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中国国民党
释义 Zhongguo Guomindang
中国国民党(卷名:中国历史)
  中国主要的政党之一。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它的性质和特点有不同的变化。
  产生  中国国民党是由孙中山创立的资产阶级民主性质的政党演变而来。1894年孙中山组织兴中会,从事革命。1905年以兴中会和黄兴为首的华兴会为基础,联合光复会组成同盟会,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的“民族、民权、民生”三民主义为纲领,由孙中山任总理。同盟会领导辛亥革命,推翻清朝政府,结束了中国绵延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南京临时政府。不久,资产阶级同封建势力妥协,政权落入北洋军阀首领袁世凯手中。同盟会内部分化,1912年同盟会联合统一共和党、国民共进会、共和实进会、国民公党等党派改组为国民党,吸收了不少官僚政客加入,在参众两院中占多数席位,但党的组织松散无力。孙中山为维护民主共和的成果,于1913年发动了反对袁世凯的二次革命。失败后,于1914年在日本召集一部分国民党员组成中华革命党。袁世凯死后,孙中山回国,于1916年7月发出通知准备重组国民党。1917年7月孙中山为反对北洋政府的独裁统治,维护《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在广东建立了护法军政府,开展护法斗争。但由于党组织松散,桂系军阀乘机改组军政府,排挤孙中山,造成护法战争失败。五四运动后,孙中山进一步认识到革命政党的重要性,于1919年10月10日正式把中华革命党改组为中国国民党。新公布的《中国国民党规约》规定以巩固共和,实行三民主义为宗旨。孙中山被举为总理。本部设于上海,下设总支部、支部、分部。总部组织机构设总务部、党务部、财政部,孙中山委居正为总务主任,谢持为党务主任、廖仲恺为财政主任。中国国民党虽然改变了中华革命党的组织方式,但没有一个使政党与群众相结合的组织路线。
  1920年8月驻在福建的粤军,响应孙中山的号召,回师广东讨伐桂系军阀。孙中山回广州恢复了军政府。1921年 4月举行的国会非常会议,选举孙中山为非常大总统,成立中华民国政府,继续以护法为号召,颁布了一系列改革吏治和维护人民权利的法令。这个政府的成员以国民党人为主体,但实权操纵在政府内政总长兼陆军总长陈炯明手里。陈宣布粤军集体加入国民党,但实际上反对孙中山的基本政策。由于国民党组织散漫,纪律松弛,又混进了许多军阀、地主、买办官僚和资产阶级右翼分子,不能发挥革命作用。当孙中山发动北伐军从粤北进攻江西直系军队时,陈炯明在英美帝国主义和北洋军阀支持唆使下,授命部下叶举等在 6月16日发动军事政变,迫使孙中山于8月9日离粤赴沪,至此第二次护法战争彻底失败。孙中山和国民党遭到严重挫折。
  国民党改组后的发展与变化  孙中山在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人的帮助下,总结以往革命的经验教训,开始进行联俄、联共和改组国民党的工作;同时展开军事斗争,集中力量驱逐陈炯明,恢复广东革命政权和革命基地。1922年 8月中国共产党派李大钊等人多次访问孙中山,共同商谈“振兴国民党以便进而振兴中国”的问题。9月起孙中山召开一系列有共产党人参加的重要会议,商讨国民党的改组事宜。1923年元旦发表《中国国民党宣言》,并公布党纲、总章,提出一系列革命政策。孙中山与苏联特命全权代表越飞进行会谈后, 于 1月26日在上海发表《孙文与越飞联合宣言》,正式确立了联俄政策。孙中山主张吸收革命分子,欢迎共产党人大批加入国民党;而把混在国民党内的军阀、地主、买办、官僚清除出去。1923年 6月中国共产党在广州举行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关于国民运动及国民党问题决议案》,正式决定与国民党合作,共产党员以个人名义加入国民党。10月苏联政府派鲍罗廷为驻广州代表,随后被孙中山委任为国民党组织教练员、高等顾问。10月24日孙中山委派胡汉民、廖仲恺、谭平山等组成国民党临时中央执行委员会,负责国民党改组和召开国民党全国代表大会的筹备工作。11月 6日公布了《中国国民党改组宣言》、党纲和党章草案。


