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中国的青铜生产工具
释义 Zhongguo de qingtong shengchɑn gongju
中国的青铜生产工具(卷名:经济学)
Chinese bronze instrument of production
  中国战国以前人们从事生产劳动所使用的主要工具。据文献记载和地下发掘,有削、刀、锯、凿、锉、钻、锥、斧、锛、、耒、耜、铲、锄、鎒、铚、镰等。
  削、刀  削是弓背凹刃的小刀,这里一并称为刀。甘肃东乡林家马家窑文化遗址中出土距今约 5000 年的青铜刀一件。甘肃永登蒋家坪马厂文化遗址出土距今约4300年的青铜刀一件。在距今约4000年的甘肃武威皇娘娘台及临夏魏家台子齐家文化遗址和年代相当于夏代的玉门火烧沟遗址中,出土铜刀多件,红铜青铜兼有。这些铜刀多数形制原始,刀身与刀柄没有明确分界。殷周时期的青铜刀,在绝大部分省市都有出土,总数达1400件以上。大多数刀身与刀柄有明显分界,形制比较进步。古代的铜刀除作武器外一般具有多种用途,如宰杀牲畜,切割食物,加工竹木器具等,特别是用于割取禾穗作农具使用。


  锯  金属锯可能产生于新石器时代晚期。《物原·器原》:“轩辕作锯凿”,可能指铜锯。已知出土的殷周青铜锯有60多件。主要有:①刀形锯,多为商代遗址出土。皆于刀刃部做成二等边三角形锯齿,多数刀背厚于做齿部分,只能锯出浅槽或切割较薄的材料,其功用与今之槽锯相同。②夹背木柄锯,河南信阳长台关大墓和四川新都晒坝战国墓都有出土,与今日木工所用的割槽锯十分相似。③双刃锯片,河南安阳殷代遗址和山西永济薛家崖、河南洛阳东周王城等处皆有出土。锯片较宽,一边为大齿,一边为小齿。这类锯很可能中部夹装木柄,类似今日木工所用的双刃刀锯。④长条形单刃锯片,出土约40多片。四川成都罗家碾战国遗址出土的一件,长约60余厘米,是目前出土最长的青铜锯片。其中有些铜锯片的端部有孔,可能是固定在工字形木架上使用,类似今日木工所用的架锯。


  凿   已知出土铜凿约 300余件。形制可分为两大类。一为实心凿,一为有銎凿。实心凿是铜凿的原始形制,近似石凿。最早的红铜实心凿出自甘肃武威皇娘娘台齐家文化遗址。殷周的青铜凿绝大部分是有銎凿,以方形、长方形、梯形銎口、单面刃为其通行形制。河南安阳大司空村出土的殷代凿,单刃、方銎、素面,长14.8厘米。


  锉  河南殷墟出土的龟骨,很多有细纹交错如织,这即是锉加工的痕迹。但目前出土的只有几件东周锉。河南汲县山彪镇出土的一件,长17.2厘米,体细若长锥,下有手执柄,截面梯形,面部刻阶梯状横斜线密纹刃,镂物颇利。
  钻  发掘商人占卜的龟骨,多经凿、钻,大量出土的殷周骨器,多有穿孔,这都是使用钻的明证。但遗留的铜钻不多,已出土的约20多件。河南郑州二里岗出土两件商代青铜钻,一件为狭长条形,横剖面作菱形,身中有脊分钻身为左右两叶,至端部前聚成钝圆形的锋刃;另一件作柱状,下端为略成弧形的两面刃。
  锥  在北方和西北的龙山文化、齐家文化遗址中已出土有铜锥20件。其中山东胶县三里河的为黄铜,甘肃武威皇娘娘台的为红铜,山东牟平照格庄和甘肃永靖秦魏家的为青铜。出土的殷周青铜锥至少在190件以上,形制多样。河南罗山县后李村出土的殷代青铜锥,通长6.4厘米,锥身铸于前细后粗的圆锥形铜柄上。
  斧、锛  锛古称斤,传说神农曾“作陶冶斤、斧”(《逸周书·考德》)。已有的出土物有以下各种形制:①无銎实心斧、锛。为早期形制,云南、江西都有出土,器体厚在一厘米以上,双面刃者为斧,单面刃者为锛,与石斧、锛近似。出土物很少。②直銎斧、锛。器呈长条形,銎在顶端(或称空头),多为方、矩、梯、椭圆形銎。下为刃、或外侈或稍收。这类器物是多种工具的刃套,一般以厚而较小、双面刃者为斧,单面刃者为锛;可能前者原装与刃向平行的柄,后者原装与刃向垂直的柄。如果以长度10厘米以下的为斧、锛,已知出土物至少在千件以上。③横銎斧。即銎横穿斧身与刃平行。出土较多的是长管横銎斧,为作战武器。用作生产工具的横銎斧,出土很少。河南洛阳西工区出土一件,长16厘米,刃宽5厘米,皆为东周器物,与近世铁斧基本相同。在古代实行火耕农业的地区,砍伐林木是垦种农作物的必经工序,因而斧、锛既是手工工具,也是农具。


