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傣族舞蹈
释义 Daizu wudao
傣族舞蹈(卷名:音乐 舞蹈)
dance of Dai nationality
  中国云南省傣族地区的民间舞蹈。傣族主要聚居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以及耿马和孟连等自治县。傣族舞蹈历史悠久,据《后汉书·西南夷传》记载,永宁元年(120),傣族先民掸人的首领曾向东汉皇帝奉献过大规模的乐舞、杂技。这说明早在1000多年前,在当地就有了较高水平的歌舞表演艺术。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受到中原文化以及南亚文化的影响,而逐渐形成具有独特风韵的傣族舞蹈。
  傣族舞蹈优美恬静,感情内在含蓄,手的动作丰富,舞姿富于雕塑性,四肢及躯干各关节都要求弯曲,形成特有的“三道弯”造型。舞蹈动作与节奏的特点是:重拍向下的均匀颤动,具有南亚舞蹈的特征。
  傣族舞蹈主要有以下种类:①模拟性舞蹈。多模拟动物,如孔雀舞、马鹿舞、白象舞、蝴蝶舞、鱼舞、大鹏鸟舞、鹭鸶舞、竹雀舞、猴子舞等。②生活舞蹈。表现傣族人民劳动生活,如花环舞、篾帽舞、划船舞、捞鱼舞、摘花舞等。③自娱性舞蹈。在节日和其他喜庆活动中的集体舞蹈,如戛光舞、象脚鼓舞、依拉恢等。④仪式性舞蹈。如宫廷舞、腊条舞、祭祀舞、扇子舞、儿童舞、戛界等。⑤歌舞。如十二马、戛喃燕等。
     


  傣族舞蹈中最古老、最有代表性的舞蹈为孔雀舞和戛光舞,它们概括了傣族舞蹈的风格、韵律、舞姿造型和动作的组合规律,是傣族舞蹈的精华,反映了傣族人民的民族精神和审美特征。
  孔雀舞  傣语称“戛洛拥”、“戛朗洛”、“烦婻诺”,译为“跳孔雀”或“跳公主雀”,统称孔雀舞。西双版纳等傣族地区孔雀很多,被傣族人民视为吉祥的象征,他们以跳孔雀舞来表达自己的愿望和理想。此舞多在盛大节日或隆重的集会时跳。在云南省的瑞丽、孟连、耿马、孟定等地区,几乎每个村寨都有很多跳孔雀舞的能手和专职艺人。各地区的孔雀舞既有统一风格,又有不同特色。瑞丽、孟连、孟定的孔雀舞,以跳、转、翻等动作技巧和优美的舞姿造型,表现孔雀下山、林中窥视、漫步森林、饮泉戏水、追逐嬉戏,以及拖翅、晒翅、开屏、飞翔等。表演时,始终保持屈膝半蹲和颤动,每个动作有相应的鼓点伴奏,并有较完整的鼓谱。潞西县的孔雀舞通过手的内曲动作和滑翔、旋转、飞跑等舞姿,以及飞跑中腿部的屈伸,细腻地表现了孔雀的优美形象。西双版纳一直保持双人孔雀舞的形式,表现雌雄孔雀对舞。基本步法为碎飞步和戛光步,舞步柔和轻盈;手部动作有平摆翻腕、内曲,单手转腕等。所表现的内容主要是民间传说《召树屯与楠木婼娜》的故事。景谷、沧源地区为民族杂居区,因受各族文化的影响,孔雀舞别有特色。特别是与汉族文化交流的地区,其形式已演变为载歌载舞的双人孔雀舞,舞者手持手帕和扇子,脚步以戛光步为基础,手由外向里绕8字花。舞蹈内容多为表现民间传说。
         


  孔雀舞的重要特征,是它特有的服饰与道具,过去民间表演孔雀舞,舞者头戴塔盔假面具,身穿绘有孔雀羽毛花纹的衣裤。单人表演时,戴女性假面具,双人表演时,戴男女假面具,身挎用竹、绸制成的孔雀架子大道具。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专业舞蹈工作者表演时,一般不戴假面和道具,而着饰有孔雀图案的衣裤和长裙。现在民间表演孔雀舞时,也有不戴假面和道具的,表演者也不限男女。孔雀舞的伴奏乐器,主要是象脚鼓、铓锣、镲,专业歌舞团体表演时,大多加上了管弦乐器伴奏。
  戛光舞  是集中在鼓的周围跳的自娱性舞蹈。“戛光”即“跳鼓”之意。其伴奏乐器用象脚鼓、铓锣、大镲等。它是傣族舞蹈中流传最广、最具有特色的舞蹈形式。每当节日、庆丰收或其他集会的日子,不拘形式,不拘场合,男女老少均可参加。舞者随鼓声屈膝半蹲并均匀颤动,手臂为“三道弯”的后轮翻腕、内屈或由后向前掏转。表演中有时全蹲,有时跳跃,不时发出欢呼声。德宏地区青年跳戛光舞,不强调颤动,步法为错步或点步。舞姿活泼、欢快,潇洒自如,被称为“新戛光”。此外,还有的由两人挑着大铓锣,边舞边敲;或加上两人伴唱,群众持手巾、花束起舞、唱和。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西双版纳和德宏都建立了专业文艺团体,培养了傣族舞蹈人才,对傣族舞蹈进行了全面的搜集、整理和研究工作,出版了傣族民间舞蹈资料丛书和傣族舞蹈教材,使傣族舞蹈得到很大的发展。许多广场上表演的舞蹈,经加工后搬上了舞台,如《孔雀舞》、《双人孔雀舞》、《水》、《金色的孔雀》以及一些舞剧。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78206条中英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7/1 3:1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