。清代币制大体上仍是银、钱并行,规定白银一两合铜钱1000文,但实际上经常变化。贵金属白银从宋、元以来,多铸成50两重的银锭,后来俗称元宝。直到20世纪初,宝银仍有流通,但已逐渐为银元所代替。(见彩图)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78206条中英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6/28 19: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