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嗓音声区
释义 sangyin shengqu
嗓音声区(卷名:音乐 舞蹈)
register of voice
  “声区”一词源自管风琴。管风琴中某一音栓所控制的一组同类音质的音管称为一个声区。嗓音中的声区是由喉内肌的不同调节所造成的,它体现在嗓音的音质、音量及音高上。
  声区的定义  著名声乐教师M.加西亚于1841年对嗓音的声区所下的定义是:“声区是由一种发声机能产生的一系列同质的音,本质上不同于由另一种发声机能产生的另一系列同质的音。”19、20世纪以来,欧洲声乐理论家和医生们以科学实验证明,阐述了加西亚的定义:①胸声,声带处于长、宽、厚的重机能状态下拉紧、闭严而后振动的发声;②头声,声带处于短、窄、薄(即声带边缘振动)的轻机能状态下拉紧、闭严而后振动的发声;③假声,声带处于轻机能状态,但声带不拉紧、闭严,声带1/3处呈一梭形缝,故假声耗气较多而音质虚浮;④破裂音,由于声区的突然转换,声音从胸声(重机能状态)突然转为假声(轻机能状态)而引起的破裂音,亦称发声机能的静态调节;声区的逐渐转换,声区统一而无破裂音,称为发声机能的动态调节。男声平时用胸声说话,歌唱时胸声区约占整个音域的3/4,故困难在高音,容易缺乏头声和轻机能控制力,破裂音也容易出现在高声区或高声区与中声区的交接处;女声比男声高八度,歌唱时头声区约占整个音域的3/4,故困难在低、中声区,缺乏胸声和重机能控制力,破裂音容易出现在低声区与中声区的交接处。学习声乐就是要发展各声部的不常用声区,以达到动态调节发声机能的能力。
  对声区的不同解释  17、18世纪,人们是凭听觉从音质上来划分声区的。17世纪初,意大利美声唱法的创始人G.卡奇尼把人声分为实声和虚声:男声以实声为主,女声以虚声为主。他有时把胸声和头声作为实声和虚声的形象的同义语,一直沿用至今。18世纪的著名声乐学家P.F.托西将人声分成胸声区、头声区和假声区 3个声区。19世纪加西亚则认为女声为3个声区,即胸声区、假声区(加西亚称中声区为假声区)和头声区;男声为两个声区,即胸声区和假声区。加西亚的弟子M.马凯西又把中声区称为混声区。20世纪初又出现多声区论和无声区论,英国医生M.马肯齐认为每个音都是一个声区。而E.卡鲁索的私人医生P.M.马拉菲奥蒂则认为歌唱中不应出现明显的声区,整个音域都是一个声区。声区的概念更由于19世纪后半叶J.德雷什克的面罩唱法和他的医生H.柯蒂斯的“声音位置”学说,以及其他各种共鸣学说和声学理论的解释而日趋混乱,从而错误的认为头声是从头腔发出的,胸声是从胸腔发出的,假声是从假声带发出的等等。声区的种种不同解释和概念上的混乱,造成声乐学习上的困难。
  声区统一的重要性  歌唱中绝大部分的技术困难,都与声区问题有关。例如:出现破裂音,声音分成两三截;音域窄,缺乏高音或低音;音质重浊或虚浮;声音缺乏致远力;声音的灵活性不足,在一个音上渐强渐弱的能力薄弱;声音的不集中,音量不足等等。因此,声区的统一问题是声乐教学的关键。出现上述种种困难,主要是歌唱者只单一地使用一种发声机能去演唱,而不善于动态调节发声机能。只有在唱上行音阶时,善于把声带从长、宽、厚的重机能状态逐渐减为短、窄、薄的轻机能状态;唱下行音阶时,将声带的轻机能状态渐增为重机能状态,才能达到消灭明显的声区分野和破裂音,使整个音域犹如一个声区。
  声区问题不仅与音高变化有关,而且也与音量变化有关。在一个单音上的渐强渐弱变化本身就是声区的变化,也就是声带的轻、重两种机能,或声带的长短、宽窄、厚薄的变化。因此古代美声学派的教学中十分强调在单音(特别是在声区交接处的几个音上)上渐强渐弱能力的训练。破裂音的产生,从音量角度来分析,容易发生在胸声唱得最高、最响,而假声唱起来最低、最虚弱的几个音上。统一声区的训练方法是:越唱高和接近破裂声时,越要减弱音量,把声带机能减轻,等上行音过了破裂音之后,再逐渐增强音量。音阶练习大都要八度或八度以上,级进的音阶更为相宜。一般常采用下行音阶的练习,在高音上以轻的头声或假声起音,然后随着每个音的下行逐渐增强音量。或者在破裂音周围的几个音上作单音的渐强渐弱练习。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78206条中英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25 8:39: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