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一分为二
释义 yifenwei婔er
一分为二(卷名:哲学)
  中国古代哲学史上讲对立统一关系的重要命题。一是指统一物,二是指统一物的可分性。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周易·系辞上》说:“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分而为二以象两”。“太极”为一或太一,指天地未分的统一状态;“两仪”指统一体分为互相对立的阴阳或天地两方;“四象”指“两仪”各自分而为二,即为太阳、少阳、太阴、少阴;“八卦”指“四象”又各自分而为二,即为天地风雷水火山泽。《吕氏春秋·精通》说:“父母之于子也,子之于父母也,一体而两分。”《礼记·礼运》说:“夫礼必本于大一,分而为天地,转而为阴阳。”太一即未分之太极,分而为二,便是天地或阴阳。隋代杨上善注《黄帝内经·太索·知石》中用了 “一分为二” 这个词,说“从道生一,谓之朴也。一分为二,谓天地也”。把老子的“一生二”和《系辞传》的 “分而为二” 结合起来注释《内经》。但是他们均局限于生成论,而未对“一分为二”的内涵,作深入研讨。
  宋明时期,“一分为二”的内容已不限于宇宙生成论,而发展成了对立统一的辩证思想。邵雍以象数学解释《系辞》“太极生两仪”时,明确用“一分为二”来表述,并认为有一则有二,触及到对立统一问题。张载认为事物运动的根源是统一物内部阴阳二端的矛盾方面,探讨了“必分为二”,提出了“一物两体,气也”的思想。王安石认为“道立于两”。二程批评王安石“言乎一事,必分为二”。理学集大成者朱熹,总结了邵雍的“一分为二”并吸收张载的“一物两体”的思想,而予以系统论述。他认为“一”是对立的统一,“一”是一个道理,却有两端,譬如阴阳,阴中有阳,阳中有阴。对立两端,互相联系和渗透。“二”是统一物分为对立两端,凡事无不相反以相成,东便与西对,南便与北对,无一事一物不然,以至于寒暑、昼夜、生死,皆相反相对,天地间物,没有不相对的。不仅事物可分为对立两端,而且两端又各自可分为对立两端。“统言阴阳,只是两端,而阴中自分阴阳,阳中亦有阴阳”。这就是一中有对,二又各自为对。朱熹认为一分为二,“节节如此,以至于无穷”。王夫之在总结“一分为二”和“合二而一”的关系时,进一步阐发了“一”与“二”的关系,他说:“故合二以一者,既分一为二之所固有矣”。肯定“一分为二”是“合二为一”的基础。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78206条中英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7/1 3:1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