  1924年 1月20~30日,孙中山在广州主持召开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革命政策。大会通过的《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民族主义为对外反对帝国主义,对内求得各民族平等;民权主义是要建立一般平民所共有,非少数人所得而私的民主政治;民生主义以平均地权(会后不久孙中山提出实行耕者有其田)和节制资本为中心。大会通过了党纲、党章,并选举产生了中央执行委员会。在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和候补执行委员的四十一人中,有共产党人李大钊、谭平山、毛泽东等十人。会后,各省、市的国民党党部也大都进行了改组,积极发展组织,开展以工农为主体的国民革命运动。经过改组的国民党,不再是一个单纯的资产阶级政党,而成为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革命统一战线组织,成为当时革命政权和革命战争的核心骨干力量。在中国共产党的积极参加下,孙中山领导国民党加强军事建设,筹建革命军队。1924年 5月在黄埔创办了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黄埔军校;10月设立军校教导团,建立军队政治工作制度,自连以上设立党代表,在此基础上建立了革命军队。经过平定商团叛乱,进行两次东征,统一了广东革命根据地。1925年7月大元帅府改组为国民政府,黄埔军和各地方军统一编成国民革命军。
  孙中山于1925年3月12日病逝后,国民党内的右派势力大肆活动,并于1925年11月在北京召开“西山会议”,反对三大革命政策,进行分裂党的活动。1926年1月1日至19日中国国民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重申了孙中山的三大革命政策,处分了西山会议派的主要成员。蒋介石取得了中央执行委员会常委、国民革命军总监等要职。但是,他对孙中山的三大政策日益怀疑,忌恨国民党左派和共产党员一起共事,疑惧苏联顾问的工作。他利用国民党内不同派别的争执和共产党内陈独秀等人的右倾机会主义路线,制造了“中山舰事件”,并在5月二届二中全会上提出“党务整理案”,对共产党进行种种限制和排挤,致使共产党员被迫辞去他们担任的国民党中央部长的职务。蒋介石先后攫取了国民党的军事委员会主席、组织部长、军人部长,以及中央常务委员会主席等要职,掌握了领导大权。由于蒋介石当时的力量不足,未敢使国共合作彻底破裂,革命仍能继续进行。
  1926年6月5日,国民党二届中央执行委员会临时会议通过“出师北伐,以扫除军阀,统一全国”议案。7月国民革命军出师北伐。其主力以第四军两个师和叶挺独立团为先锋,偕同第七、第八军,在湖南、湖北工农运动配合下,迅速打败吴佩孚的北洋军,10月攻克武昌。随后国民革命军又在江西和福建击败孙传芳主力。12月,国民党中央和国民政府从广州迁往武汉。1927年 3月国民党在汉口召开二届三中全会,坚持孙中山的三大革命政策,反对蒋介石的独断专行。但是正当国民革命军胜利进军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的大部分地区,北洋军阀的统治即将垮台时,蒋介石在帝国主义和国内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支持下,发动了“四·一二”政变,进行反共清党,在南京另立国民政府。不久汪精卫在武汉也步蒋介石的后尘,于7月15日实行“分共”,破坏国共合作的统一战线,使大革命遭受失败。
  国民党成为统治全中国的执政党后的蜕变  国共合作破裂后,国民党虽然在口头上还喊着三民主义,但实际上已背叛了孙中山的革命政策。它已经不再是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的革命统一战线组织,而蜕变为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政党。1928年2月3~7日, 在蒋介石主持下,在南京召开了国民党二届四中全会,全面篡改孙中山三民主义的革命内容,抛弃了革命的三大政策,重新确定国民党的理论纲领,推行国民党一党专政和蒋介石个人独裁。会议通过的《中华民国政府组织法》,规定国民政府受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指导监督”,政府委员人选由中央委员会推举;蒋介石被选举为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兼政治会议主席。经过国民党几个军事实力派联合对奉军的作战,并争取张学良实行东北易帜成功,1928年底实现了全国形式上的统一。国民党宣称全国进入“训政”时期,公布了《训政纲领》和《国民政府组织法》, 改组国民政府, 设立司法、立法、行政、考试、监察五院,推蒋介石为国民政府主席兼海陆空军总司令,“总揽中华民国之治权”。 1929年3月15~28日国民党在南京召开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追认《训政纲领》有“法律上确定之效力”,实施国民党一党专政。