    破土起土的工具。《尔雅·释器》:“斫谓之。”郭璞注:“也”。《说文》:“,鉏也。”可知斫、、,实为一器,形制与斤、锄相似,而较长大。出土的实物也正与此符合。其形制主要有三类:①直銎长条形。刃套与前述直銎斧斤类似。如以长度超过10厘米者为,出土物在600件以上。最早的红铜出自甘肃广河齐家坪齐家文化遗址,器体厚重,椭圆銎,两侧有钮耳。长15厘米,刃宽4厘米。相当于夏代的甘肃玉门火烧沟遗址出土有类似的铅青铜。②凹形。凹字形器,上为銎槽,下为刃,多有出土。也是多种工具的刃套,一般以宽而薄者为锄,窄而厚者为。③横銎。出土较少,都是东周器物。西安市汉城高庙石桥出土的一件,长15厘米,刃宽5.5厘米,近背处有横穿的銎,形制近似今之铁头。


  耒、耜  最初的耒是在尖头木棒上固置一个短小的脚踏横木,为单齿耒;后又在横木下增加一个耒尖,形成双齿耒;随着铜工具的应用,耒尖也由木质变成铜质。参照民族学资料辨认地下出土物,铜耒有以下各式:①全铜质双齿尖刃耒。即横木以下双叉耒尖全为铜质的,出土物很少。上海博物馆展出一件,通高16厘米,肩宽6厘米,定为西周器。②双齿尖刃铜耒套。出土也不多。广东肇庆北岭松山战国墓出土12件,正面圆背面平,器身稍有弯曲,上宽下收成尖状刃,长7.8厘米。口为半圆形,可能是原套在双齿耒的木叉上,出土时木质部分腐烂,只剩铜耒尖,因而两件成对出土。③双齿扁刃铜耒套。在出土的大量空头长条形器中,除斧、锛、外,有一些窄长而薄的,应是双齿扁刃耒的刃套。后两类刃套也可能套在单齿耒上使用。
  耜是由耒发展而来的。为了增大翻土面,在耒的脚踏横木下加上宽扁的头部即为耜。这个宽扁头部最早是木、石、骨质的,进而演变为铜质的刃套。已出土殷周青铜耜刃套主要有两种形制:①凹字形刃。这类形状的刃套,使用于多种工具。耜的比的要宽,比锄的要厚。河南罗山后李村出土商代凹形耜刃套,高10.5厘米,宽9.3 厘米。②空头长条形刃。与前述直銎、斧、、锛的刃套相似,但比它们都宽。上海博物馆展出一件,长26.6厘米,刃部最宽处11.1厘米,定为商器。青铜耜刃套安装木柄后,用脚踏固置在耜头附近的横木翻地,类似后世铁锹。大概到了东周,耜向两个不同的方向发展:一是耜头加宽加厚并起中脊,耜刃中部锐出呈等腰三角形,向犁发展,以适应牛耕的需要。一是耜变薄加宽,向臿发展,以适应松软土地上的作业。
  铲  西周时称钱,东周时称铫。《诗·臣工》:“庤乃钱馎。”毛传注:“钱,铫。”《盐铁论·申韩》:“犀铫利鉏,五谷之利而间草之害也。”可知铲是主要用于锄草的工具。出土的各种铜铲主要属两类:①无銎铲。这类脱胎于新石器时代的石铲,一般铲面有一孔,便于捆缚木柄,遗物很少。②有銎铲。出土较多,各有特点。其中以圆肩、直腰、弧刃、长方形柄銎者最多。河南安阳大司空村出土的一件这类殷代铲,长22.45厘米,刃宽9.8厘米。
 


