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变质矿床 |
释义 | bianzhi kuangchuang 变质矿床(卷名:地质学) metamorphic mineral deposit 在变质地区中,受区域变质作用影响形成的矿床。在区域变质作用和区域混合岩化作用(超变质作用)下,原岩建造中的含矿建造、矿源层和原有矿床受到变质重结晶、变质热液和混合岩化热液、混合岩浆及混合岩化后期热液等作用的影响,它们之中的含矿组分或矿物经过活动、迁移、搬运,最后可集中形成变质矿床。 变质矿床的主要矿产如铁、 铜、 铅、锌、金、铀、锰、铬、镍、钴、铌、钽、白云母、硼、石墨、菱镁矿、蓝晶石、红柱石、夕线石和石棉等的储量占世界该矿产储量的较大比例,如铁为70%、铜为60%、锰为63%等。在中国前寒武纪克拉通和结晶基底中,变质矿床占有重要位置,组成一系列工业基地。 成矿条件 变质矿床是一种内生的复杂的再造矿床。它的地位介于沉积矿床和岩浆矿床之间,矿床的形成取决于变质地区中变质作用发生时的大地构造环境和区域变质作用类型,它们的主要控制条件是含矿建造和矿源层、变质作用的温度和压力、应力变形、溶液效应以及富集时的构造位置等。 含矿建造和矿源层 变质矿床形成的主要控制条件是原岩建造中的含矿建造和矿源层。矿源层是指那些所含成矿组分虽有一定富集,但未形成矿床的岩石。含矿建造是具有工业矿物或含矿组分的岩石组合,它包括矿源层或矿床,也包括它们的围岩组合。含矿建造的重要类型大都属于沉积成因或火山沉积成因。 温度和压力效应 在变质作用中,温度和压力反映着区域热流格局的变化,它们主要起着:①促进变质重结晶和变质反应的进行,形成新的变质矿物和矿床;②促使变质热液和混合岩化流体的发生和运移,使含矿组分得以富集,而形成矿床。 含矿组分的运移 含矿组分,受其元素本身的化学性质和流体性质的控制,在区域变质作用的不同阶段中表现各异。根据热流格局的变化,有时一个变质地区的区域变质作用过程可分为狭义的变质作用阶段和混合岩化作用阶段。在这两个阶段中,含矿组分的迁移、流体的性质和运移都不相同。 一些元素在变质作用阶段的变化特点可归纳如下:①亲石元素,常形成硅酸盐矿物,大部分不易活动,铀、钍易被带出,锰一般比较活动,铁因价态不同,可呈现出不同的活动性,铁、镁、钙的碳酸盐常有热液变化,形成变质热液矿床;②亲铜元素,大部分都易活动,形成变质热液矿床,砷、硒、碲、汞、锑和一部分金、银在低温时即可运移,铜、铅、锌、金、银(镉)则根据它们的化学性质,在低-中温下开始活动;③亲铁元素,大部分表现稳定,镍、铬、铂族元素的活动虽有一些报道,但缺乏具体材料。 混合岩化作用阶段是变质作用阶段转变为深熔阶段的中间过程。在这个阶段中,含矿组分有较大的运移,在有挥发组分的参与下,造岩元素出现了钾、钠、硅、铝、钙、铁、镁的带入和带出,亲铜元素则在已有的变质作用的基础上,进一步发生运移,直至混合岩化热液阶段。由于这一阶段有大量的流体参与,交代作用普遍存在,铁、镁、钙、 铜、 金、钴、锰、锂、铍、铌、钽常被带出,或集中于某一控矿构造带内。流体包括来自于岩石中的粒间溶液、去水反应中晶体格架中的氢氧根离子OH-、混合岩化作用形成时的流体(包括部分由地幔上升的流体)、混合岩浆和局部贯通的混合岩化后期的热液。由这些变质溶液交代生成的蚀变矿物常具有区域性分布,与变质矿物成世代关系。 应变效应 应力产生的应变效应是变质矿床的又一重要控矿弱件。