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华兹华斯,W. |
释义 | Huazihuasi 华兹华斯,W.(卷名:外国文学) William Wordsworth (1770~1850) 英国诗人。一译渥兹渥斯。1770年 4月 7日生于英国北部某小城一个律师家庭。8岁时母亲去世,被送到霍克斯黑德寄宿学校,直至1787年。其间他得以在当地湖山之间随意徜徉,这对他后来思想和艺术风格的形成有很大影响。他童年时能成段背诵诗人斯宾塞、莎士比亚和弥尔顿的作品。后在教师引导下接触了18世纪初期诗人和较后的模仿中古风格的诗人毕蒂和查特顿的作品。1783年他的父亲去世,他和弟兄们由舅父照管。妹妹多萝西则由外祖父母抚养。多萝西与他最为亲近,终身未嫁,一直与他作伴。1787年他进入剑桥大学圣约翰学院学习,熟读了希腊拉丁文学,学习意大利文、法文和西班牙文。1790年假期徒步去法国、瑞士和意大利旅行,初步接触到已历时一年的法国大革命和革命胜利后人民欢欣鼓舞的情景。大学毕业后,于1791年在伦敦小住数月,又在威尔士作了几周的徒步旅行。同年11月去法国,住在布卢瓦。他对法国革命怀有热情,认为这场革命表现了人性的完美,将拯救帝制之下处于水深火热中的人民,同时结识了许多温和派的吉伦特党人。他这时期的心情在长诗《序曲》中有详细的描写。 在法期间,曾与法国姑娘安内特·瓦隆相恋并同居,次年生了一个女儿。但这门亲事却遭到舅父们的反对。 1792年华兹华斯回到伦敦,仍对革命充满热情。这时他出版了一本诗集,收有《黄昏信步》和《写景诗》,前者是他早期作品中的佳作,主要描写自然景色;后者的最后部分是在法国所写,其中已经有了法国革命给人间带来自由、使自然更加生色的内容。这时他和政治思想家威廉·戈德温周围的激进派青年在一起,注意着法国革命的发展。后来革命形势有变,华兹华斯在法国结交的朋友遭受镇压,随之而来的“恐怖时期”及各种骇人听闻的传说充斥英国。他因此感到十分痛苦,但对法国革命仍没有失去信心。他认为这些恐怖事件之所以发生是由于多少朝代以来积累的罪恶和愚昧已经达到了饱和点,不能归咎于革命。 这时华兹华斯经济上遇到困难,他父亲的有限的遗产因为发生法律纠纷,暂时不能继承,他的舅父又对他的政治活动表示不满,不愿再予接济。正在走投无路时,一位一直同情并钦佩他的老同学去世,留给他 900英镑,于是在1795年10月,他与多萝西一起迁居乡间,实现接近自然并探讨人生意义的宿愿。他仍关心政治,但毕竟不象在政治中心的伦敦,因而几年来被政治斗争风云所激荡的心灵逐渐平静下来,获得了他心目中诗创作的良好前提。另外,多萝西聪慧而体贴,给他创造了写作条件。 1795年,华兹华斯兄妹与诗人柯尔律治首次相见,很快结成了亲密的友谊。兄妹两人决定迁到柯尔律治住所附近,以便时相过从。 华兹华斯从柯尔律治的批评和鼓励中受益非浅,他的勤恳踏实的工作作风也给柯尔律治不小的帮助,促使后者完成了若干首长诗。两位诗人交往的最重要的成果是1798年共同出版的诗集《抒情歌谣集》和1800年这部诗集再版时华兹华斯写的序言。这一集一序在诗歌的内容和形式上都引起了一场革命,在英国文学史上开创了一个新时代,即浪漫主义时代。以华兹华斯而论,这部诗集则是他在多萝西和柯尔律治的影响下克服了感情上的危机,恢复了思想上、感情上的平衡后的产品。这部诗集收有几十首诗,其中如华兹华斯的《丁登寺》和柯尔律治的《古舟子咏》等可称不朽之作。其他诗篇虽然不很突出,但整部诗集在英国文学史上却是自文艺复兴以来最重要的作品,因为从此才开创了以发掘人的内心世界为主的现代诗风。华兹华斯在《序言》中认为诗集的主要特点是采用了农村下层人民的生活题材,加上诗人的想象,用日常语言加以描绘。 1798年9月至1799年春, 华兹华斯同多萝西去德国小住,他创作了《采干果》、《露斯》和短诗《露西》组诗,同时开始写作长诗《序曲》。1802年英法暂时停战,7月间华兹华斯同多萝西去法国,同安内特·瓦隆和他们的女儿卡萝琳会面,了却这段姻缘。回英国后,华兹华斯于10月间和相识多年的玛丽·郝金生结婚。1802至1804年他写了《不朽的征兆》一诗。这首诗和《丁登寺》都是华兹华斯以自然与人生的关系为主题的代表作,中心思想是大自然是人生欢乐和智慧的来源。这两首诗朴实深厚与流利清新兼而有之,是艺术上的杰作。 1803年华兹华斯游苏格兰,写了《孤独的收割者》和记游诗,并与作家司各特会面。1805年他在海军中服役的弟弟约翰死于海上,他写了《哀歌,为比尔城堡图作》。