  锄、耨  西周统称馎。毛传注《诗·臣工》:“馎,鎒。”韦昭注《国语·齐语》:“馎,鉏也。”为除草的工具。大概至东周,为适应不同锄地需要而制作出不同形状和宽度的馎,其中刃口比较宽的一类叫鎒。《吕氏春秋·任地》:“耨鎒柄尺,此其度也。博六寸,所以间稼也。”出土的铜锄、鎒形制多样,可归为三类:①长条形铜锄片。为铜锄的初级阶段,捆扎于木锄的顶端。它与实心铜锛的区别是前者薄,后者厚。②各种形状的锄、鎒铜刃套。顶有銎槽,下为刃,套在装有横柄的木质锄板或木锄尖上。其中有呈凹字形的,它比同形状的刃套要薄而宽;有呈空头长条形的,它比同形状的锛器要薄些;有呈方形、矩形、或束腰梯形而器中开方形或长方形孔的;有呈马蹄形的。③各种形状的有銎铜板锄、鎒。这类锄板全部为铜质。有的在六角形锄板上靠背中间有横穿的銎;有的锄板如后世之铁锹,其出土物中有的装有曲柄,可知其为锄;有的如后世之犁,但器体轻薄,銎部细小,因而不可能为犁,很可能是装曲柄的鎒;有的在长方平行四边形锄板上,一长边为背,有斜出的銎,其余三边为刃。各类铜锄鎒的出土物至少在300件以上。
  铚、镰  铚即今之爪镰,专用于割取禾穗。出土的青铜铚约10多件,与新石器时代的双孔石刀相似。器呈矩形、蚌壳形或半月形,靠背中部有双孔,使用时于两孔间系一绳套,将拇指伸入绳套握器,割取禾穗。湖北红安金盆出土的西周铜铚,长6厘米,宽3.5厘米。镰是连禾秸一起割取的工具。出土的铜镰大体属两类:①无銎镰。出土90余件,刃部又分无齿有齿。江苏仪征破山口出土的西周镰,刃部无齿,背略弧,刃略凹,长14.2厘米。于较宽的一头有三孔,便于缚扎固柄。山东济南大辛庄出土的殷代镰,长9.5厘米,一面有齿痕,刃部有锯齿。后者一类又称锯镰,在无銎镰中占多数,多出于江南东周遗址。②有銎镰。与近世铁镰相近,出土较少。云南剑川海门口殷代遗址出土的一件最早,长20厘米,一端有銎可纳柄。湖北襄阳山湾、河南浙川下寺各出两件,皆为春秋器物。


  计出土各种战国前铜工具4400件以上,时贯三代,地兼南北。其形制上承新石器之末,下开铁器之先,每类铜工具的嬗递演进之迹,明显可寻。因此,中国古代使用铜工具不是偶发的,个别的;而是长期的,范围相当广阔。
  关于青铜农具的使用,学术界有不同意见。不少人认为:古代青铜产量不多,相当珍贵,统治者用以制造武器、礼乐器及手工工具,不可能用于农具。主要根据是:考古发掘中蚌、石农具多于青铜农具,青铜礼乐器、兵器及手工工具也多于农具。另有些人不同意这种意见,并从以下几方面予以说明:①蚌、石农具易损,不能改铸,遗骸故多。青铜农具不断磨损,反复改铸,遗骸自少。②出土大量青铜器的主要为贵族墓葬。墓葬各类器物的比例,与当时丧俗葬制有关,不能反映青铜器在当时社会生产、生活各方面使用的比例。③出土最多的刀削和锛斧器,既是手工工具,有些也使用于农业。特别是数量相当大的空头条形端刃器,很多是农具的刃套。④东周的货币钱布,是从青铜铲演变而来。青铜铲只能是在社会上大量使用,并成为商品时,才能获得一般等价物的形态。
  参考书目
 郭宝钧:《中国青铜器时代》,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北京,1963。
 唐兰:《中国古代社会使用青铜农器问题的初步研究》,载《故宫博物院院刊》总2期,北京,1960。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78206条中英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7/1 5:3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