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人物志 |
释义 | Renwuzhi 《人物志》(卷名:哲学) 中国三国时代魏国思想家刘劭关于才性问题的重要著作。南北朝时凉儒林祭酒刘昞为之作注。宋代人阮逸刻为书并广泛流传。《人物志》在隋唐志均列于名家,而阮逸序误列为“史部”。《四库提要》说:“其书主于论辩人才,以外见之符,验内藏之器,分别流品,研析疑似,故《隋志》以下皆著录于名家”,“其理则弗乖于儒者也”。汉魏之际有关评论人物的著作可考定者近10种,《人物志》是仅存的一部。现在通行的刊本有商务印书馆四部丛刊结印明刊本,文学古籍刊行社任继愈断句本。这部书不仅包含了刘邵的政治思想和哲学思想,而且反映了汉魏之际的学术思想的内容及其变迁。 东汉末年,因社会变乱,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受到削弱,出现了儒、道、名、法竞起与合流的趋势。魏初,继承了汉末评论人物的习尚,又受到曹操好法术、重刑典的影响,因而评论人品均重视综核名实。《人物志》反映了这一特点,它认为:品评人物不仅要观其外貌,更应认识其内在的精神;人禀气而生,才性各异,应根据其才性,有不同的任用;考察人物不应只看他的主张,而应看他的行为,名实必须相符;人们的言谈虽是考察人物的一个重要方面,但言谈有“理胜”与“辞胜”之别,须看其言谈是否与义理相合。常有一种特殊的人,很难用一般方法考察,只有伯乐式的人才能识别;“圣人”是儒家的最高理想人格,他和“英雄”不同。“聪明秀出谓之英,胆力过人谓之雄”,“英雄”有胆有识,能拨乱反正,创大业,但不能“致太平”;“圣人”是特殊人物中的“奇尤”者,不能为一般人所认识,“圣人”有中庸之德,而“中庸之德,其质无名”;“凡人之质,中和最贵。中和之质必平淡无味,故能调和五味,变化应节”。 《人物志》接触到两个重要问题:一是才性问题,即识别人物的原则和标准,此后发展为关于“四本才性”的讨论;一是“有名”与“无名”问题,开以老庄思想解释儒家“圣人观”的先河。它是从汉代经学过渡到以王弼、何晏为代表的玄学思潮的重要环节。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78206条中英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