同年又写了《天职颂》,完成了《序曲》,后者直到他死后才出版。1806年写了《快乐的战士》。1807年出版两卷本诗集,其中收入《决心与自主》和他大部分最好的十四行诗。这部诗集的出版结束了从1797至1807年他创作生命最旺盛的10年。《序曲》一诗自20世纪以来常被认为是华兹华斯最重要的作品。全诗共14章,描写童年和学校生活,剑桥生活,假期生活,图书,阿尔卑斯山漫游,伦敦暂居,从对自然的爱到对人的爱,法国旅居,想象力与趣味等,重点不在叙事,而是回忆他在各个时期的感受和思想,以此来总结自己作为一个诗人的成长过程。这首诗是研究华兹华斯的重要材料。他还计划写一首哲理长诗,总名为《隐者》,包含诗人对人、自然和社会的看法。第1部分就是《序曲》。第2部分是《漫游》,一共9章,1814年出版。第3部分只写了开头部分,于1888年华兹华斯死后以《隐者》为题出版。从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上说,《漫游》远不及《序曲》。 《漫游》出版之后,华兹华斯在30多年中写了不少作品,但佳作不多。值得注意的是他以古典神话为题材的《雷阿德迈亚》(1814)和《戴翁》(1816)两诗。这种主题成为浪漫派诗的一个特点,华兹华斯起了开创的作用,对后来的诗人很有影响。 自从拿破仑登上帝位,反拿破仑战争开始,华兹华斯对法国革命日趋失望,渐渐接受英国的传统制度(如英国国教等)。这种政治上的倒退随着岁月俱增。1816年他又写了《一位法国保皇党人对迁葬堂吉安公爵遗体的感想》一诗,对一个被拿破仑处决的法国贵族表示同情;1836年又写了反对普选制的诗。在《序曲》中他曾赞扬1792年有人在议会中提出但没有通过的废止贩卖奴隶的议案;但1840年他在一篇讨论英国殖民地废奴问题的文章里,竟说在废除奴隶制后奴隶应当“赔偿奴隶主的损失”,并说主张立即废除奴隶制的人忘记了奴隶制有时“也有好处”。1813年,由于经济困难,华兹华斯接受了一位贵族朋友的帮助,谋得他本郡的印花税员职务,每年收入 400镑。这件事引起原来钦佩他的雪莱的不满,曾写诗表示遗憾。拜伦本来就不喜欢华兹华斯,这时也写诗讽刺他。 《抒情歌谣集》出版时,华兹华斯并未受到重视;《序言》出版后,更遭到批评家的反对。1807年他的两卷集出版时仍受到批评界的攻击。但从19世纪初叶起,他在诗歌上的成就逐渐得到承认,激进派诗人如利·亨特也称他为颂扬大自然的新型诗歌的开创者和领袖,说他的诗取代了18世纪矫揉造作的诗风。在艺术上华兹华斯对雪莱、拜伦和济慈都有影响。 1843年,华兹华斯被任为英国“桂冠诗人”。1850年4月23日去世。 华兹华斯早年醉心于法国革命,中年以后渐趋保守。在诗的成就上,他有波澜壮阔的心灵史诗,如《序曲》;有以大自然和接近自然的人为题材的抒情诗;有《丁登寺》和《不朽的征兆》这类熔清新与典雅于一炉的诗;更有沉郁、精练不下于弥尔顿的十四行诗。但他也写了大量格调卑下、内容无聊的作品。在诗的理论上,他的《抒情歌谣集》再版序言强调从人民生活中寻找题材,从人民语言中学习语言,是英国文学批评史上的经典著作。特别是他强调对内心的探索,并认为诗歌可以包含所有知识、包括科学在内的观点,可以说是欧美20世纪新诗理论的先驱。从文学史上讲,他一反18世纪的诗风,摒除了那种不触及个人内心,喜好机智,讲究文字整齐干净,过于追求形式完美,往往用政治上的讽刺、社交界的是非、朋友间的投赠等作主题的办法,开创了浪漫主义的新诗风,影响及于百年之上。因此,从全面来看,他为英诗增添了新内容,引进了新语言,开创了新风格,不愧为一代大家。 参考书目 E.Legouis, La Jeunesse de Wordsworth 1770~1798, Paris,1896. M.Arnold, Essays in Criticism, 2nd Series,London, 1888. A.C.Bradley, Oxford Lectures on Poetry, London, 1909. M.Moorman, Wordsworth. A Biography, Oxford,1957, 1965. M.H.Abrams,ed., Wordsworth, 1971.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78206条中英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