应力能产生变质溶液的定向迁移,变质矿床可出现于构造减压部位,包括褶皱的倾斜顶端、层间滑动以及大断裂带附近,而塑性流动亦可导致矿层加厚,形成较大的矿床。 矿床类型 变质矿床的类型复杂,目前尚未有统一认识的分类方案。根据中国变质矿床的研究现状,并参照国际方面的分类,可分为以下3类。 受变质矿床 原已形成的矿床,后又受区域变质作用的改造。常见的是一类与火山作用有关或与基性岩浆有关的硫化物或氧化物矿床。变质作用的影响主要是应力的叠加,出现变质结晶和定向结构,矿体本身可拉长或成长条状,有时亦成局部浸染状。含矿组分很少有运移和再集中,有些硫化物矿床可出现硫化物组合的多样性以及部分金、银、砷、锑的集中现象。一般来说,变质作用对已形成的矿安的影响并不显著,矿床的特征基本由原有矿床类型所决定。 变成矿床 原有的含矿建造中的矿源层(包括含微量元素的微矿源层)在区域变质作用影响下而形成的矿床。其主要特点是:矿床的矿物组合与围岩的矿物组合属同一变质相;矿石常由具有工业价值的变质矿物(如磁铁矿、蓝晶石等)形成,它们位于矿源层内,具层状控制特点。由于常有变质热液参与,又可分为2类。①变质重结晶型矿床。以变质重结晶作用为主,含矿组分迁移不明显,主要是硅铁建造、锰矿床和某些非金属矿床如石墨、蓝晶石、夕线石等。②变质热液型矿床。以变质热液作用为主,变质热液来自粒间溶液和晶格所含水分,载矿流体多为从晶格析出的含较多卤族元素或含有高能量的水分。矿床主要有铁、铜、铅、锌、金和某些非金属矿床。主要特征为:矿体常伴有区域性蚀变矿物,如硅化、绿泥石化、钠长石化、方柱石化等,它们经常来自围岩并与围岩的变质矿物有世代关系;矿体位于矿源层内,呈层状或脉状,层状控制明显;矿石结构常成定向或丝缕定向排列,有时有海绵状结构。 混合岩化矿床 这一类型与变质作用后期的区域混合岩化作用及部分深熔作用有关。矿源层的含矿组分受混合岩化流体(包括地幔上升流体、混合岩浆及热液)的运移,可集中成为矿床。它们与岩浆矿床的区别在于:含矿组分来自矿源层;蚀变矿物具区域性分布,并与围岩的变质矿物成世代关系,较多地成为退化变质矿物组合;成矿时期与区域混合岩化作用一致。根据混合岩化作用的特点,混合岩化矿床又可分为以下2类。 ①原地交代型矿床。与混合岩化主期同步,矿源层中的成矿组分受混合岩化流体和混合岩浆的影响,形成较大的运移。主要矿床有含白云母、稀有元素和磷灰石的伟晶岩型,含铀、钍和稀有元素的混合花岗岩型及某些非金属矿床。主要特征为:矿床常位于矿源层内,部分受构造控制明显;蚀变矿物与原有矿物成世代关系或为退变质组合,有绿泥石化、白云母化、帘石化、透辉石化、硅化及碳酸盐化,一般碱性交代作用明显,往往形成脉状、浸染状透镜体。 ②后期热液交代型矿床。属于混合岩化晚期热液作用形成的矿床。热液来自构造期后由于张力影响而形成的流动溶液,可形成延伸较长的矿化带和矿床。主要矿床有富铁矿床、硼矿床、铜矿床、部分稀有元素伟晶岩以及与交代岩(钠长石岩、黄铁细晶岩等)有关的稀有元素矿床。主要特征为:蚀变矿物与围岩变质矿物之间存在有世代关系,重要的有铁铝石榴石-铁镁闪石化、堇青石-直闪石化、金云母-透辉石化、钠长石化和硅化等;含矿组分基本来自含矿建造,但常受一定的构造和层位的控制;矿石结构与混合岩化结构相似,表现为残留结构、云雾状浸染及丝缕状结构;矿体成透镜状、层状,往往不连续,但常有一定的排列方向。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78206条中英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