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中国星名
释义 zhongguo xingming
中国星名(卷名:天文学)
Chinese name of stars
  中国对恒星命名的历史,可以远溯到殷商时代(约公元前十五至十二世纪)。根据殷墟出土的甲骨文字记载,已有“鸟”和“大火”等星名。殷商以后被命名的恒星越来越多,其中有许多名称一直沿用至今。中国古代把恒星称为“星官”(见三垣二十八宿)。每个星官包含的星数不等。少则一颗星,如“天狼”、“天关”等;多则数颗甚至数十颗星,如“羽林军”包含45颗星;也有少数星官中的星,每颗星都另有专名,如北斗星官中的7颗星。
  


  


  三国时代,吴国陈卓于公元270年前后汇总甘德、石申、巫咸三个学派的观测结果,共得 283个星官,包含1,464颗星。由两颗以上恒星组成的星官,每颗星都有编号。例如星官“大陵”包括8颗恒星,“大陵五”(英仙座β)就是其中第5颗星。明代肯定下来的星官名和星名一直沿用下来,成为中国古代星名的体系。明末清初,根据西方传入的星图、星表,添补了一些“增星”和南极附近的星座。清代乾隆时完成的《仪象考成》(公元1757年出版),载有星官300个,星3,083颗。以后道光年间编成《仪象考成续编》,星数增至3,240颗。中国古代的星官和恒星的对应关系,往往因时代不同而有所改变。附《中国星名表》。(见彩图)
  


  


  参考书目
 伊世同编绘:《中西对照恒星图表》,科学出版社,北京,排印中。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78206条中英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7/1 3:49: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