  在国民党“指导监督”下的国民政府,依附于帝国主义,奉行屈辱妥协的对外政策;对内则采取独裁专制的反动政策,扼杀民主自由,维护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在蒋介石的操纵下,国民党三届四中全会曾作出决议:三至六个月内消灭共产党。国民政府一再发令“围剿”中国工农红军和革命根据地,屠杀共产党人、爱国人士和无辜人民。对于与蒋介石争夺权势的各军事实力派,国民政府也先后发令讨伐,其中1930年的蒋阎冯大战延续七个多月,死伤官兵三十余万。蒋介石对于国民党内反对自己独裁统治的政治派别,如以汪精卫、陈公博为首的“改组派”,以邓演达为首的第三党,以胡汉民、孙科为首的“再造派”,以李济深为首的“生产人民党”等也加以打击和排斥。蒋介石还在国民党内建立以CC系和黄埔系分子为骨干的中统和军统两支特务势力,专事镇压和破坏共产党及革命组织的爱国民主活动,并对付反蒋派系的争夺。
  国民政府在其统治的初期,采取了一系列经济政策和财政措施,在经济上有缓慢的断断续续的发展。但外国资本发展速度超过民族资本,而且加速发展官僚资本,逐渐形成以蒋介石、宋子文、孔祥熙和陈果夫、陈立夫四大家族为主体的官僚资本集团(见四大家族官僚资本)。国民党政权将孙中山“耕者有其田”的政策弃置不顾,没有改革封建土地所有制,农村土地关系继续恶化。
  当日本帝国主义加紧侵略中国的严重时刻,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领导集团仍然奉行对内镇压和对外妥协的反动政策,集中几十万大军“围剿”红军。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蒋介石命令不抵抗,使东北三省沦为日本帝国主义的殖民地。广大学生和各阶层人民掀起抗日爱国运动,国民党政府采取了残酷的镇压措施。同时,蒋介石发动了更大规模的对工农红军的“围剿”。1933年10月的第五次“围剿”,调集了一百万军队、两百架飞机。一年鏖战后红军撤离南方根据地进行长征,蒋介石又调集几十万军队围追堵截。
  日本帝国主义于1935年策动华北五省“联合自治”,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中国共产党和全国人民强烈要求停止内战一致抗日,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抗日救亡运动。对此,1935年11月12~23日在南京召开的国民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作出调整内外政策的表示,宣言要保持领土主权的完整。但是蒋介石仍然企图消灭经过长征到达陕北的红军。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将军发动西安事变,要求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经中共调停和各方面的努力,西安事变和平解决,蒋介石被迫答应改组国民党和国民政府,停止“剿共”政策,联合红军共同抗日。1937年 2月,国民党召开五届三中全会,确定了和共产党重新合作的方针。国民党和共产党代表进行了一系列会谈。国民党向着联共抗日的方向转变,从而初步形成了以国共第二次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抗日战争时期的国民党  1937年“七七”事变,日本发动全面的侵华战争。7月17日蒋介石在庐山发表谈话,宣布准备抗战的自卫方针。日军占领北平、天津后,南下进攻上海,严重威胁国民党的统治中心南京。8月14日国民政府发表声明:“中国决不放弃领土之任何部分,遇有侵略,惟有实行天赋之自卫权以应之。”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正式达成协议,结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领导全国军民团结御敌,并在政治民主化方面作出一些许诺,释放政治犯,修改一些反动条例,召开国防会议,承认中国共产党和抗日爱国团体的合法地位。国内出现了民族团结、一致抗日的新气象。
