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中国台湾近现代美术
释义 Zhongguo Tɑiwɑn jin-xiɑndɑi meishu
中国台湾近现代美术(卷名:美术)
modern art of Taiwan,China
  台湾自古以来就属于中国。台湾文化也是整个中国文化的一部分。自1895年被日本侵占至1945年重归中国,有半个世纪处在日本的殖民统治下。1949年以后,国民党当局又自大陆退居台湾,人为地造成了大陆、台湾的隔绝状态。但是台湾的文化始终是整个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在这近100年的时间里,由于台湾政治、经济、社会及文化的种种变化,和外来因素的影响,使台湾美术在保持中国美术的基本传统的基础上,又有其自身发展的许多特点。
  日本侵占时期的美术  日本侵略者对反抗的台湾人民实行残酷的军事镇压的同时,加紧文化方面的征服和奴役。如强制推行日文,废除汉文报刊,强迫台湾人民改用日本姓氏,按日本的风俗习惯生活,并有计划拆除和破坏传统建筑,另外又组织诗社、画会,软化和腐蚀台湾人民的民族意识。这些措施的实施,使台湾本土美术的发展受到了限制,甚至遭到扼杀。基于这种情况,这期间台湾美术的发展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西方美术样式和创作观念的引入  在日本统治下,西方美术及其创作观念,主要是由留学生带入的。台湾留学生最早赴日本学习美术约始于1915年。先后有黄土水、王悦之(刘锦堂)、颜水龙、张秋海、杨三郎、陈澄波、廖继春、林玉山、陈进、李梅树、李石樵等,至20年代末已增加到近30人。他们多在东京美术学校、川端画学校或女子美术学校学习绘画或雕塑。不久,颜水龙、杨三郎、陈清汾、刘启祥等由日本转赴法国学习。当时日本美术的主流,是法国学院派写实技巧和印象主义、后印象主义及新兴的野兽主义、立体主义等西方现代美术流派的移植。这种变种的西方美术样式(包括油画、水彩画、雕塑等)及其创作观念的引入,使台湾美术在造型状物上,具有很高的写实能力和独特的艺术效果,因而受到当时城市新兴资产阶级的欢迎。
  “台展”  20年代中叶,台湾具有民族意识的资产阶级发动了“台湾议会设置请愿运动”,并成立台湾文化协会。旨在宣传台湾本土祖国的传统文化。对此,日本殖民当局于1927年10月22日,通过在台湾的黑壸会、日本画协会等日本画家组织作发起人,以台湾教育会的名义,举办台湾美术展览会(简称“台展”),以扼制传统的中国民族美术。“台展”从1936年的第10届后易名为总督府美术展览(简称“府展”)。这个展览至1943年止,共举办了16届,其展品主要是西洋画和东洋画。西洋画作品多描绘静物、风景、裸妇及异国景色等;东洋画则多为日本情调的仕女、儿童题材。其思想内容大都为歌颂殖民统治,点缀升平景象,以软化和瓦解台湾人民的斗志及民族意识。在表现手法上,西洋画是介乎外光派(日本吸收印象主义之后的变种)和野兽派之间的调合体,东洋画则直接模仿日本的表现形式。“台展”、“府展”的评审员由日本帝国美术院画家担任,大权始终为日本殖民当局所控制。其作品的入选要受到宗派、门阀、师生关系及殖民当局的影响和操纵。因此,那些保持中国民族传统画家的作品,就被以种种理由拒绝入选,使中国传统美术在一定程度上遭到扼杀。
  美术团体  台湾最早的绘画团体为七星画坛、台湾水彩画会、赤阳会等,虽只具有学生团契联谊的性质,但具有打破了日本殖民者对美术的垄断和台湾籍画家问鼎美术界的现实意义。20年代末至30年代初,一批从国外留学回来的美术家,发起组织了一系列美术团体,以进行创作及交流。这些团体较重要的有活跃于台南、嘉义一带的春萌画会,台北的赤岛社、栴檀社、台阳美术协会、六砚会、行动美术协会,基隆的白洋会,新竹的南州画会等。其中,台阳美术协会因举办了与官方的“台展”并行的“台阳美展”而出名。上述美术团体,倡导美术风气,为拓展美术的表现范围及促进台湾美术的发展,起了一定的作用。
