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农业经济学 |
释义 | nongye jingjixue 农业经济学(卷名:农业) agricultural economics 研究农业中生产关系和生产力运动规律的科学。生产关系运动规律的研究主要包括对农业中的生产资料所有制、人们在农业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以及农产品的流通和分配等问题的探讨;生产力运动规律的研究则主要涉及农业生产力诸要素的组织、利用及其经济效益。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农业经济学的研究和应用对于系统阐明社会主义农业制度的发生、发展规律,以便正确地进行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对于合理利用农业资源和科学技术成果,以便加速发展社会主义农业生产;以及对于加强对农业经济活动的宏观和微观管理等,都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内容和方法 社会主义农业经济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①土地问题和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社会主义农业体系的建立、巩固和发展;②农业的生产结构与经济结构、农业发展战略;③农业自然资源、劳动力资源和科学技术的组织利用和经济效果;④农业计划、农业经济核算和农业企业的经营管理;⑤农产品贸易与价格;⑥农业资金和财政信贷;⑦农业中的分配和农业扩大再生产问题等。其中,有的已逐步形成相对独立的分支学科,如农业生产经济学、农业技术经济学、农业资源经济学、农产品贸易与价格学、农业发展经济学等。 社会主义农业经济学的研究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以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为基本的方法论。作为国民经济一个部门的经济学,它一方面运用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一般原理,另一方面结合农业经济发展的实际,进行理论的和应用性的研究。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同自然科学的发展密切联系,社会主义农业经济学的研究也努力运用自然科学的研究成果。高等数学和电子计算机等已日益成为研究的重要手段。 发展简史 农业经济思想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中国春秋时期,孔子和孟子的著作中已有多处论及农业经营、土地制度和发展农业经济、安定民生的问题。战国初李悝创平籴之法、汉代董仲舒“限民名(占)田,以澹赡不足”的主张以及宋代王安石推行的青苗、均输、市易、免役、农田水利政策等,都是中国奴隶社会、封建社会时期农业经济思想的代表。欧洲古罗马的一些文献中也散见各种片断的有关农业经济的论述。 农业经济学作为一门科学,是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农业生产的商品化而逐渐形成的。早在18世纪中叶,法国重农主义经济学家F.魁奈已应用投入产出对照表方法研究农业经济,提出只有土地和农业,才是一切超过生产费用的“纯产品”或剩余的唯一源泉,宣扬自由竞争和重农经济学说。在最早出现资本主义农业经营的英国,A.扬在其所著《英格兰及威尔士南部游记》和《法国游记》中,在鼓吹资本主义农业制度的同时,提倡作为近代农业特征之一的诺福克轮作制度,论证了大农业经营的优越性以及生产要素配合比例和生产费用与收益的关系等问题,可视为近代西方农业经济学的先驱。与此同时,W.马歇尔通过农村调查写了题为《农村经济》的报告。19世纪中叶,《皇家委员会报告》中,出现了“农村经济学”和“农业经济学”的名词,似为这一学科名称的始源。1913年牛津大学成立农业经济研究所,从事农业经济问题的研究。在德国,18世纪中叶经济学界的官房学派已对作物耕种、农地利用、农事经营等有较具体的研究。A.泰尔所著《合理的农业原理》一书首先提出农业经营的目的是为了获得最大利润,并大力宣传轮作制,以代替三圃制。泰尔的学生J.H.von屠能的主要著作《孤立国》着重于分析农业经营集约度,创“农业圈”之说,对级差地租理论的贡献尤大,被视为农业配置学的创始人,也是德国农业经营经济学派的奠基者。到了20世纪初期,艾列波著《农业经营学泛论》,发展了农业经营经济学;T.布林克曼集德国农业经营经济学之大成,在其主要著作《农业经营经济学》中,围绕农业集约化和农业经营制度两大主题,论述了边际收益递减规律、投资收益界限、部门配合理论以及生产规模等问题,还应用动态分析方法,分析了影响农业集约度和农业经营制度变革的各种主要因素,使当时以农业经营经济学派为代表的西方农业经济学在理论和方法上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的体系,并为当代生产经济学准备了基础。此外,德国还有强调发挥农业政策作用的农业政策学派,代表人物有戈尔兹、康拉等。 马克思主义农业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 19世纪中叶,马克思在剖析资本主义制度、撰写《资本论》等著作的过程中,阐明了许多有关农业经济的重大理论问题。