  在全国军民奋起御敌的推动下,国民党在抗日战争初期采取了积极抗战的方针。在敌强我弱的形势下,国民党调动上百万军队,负责正面战场的防御战,以持久消耗战略进行了淞沪、忻口、徐州、武汉四大会战。广大爱国官兵同仇敌忾、英勇作战,阻击了日本侵略军主力,打乱了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速战速决的战略计划,为中国的持久抗战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了一定贡献。1938年3月29日至4月1日,国民党在武昌召开临时全国代表大会,通过《抗战建国纲领》,并在宣言中宣称:“抗战之目的,在于抵御日本帝国主义之侵略,以救国家民族于垂亡”,“不达目的决不中止”。大会决定设立国民参政会取代抗战初期的国防参议会,由国民党、共产党、其他抗日党派和民主人士两百人组成。大会选举蒋介石为国民党总裁、汪精卫为副总裁,并决定组建三民主义青年团。但大会鼓吹“一个信仰、一个领袖、一个政府”的谬论,表明国民党要坚持一党专政。在实际上,他们始终不肯改革腐败的政府机构和军队制度,坚持独裁统治政策,不让群众积极行动起来参加抗战。他们还幻想并等待英美等国“调停”制止日本侵略。在日本侵略军大举进攻之下,一年多时间,华北、华东、华中和沿海的重要地区相继沦陷。国民党军队主力撤到西南和西北地区,而以四川重庆为大本营。
  1938年10月广州、武汉失守以后,中日战争进入了战略相持阶段。日本采取以政治诱降为主,军事打击为辅的方针,并竭力寻找其代理人,以实行“以华治华、以战养战”的企图。国民党副总裁汪精卫等人,屈从于日本的压力,公开叛国投敌,1940年3月在南京成立伪国民政府,充当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傀儡。蒋介石国民党虽继续抗战,但由抗战初期的联共抗日,转向积极反共,消极抗日。1939年1月21~30日,国民党在重庆举行五届五中全会,部署对日继续防御和对部队的整训,同时决定设立“防共委员会”,确定了“溶共、防共、限共、 反共”的方针。全会还决定设立“国防最高委员会”,统一党政军指挥,由蒋介石任委员长。此后,国民党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民主根据地,长期进行包围封锁,不断制造反共摩擦。1941年初发动对新四军的包围袭击,制造了皖南事变,遭到中国共产党和广大爱国军民的愤怒谴责和国际舆论的反对。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国民党政府得到了美英更多的财政和物资援助。中国派出远征军去缅甸,协同英美盟军作战。中国军民的英勇抗击日本侵略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了巨大的贡献。1945年中国成为联合国发起国之一。与此同时,国民党继续坚持一党专政,强化专制统治。以四大家族为代表的官僚资本,利用政治经济特权,得到迅猛发展。他们垄断货币发行权,对工矿业、交通运输、对外贸易和农业进行控制,牟取大量财富。官僚资本的比重急剧上升,民族工商业受到极严重的排挤和打击,濒临破产。广大人民的生活,因苛捐杂税繁重、法币贬值、物价飞涨而困苦不堪,引起各阶层人民越来越强烈的不满。1945年5月5~21日,国民党在重庆召开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制定了坚持独裁统治、准备内战的路线和政策,蒋介石号召“建立与中共斗争的体系”,国民党不顾全国人民和各民主党派的强烈愿望,拒绝中共提出的建立民主联合政府的建议,表示要在1945年11月12日召开“国民大会”实行“宪政”,实质上是继续其一党专政。