  重要美术家及作品  日本侵占之前,台湾画家主要从事中国传统绘画创作。其作品风格一般多接近明代吴门派,同时亦受清代扬州八怪的影响,笔墨较为粗放,内容为传统的绘画题材。著名的画家有洪以南、朱少敬、张纯甫、施梅樵等人。台湾沦陷后,在台北、新竹一带仍有一些画家从事中国画创作。著名的如蔡雪溪、蔡九五、蔡大成、郑香圃、范耀庚、郑江立、陈湖古、陈心授、李学樵、张金柱等人,他们以山水、人物、花鸟、虫鱼、走兽等传统题材为表现对象,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表现形式也均与明清时期的文人画一脉相承。而林玉山、郭雪湖、陈进等人则以水墨写实技巧,描绘台湾乡村景色及现实中的人物,在题材上有一定的开拓性。其代表作品有《水牛》、《大南门》、《林壑飞泉》、《圆山附近》、《姿》、《罂粟》、《朝》等。这对当时以临摹仿古为能事的传统中国画创作,是一大冲击。另外,台湾高山族的传统美术如木雕、刺绣、编织等,反映了山地同胞的生活、生产劳动及审美意识,风格古朴、稚拙,富有浓郁的民族气息和地域特征。但以后由于日本侵略者在文化上的种种限制,使民族传统美术的发展,受到了阻碍,甚至遭到扼杀。
  日本占领台湾后,随着西方美术样式的引入,台湾也出现了一批知名的美术家,其中雕塑家有黄土水、黄清呈、陈夏雨等。黄土水早年留学日本,1919年以《山童吹笛》入选日本“帝展”。油画家有王悦之、张秋海、郭柏川、陈澄波、廖继春、洪瑞麟、李梅树、颜水龙、李石樵、杨三郎等,其中以王悦之最有影响。王悦之早年留学日本,回国后,曾在北京从事美术教育,代表作品有《弃民图》、《流亡日记》、《台湾遗民图》等,反映了他对沦入日本统治的故乡人民悲惨生活的深切同情和对家乡的思念。水彩画家有蓝荫鼎、李泽藩等,前者的作品主要表现台湾乡土风光,代表作有《晚归》等。胶彩画家有林玉山、陈进、郭雪湖、吕铁洲、林之助、许深洲、陈慧坤等。他们的艺术实践,对台湾美术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光复后的美术  1945年,日本战败投降,台湾重新回到祖国怀抱。台湾美术也摆脱了殖民地化的影响走上民族美术复兴、发展的道路。50年代后,西方现代主义美术大量涌入,台湾美术又呈现出多元化的局面。这期间的美术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传统艺术的复兴  日本的投降使沦陷时期受到压制的中国传统美术得到复兴。光复初期,在台湾先后举办了一系列传统美术展览,主要有:中国古代美术展(1947)、敦煌画展(1947)、炘庐集书画收藏展、关良戏曲人物展以及丰子恺、刘海粟等人的作品展览。1949年后,一批美术家由大陆来到台湾,其中有溥心畬、黄君璧、梁鼎铭兄弟、汪亚尘、刘狮、郑曼青、李仲生、朱德群、孙多慈、孙云生、席德进、何明绩、江兆申等人,1974年,张大千也由美国到台湾定居。他们和台湾省本地画家一起,为中国传统美术的复兴和发展作出了贡献,使中国画成为台湾最受欢迎的绘画品种。这一时期,新一代画家也开始成长起来,较知名的有:喻仲林、王耀庭、周澄、郑善禧、李义弘、何怀硕、江明贤、李奇茂等,他们擅长山水、人物,作品在继承民族传统的基础上,又注入了现代人的审美意识。书法方面的代表人物有于右任、曹秋圃、庄严、台静农等。篆刻名家有王北岳、陈直庵、曾昭杰、陈昭贰、林天衣等。另外,台北故宫博物院也于1965年开馆。该馆藏有原北京故宫的数十万件珍贵文物,并定期举办各种类型的艺术藏品展览,对中国传统美术的传播和研究也起了重要的作用。
  当局对美术的扼杀  1949年,随着中国大陆的解放,国民党政府退居台湾。为了巩固其统治,当局推行了一系列反共政策,采取了“整肃”岛内进步知识分子的严酷措施。如1949年逮捕美术家王白渊,由大陆来台的美术家及青年学生,遭到无端怀疑和监视。有的甚至被列为一级监视户。木刻家黄荣灿于1955年死于狱中。1960年,秦松的木刻《春灯》、《远航》受怀疑,不少画家因怕画面红颜色太多而将作品从展览场地撤下。1968年,作家柏杨因“大力水手漫画事件”被捕,同年,画家吴耀宗因参加读书会被判刑8年。直到1985年,还发生了将李再钤的抽象雕塑《低限的无限》改涂成白色的事件。高压和恐怖的政治空气使台湾美术创作呈现出沉闷、停滞的状况。那些具有反共内容的所谓“战斗文艺”(如梁又铭的《土包子下江南》)及对国民党统治歌功颂德和宣传反共的作品,才能得到当局的重视。多数画家则为了避祸,而浸溺于风雪水月等题材的创作,离开了对现实生活的关注。
  现代主义艺术的兴起  50年代初,即有一些画家利用展览会和报刊杂志,宣传并移植现代主义美术,到1956年以后,随着台湾现代主义诗歌、小说的形成,现代主义美术运动也兴起。导致台湾现代美术主义运动产生的直接原因是,美术院校的学生对于官办的美术展览(省展、台阳展等)的门阀、进阶式的评审制度和美术界的沉滞、僵固、保守、单调的空气的不满。他们主张突破传统,跟上世界美术的潮流,探索现代中国绘画的道路,要求自由举办展览。这对台湾美术界产生了极大的冲击。台湾绘画吸取当时外国流行的抽象表现主义绘画的表现手法,产生了一批现代主义绘画作品,其代表人物有刘国松、庄喆、冯钟睿、黄朝湖、秦松、吴昊、夏阳、李锡奇等人。在“新国画探索”方面作出努力的还有陈其宽、罗青、楚戈、管执中、洪根深等。