其中,如关于重农学派的评价,绝对地租、级差地租和垄断地租的理论,农业中大生产和小生产的理论,土地私有制和土地国有化的理论等,为后来马克思主义农业经济学的系统形成提供了基本的指导思想和方法论。19世纪末,恩格斯在《法德农民问题》一书中,对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农业和农民问题作了精辟的分析。考茨基的《土地问题》一书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系统地分析农业中的资本主义,肯定了农业大生产的优越性,驳斥了小农经济稳固论,可称是一本专门论述农业经济问题的较早的马克思主义著作。结合社会主义的革命和建设实践阐述农业经济理论问题的,则始自列宁。早在十月革命以前,列宁就在《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一书中分析了俄国农奴制度废除以后农业中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性,论证了无产阶级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中的领导作用的经济基础。十月革命胜利以后的《论粮食税》和《论合作制》等著作,论证了苏联在结束“战时共产主义”阶段不久的情况下,通过“租让制”、“合作制”等列宁称之为“国家资本主义”的形式,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必要性。其中关于通过合作社来吸引农民参加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则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农民和农业问题理论的重大发展,为苏联等国家的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奠定了理论基础。 现代西方农业经济学 以美国为代表。俄亥俄州立大学首先于1899年开设“农村经济学”课。最初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农场管理,主要学者有H.C.泰勒、W.J.斯皮尔曼和G.F.沃伦等。20世纪20年代,美国农业经济研究颇为活跃,农业经济学者如泰勒、E.G.诺尔斯、R.T.伊利、F.R.约德、T.N.卡弗等人各有侧重地分别对农场经营的理论与实务、农产品的价格和运销以及土地经济、农村经济等问题进行了探讨。J.D.布莱克的《生产经济学导论》则为农业生产经济学的创立作出了贡献。经过20世纪30年代初世界经济危机的冲击,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府加强了对农业生产的干预,农业经济学的研究也发生变化。第二次世界大战后,T.W.舒尔茨发表《不稳定经济中的农业》,将农业放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加以考察,运用新古典学派的经济理论,为政府制定农业政策、解决农业收入低和不稳定等问题提供依据。由于农业中专业化、社会化的发展以及“农工商联合企业”等的出现,50年代以来,西方农业经济学的新发展还表现在更加系统地运用新古典学派的理论与方法(以英国的C.里特森为代表),更加系统地应用数学方法包括应用电子计算机,来分析、研究农业经济问题(以E O.黑迪为代表);产生了许多新的分支学科,如农工联合企业管理学、农业发展经济学、农业资源经济学和食品经济学等。 中国的农业经济学 近代农业经济学约于20世纪20年代介绍到中国。早期主要是一些经济学家包括不少外国经济学家用西方农业经济学的观点来考察中国农村生活、研究中国农村经济问题,著作有陶孟和的《中国农村生活》、O.E.贝克的《农业与中国的将来》、F.B.泰勒的《中国农村经济研究》和J.L.卜凯的《中国农家经济》等。30年代以后,农业经济学的研究和讲授先后在中央研究院社会科学研究所、中山文化教育馆、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以及金陵大学、浙江大学、中央大学等机构中展开,许璇、梁庆椿、吴文辉、章植等先后发表了不少有关农业经济学概论、土地问题、佃农问题等的论著。毛泽东的《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等著作的发表,为应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研究中国农村经济问题展开了新的一页。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有陈翰笙、薛暮桥、孙晓村等为其成员的中国农村经济研究会,对中国农村经济问题进行了调查研究。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早期的研究主要受苏联农业经济学的影响。1980年以后,由于更多地结合了中国农村经济改革和农业发展的实践,社会主义农业经济学的研究有了新的进展。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78206条中英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