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中国篆刻论著
释义 Zhongguo zhuɑnke lunzhu
中国篆刻论著(卷名:美术)
treatises of Chinese seal cutting
  中国历史上关于篆刻的理论著作。
  概况  中国玺印起源很早,从流传和出土的遗物考察,战国时期即有玺印,至今已有2000余年的历史,但关于印学篆刻的理论著作却出现的比较晚。元代吾丘衍《学古编》为篆刻学的最早著作。明清两代篆刻有很大的发展,出现了各种篆刻流派,因此篆刻论著也随之兴盛。其中或考证印章的源流,或记载篆刻家的事迹和篆刻艺术,或论述篆刻的技巧,或叙录各种印谱。这些著作和文章,清代顾湘编辑为《篆学琐著》(一名《篆学丛书》),于道光二十年(1840)刊行,收集篆刻论著30种。其中有的并非篆刻专著,如唐李阳冰《论篆》等,是谈篆书的文字。其后,沈佐辑有《沈筤村选钞印学四种》,收集篆刻著作4种。近人吴隐辑有《遯盦印学丛书》(1921),收集篆刻著作17种。未收集于以上丛书而散见于其他丛书、文集、笔记中的尚不少。韩天衡辑录篆刻论著、款识、诗文等有关篆刻理论,编成《历代印学论文选》,1985年由上海书画出版社出版,分为“印学论著”、“印谱序记”、“印章款识”、“论印诗词”4编。
  著作  在众多篆刻论著中,较有影响的著作有以下几种:
  《学古编》2卷,元代吾丘衍著。吾丘衍,字子行,号竹素,别署真白居士、布衣道士,世称贞白先生,太末(今浙江省龙游县)人。工篆隶,谙音律,著有《周秦石刻释音》、《闲居录》、《竹素山房诗集》、《学古编》等。《学古编》首为“三十五举”,主要阐述篆隶的源流和书写技法以及篆刻的知识,为全书的主要部分;次为“合用文笈品目”;最后为附录。《学古编》是中国最早的一部篆刻理论著作,因是初创,虽对古代篆刻尚末进行进一步的探讨和研究,但给后世篆刻理论影响却很大。继《学古编》的有明代何震的《续学古编》,清代桂馥的《续三十五举》,姚晏的《再续三十五举》,黄子高的《续三十五举》等。
  《印人传》3卷,清代周亮工撰。周亮工,字元亮,号栎园、栎下生、栎下先生,祥符(今河南省开封市)人。崇祯十三年(1640)进士,清初任福建按察使、户部侍郎。工诗文,精鉴赏,著有《赖古堂集》、《读画录》、《书影》、《印人传》等。《印人传》记载自明代文彭至清初篆刻家59人的事迹、篆刻的流派、风气习尚,以及记录作者对篆刻的收藏、鉴赏,是研究明末清初篆刻流派印章艺术产生发展的一部重要文献。全书3卷,文68篇,兼附印人姓氏60则。本书系未完成之书。
  《续印人传》8卷,清代汪启淑撰。汪启淑,原名华国,字慎仪,号秀峰,又号讱庵、悔堂、退斋居士等,绵潭(今安徽省歙县东南)人。编辑有《飞鸿堂印谱》、《讱庵集古印存》、《汉铜印丛》等。《续印人传》记载《印人传》未录篆刻家129人,附有名无传篆刻家61人。近人叶为铭汇辑《印人传》和《续印人传》,增补成《广印人传》16卷,补遗1卷,共录篆刻家1800余人。
  《篆刻针度》8卷,清代陈克恕编著。陈克恕,字休行,号目耕,浙江海宁人。陈克恕擅长篆隶书,能治印,一生致力于印学研究,编著有《存几希斋印存》、《篆学示斯》、《篆体经眼》、《印人汇考》等。《篆刻针度》,卷一为考篆、审名、辨印、论材;卷二为分式、制度、定见;卷三为参考、摹古、撮要;卷四为章法、字法;卷五为笔法、刀法;卷六为总论、用印法;卷七为杂记、制印色、收藏;卷八为选石;共19章。本书综合前人论印的成果,经过分类编辑而成,其中亦有作者自己的见解。但书中所引前人资料缺乏研究分析,间有讹传的地方。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78206条中英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6/29 4:2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