  美术团体的纷纷兴起也是现代主义美术运动的标志之一。50年代中后期,台湾产生了十几个旨在宣扬现代主义美术的团体,主要有东方画会(成员先后有吴昊、夏阳、霍刚、萧勤、李元佳、欧阳文苑、萧明贤、陈道明、黄润色等)、五月画会(成员先后有刘国松、庄喆、李芳枝、郭东荣、郭豫伦、陈景容、顾福生、韩湘宁、彭万墀、谢里法、王无邪等)、现代版画会(成员有杨英风、秦松、江汉东、朱为白、陈庭诗、李锡奇等)、四海画会(成员有冯钟睿、胡启中、孙瑛等),以及台中、台南的美术研究会,二月、青辰、长风、集象、纯粹、荒流、散沙、绿舍、艺友、联合水彩等美术团体。这些团体的观点和主张各不相同,有的宣扬全盘西化,有的主张革新传统,有的寻求个人的艺术面貌,直抒心灵内在的真实。
  1970年后,随着大批现代主义青年美术家相继出国,和各种画廊的兴起,台湾的现代主义美术也暂告衰竭。1980年后,随新生一代美术青年的起来,又产生了饕餮现代画会、中国现代画协会、台北新艺术联盟、新思潮艺术联盟、艺术群、新粒子现代艺术群、滚动、笨鸟等美术团体。新抽象、新表现、超现实、新构成、装置等西方现代主义美术的新品种也随之被引入台湾。
  现代主义美术的兴起,客观上说是对国民党当局高压政治的一种反动,是人们内心苦闷情感的一种宣泄,许多深沉的悲愤也是借此得以表现的。但是,总起来讲,这一时期的作品还是输入、模仿多于创造,因此,有人认为这一时期并没有产生多少好作品,但却造就了一批勇于探索、创新的青年美术家。
  多元时期  1960年后,随着台湾经济的迅速增长和工商业的发展以及西方文化和生活方式的影响,台湾美术开始向多元化方面发展。这主要表现在:①画廊业在全省兴起,仅台北一地就有30余家,如春之、国泰、凌云、龙门、春秋、聚宝盆、鸿霖、太极、中外、古都古民艺馆、版画家等,由于市场机制影响着美术创作方向,商品化思想抬头;②工艺美术、广告装潢业及建筑设计实现了现代风格的转变;③公私立的中等职业美术学校纷纷成立;④丝漏版画获得发展,但仍有一批画家从事传统木刻创作;⑤现代陶艺蓬勃兴起,并成为市民文化生活的一部分;⑥1981年设立了文化建设委员会,该会举办了《台湾地区美术发展回顾展》、《国际版画双年展》等大型美术展览;台湾省立美术馆、台北市立美术馆、台北故宫博物院等美术收藏、展览、陈列机构也纷纷建成并使用,客观上推动了美术创作活动;⑦民间艺术、高山族艺术、传统古建筑艺术开始受到重视和研究;⑧美术出版活跃,美术杂志陆续创刊,主要的有《雄狮美术》、《艺术家》、《第一画刊》、《美术界》、《云艺》、《故宫文物》、《艺坛》、《艺术学》等。这些刊物为介绍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介绍大陆当代美术,对台湾美术创作及研究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⑨消费享乐型文化兴起,连环画有所发展;⑩1986年核准设置1%城市景观基金;政治性社会性漫画较活跃;儿童读物插画亦有发展。
  乡土主义美术的兴起  1976~1979年间,在台湾爆发了一场影响深远的论争,这就是以“爱国家、爱民族、关心社会大众生活”为内容的乡土文艺运动。人们重新审视国土和人民,关心国家统一、民主、劳工、少数民族等社会实际问题。美术方面如重视对民间美术、高山族艺术和古建筑的整理、发掘、研究、保护。在美术创作中,注重表现民间原始生命气息,重视对乡土景色和人情风俗的描绘,重视借鉴吸取民间艺术的表现手法,如席德进的中国水彩画,林智信描绘农村生活的木刻,陈东元等的农村人物写生等,都可说是在乡土主张下的产物。当然也有以怀旧心理去表现陈风旧习的。值得注意的是,第三波画会在1985年举行的《污染──关心家园》画展,展出的翁亲土、洪东标、王福东、许自贵、李俊贤等人的作品,将现代主义表现手法与乡土的现实主义主张结合起来,体现了该画会“现代人关心现代社会”的主张。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78206条中英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7/1 6:1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