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印度佛教史
释义 Yindu Fojiaoshi
《印度佛教史》(卷名:宗教)
  印度佛教史籍。藏传佛教觉囊派学者多罗那他(又名庆喜藏)著于1608年。全书分44章,约十余万言,以王朝的更迭为经,以佛教著名大师的传承为纬,记述自释迦牟尼去世后,直到印度波罗、斯那两王朝覆灭时,佛教在印度流传及盛衰演变情况。1~12章叙述阿阇世王以至迦腻色迦王时举行第三次结集期间,小乘佛教传布的情况;13~27章叙述大乘佛教兴起,龙树、提婆、无著、世亲、陈那、法称等显教大师的活动(以上属于玄奘、义净访印以前时期);28~37章叙述波罗及斯那两王朝时期秘密佛教盛行、衰亡的过程;38~44章叙述超戒寺的传承,南亚次大陆邻近地区佛法的流传,小乘的分部,真言乘的起源及佛教造像工艺的流派。
  佛教在印度流传的情况,在玄奘、义净访印以前,汉文资料中只有零星的传说,法显、玄奘和义净的访印记录成为这一时期最可靠的佛教史料,至于义净访印后佛教在印度流传的情况,汉文资料失于记载。多罗那他依据摩揭陀的安主贤所作的二千颂,帝授的《佛陀古事记》一千二百颂,使罎著的叙述阿阇黎传承的一千二百颂,以及他亲闻于印度的几个班智达的传说,写成这部著作。其内容不仅可以补充玄奘、义净以前汉文资料的不足,也可填补以后时期史料的若干空白。波罗、斯那两王朝时,密教盛行,以超戒寺为中心,产生许多著名的密教大师;自10世纪起,这种密教的经典和修法大量传入西藏,形成独具特色的藏传佛教各派。另外,此书记述王朝盛衰和各王在位年限,也为研究印度古代历史提供有参考价值的素材,深受西方及印度学术界的重视。但此书所述前期佛教史实与汉传及南传之说颇多歧异,后期的王位更迭和在位年数与现代的考古发现也不完全一致。因此近代一般学者只承认其有无可取代的史料价值,而不视为完整的信史。
  此书有译本多种。1840年俄国学者瓦西列夫于北京发现此书的藏文原本,1869年在圣彼得堡出版西弗纳之德译本及瓦西列夫之俄译本。1928年日本东京出版寺本婉雅之日译本。1946年,中国出版王沂暖的汉语节译本。1980年印度加尔各答又出版拉玛钦巴的英译本。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78206条中英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7/1 5:5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