  国民党对中国大陆统治的终结  抗日战争胜利之际,国民党鉴于解放区的强大,全国人民迫切要求和平、民主和国际舆论的压力,不敢立即大规模发动内战。同时,蒋介石还需要时间,把美械装备的中央军从西南大后方运到前线去, 部署兵力, 抢占战略要地。在发动大规模内战的时机和条件还不成熟的情况下,蒋介石于1945年8月邀请中共中央领导人毛泽东等到重庆谈判。经过双方代表四十三天的磋商,签订了《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即《双十协定》(见重庆谈判和《双十协定》)。但三天后蒋介石即指挥八十万军队进攻解放区。1946年1月在重庆召开政治协商会议, 通过了《和平建国纲领》以及政府改组等协议。但是3月1日在重庆举行的国民党六届二中全会,却推翻政协决议,坚持“军令政令统一”,为发动内战制造舆论。与此同时,国民党派出了大批官员到收复区接受敌伪资产,大量掠夺人民的财富,化为四大家族官僚资本的财产,致使民族工商业倍受摧残。为了取得美援,不惜损害国家主权,与美国签订了一系列条约和协定。支持地主对农民的残酷剥削压迫,并且进行横征暴敛,强化保甲制度,强拉壮丁充当炮灰等,激起广大人民群众的不满和反抗。
  1946年7月蒋介石及国民党在美国支持下,悍然撕毁《双十协定》、政协决议和停战协定,发动了反共反人民的全面内战。同年11月悍然在南京召开所谓制宪“国民大会”,制订了“宪法”,宣称要“实施宪政”,实际上仍实行一党独裁统治。国民党军队虽在战争初期占领了解放区的部分城镇和交通线,但有生力量不断被歼,在战争的第一年便在几个战场上被中国人民解放军打退,被歼一百一十二万人。1947年7月,国民党政府发布“戡乱建国”总动员令,加强了各个方面的内战部署。但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反攻下,很快被迫转入防御地位,在第二年中又被歼一百五十二万人。战争的延续和扩大,消耗了国民党政府的巨大财力,军费开支达到总开支的80%以上,财政赤字达到总开支的90%,造成通货恶性膨胀,后来还发行金圆券以代替法币,限期收兑金银、外币,大量掠夺人民资财,加速了财政经济的全面崩溃。国民党在总崩溃的前夕,仍违背全国人民的意愿,于1948年3月召开行宪“国民大会”,选举蒋介石、李宗仁为正副总统,至1948年6月,国民党军队的总兵力已降至三百六十万,可用于战争的只有一百七十多万,且兵无斗志。1948年1月,国民党内的反蒋人士和爱国民主派在香港正式成立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加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民主革命的行列。在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间,国民党和共产党进行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的战略决战,结果国民党军队被歼一百五十四万余人。蒋介石及国民党赖以发动内战、维护独裁统治的有生力量丧失殆尽。蒋介石被迫于1949年1月21日引退,但仍以国民党总裁身份操纵党政军大权。国民党政府以李宗仁为代总统,派出代表与中共代表和谈,但又拒绝在《国共和平协定(最后修正案)》上签字,导致国共和谈破裂。中国人民解放军4月21日胜利渡过长江,于23日解放南京,5月27日解放上海,继而先后解放中南、西北和西南广大地区。1949年10月 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标志着蒋介石及国民党在大陆二十二年统治的终结。同年12月蒋介石将国民党中央党部迁往台北。蒋介石退到台湾后, 继续沿用“中华民国”的称号,以“反共复国”、“光复大陆”和“三民主义建设台湾”为号召,阻挠祖国统一。
  1950年3月,蒋介石在台湾复任“总统”,并继续担任国民党总裁,1975年4月病逝。蒋经国出任国民党中央委员会主席。1988年1月蒋经国逝世后,这个职务由李登辉继任。
  参考书目
 荣孟源等:《中国国民党历次代表大会及中央全会资料》,光明日报出版社,北京,1985。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国国民党第一、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会议史料》,江苏古籍出版社,南京,1986。
 朱建华等:《中国近现代政党史》,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哈尔滨,1984。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78206条中英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4 0:1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