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元上都遗址
释义 Yuanshangdu yizhi
元上都遗址(卷名:文物 博物馆)
Site of the Yuan Dynasty Upper Capital
  中国元代都城遗址。在内蒙古自治区正蓝旗境内,位于滦河上游的闪电河北岸。蒙古语叫“兆奈曼苏默”,意为一百零八座庙。蒙古宪宗六年(1256)忽必烈在此营建城郭,初名开平府。中统元年(1260)忽必烈在此继位。中统四年(1263)改名上都,又名上京或滦京,每年 4~7月皇帝率群臣到上都避暑并处理政务,是元朝仅次于元大都的又一个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中心。明洪武二年(1369)复名开平府,不久又废府改卫,宣德五年(1430)废弃。抗日战争时期,日本人曾做过调查挖掘。1956年和1973年,内蒙古自治区文物工作队又进行过调查。198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元上都城址由宫城、内城、外城和关厢等部分组成。
  宫城  位于内城中部偏北,平面呈长方形,南北长620米,东西宽570米,城墙用黄土夯筑,外用砖包砌,残高约 5米,四角有角楼遗址。南墙正中为阳德门址,东西两墙中部为东华门和西华门遗址。城墙外侧约24米还筑有夹城。宫城内主要街道是一条通向三门的丁字大街。宫城内建筑布局不求规整对称,具有宫庭园林色彩。城中央偏北有一处方形建筑台基,可能为大明殿址。北墙正中有一处凹字建筑台基,其中央部位可能为大安阁址。其他殿堂亭榭则多随意布置,其中有些建筑因临近池沼,地湿多水,故建筑时先将木桩成排打入地下,再在桩顶垒砌房基。各类建筑物一般自成一组分开布置,平面有工字形、品字形、曲尺形或圆形等多种,往往每组建筑物又有院墙围绕,院门前有曲径或直道与 3座门内的大道相通。
  内城  位于外城东南角,平面呈方形,边长1400米。城墙用黄土夯筑,外表用不规则石块包砌,残高约 6米,四角有角楼遗址,每面墙上各筑马面 6个。南北正中各开 1门,外筑方形瓮城;东西各 2门,外筑马蹄形瓮城。城内街道布置整齐对称,以南门至宫城南门阳德门间的南大街为中轴,宽约25米,左右各配置一条南北向大街,与东西向的大街相交,街宽约15米,两侧棋布宽约 8米的小巷,将城内划分成若干方形的街区。街区内分布有院墙围绕的建筑群,其中有的建筑基址较高大,应是留守上都的朝廷直属各官署所在地。阳德门外,辟有一处广场。城内东北角和西北角,各有一处大型寺院遗址,为朝廷推崇的西藏萨迦派佛寺。位于东北角的大龙光华严寺址,东西宽 400米,南北长 200米,以大殿为中心分成中、东、西3院。中院为主体,宽148米,四周有围墙,内建一回廊式建筑,平面呈回字形。中心为大殿,台基长38米,宽36米,高 4米,台基前砌有月台,月台前左右侧各建一碑亭。东院宽60米,西院宽 120米,后院建有厢房。西北角的乾元寺遗址,南北长 240米,东西宽120 米,分前后两院,前院建筑平面亦呈回字形,四周为回廊式建筑,中心为大殿。大殿台基长50米,宽35米,高 4米。后院正中为一长 30米、宽 10米的十字形建筑,前侧有东西配殿。
  外城  平面呈方形,每面长2200米,城墙用黄土夯筑,东南两墙与内城的东南两墙连接,南墙西部和西墙中部各有一门址,外筑马蹄形瓮城;北墙上开两门,外筑方形瓮城。城内筑有一条东西向的土墙,将外城间隔为南北两部分。南部有规整的街道,但少有大型建筑址,应是上都路及司属驻地。北部主要是一道东西向的土岗,没有街道,当是文献所载的帝王苑囿区。
  关厢  外城东、南、西三面城门外是关厢地带,为庶民百姓集市贸易和居住区域。东西门外的大街绵延各约 2公里,大街两侧有若干小巷,巷内建筑物栉比鳞次,有店铺、作坊、寺庙、民居及仓厫等遗址。城北 1公里以外山坡下,还分布有许多兵营类的建筑遗址,城西北的河道上有防洪坝遗迹。城东北有砖瓦窑场,城东南有墓地。
  元上都遗址内出土的遗物有黄色、绿色、蓝色琉璃瓦、印花小砖、覆盆式柱础、雕花石刻、汉白玉螭首。内城内发现有龙泉窑、钧窑、磁州窑的瓷片和少数青花瓷片以及彩色泥塑和涂金泥塑像碎片等遗物。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78206条中英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1 20:2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