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中国铜鼓
释义 Zhongguo tonggu
中国铜鼓(卷名:美术)
Chinese bronze drum
  中国古代西南少数民族的青铜打击乐器。其形状来源于鼓或铜釜,用于演奏音乐或伴奏舞蹈;亦作为礼器,用于祭祀、仪典等活动。主要流行于云南、广西、广东及贵州、四川、湖南等省(区),并传播至东南亚。制作年代大约始自春秋,经战国、秦汉、唐宋至明清,其中汉代的铜鼓尤为精美。铜鼓在历史上曾零星地出土过,但第1次有计划、有组织地大规模发掘,是1955年5月由云南省博物馆对晋宁县石寨山遗址的考古发掘,出土器物表明是西汉时期。
    


  铜鼓是以泥或石做成泥模或石范,将合金铜液浇注其中,铸造而成,上端为鼓面,下端是空虚的鼓身。它主要由5个部分组成:①鼓面,为一大平展正圆的圆面,中心微隆,称光体,有向四周辐射的光芒,还有由里向外扩散的弦纹,即晕圈;弦纹与弦纹之间饰有多种图案;有的鼓面最外晕圈上还饰有立体的蛙、龟、鸟及骑士等装饰物。②鼓胸,与鼓面相连,稍外凸,成一定球状弧度,胸下向里微敛。③鼓腰,内敛,多直筒形,上下两端有界线与胸和足隔开。④鼓足,位于腰下,多上小下大,呈倒置截头锥状,晚期铜鼓,腰足界线不清,有的甚至无足部,而仅分上下两节。⑤鼓耳,常置于胸与腰之间,两侧各嵌鼓耳一对,有圆茎与扁茎之分,前者为粗壮的实心环或平环,表面有一道道的轮线纹;后者种类较多,一般为桥纽形,扁而宽,正中有长条形孔,两侧为辫纹、栉纹或交织人字纹。
  铜鼓依其流行地区和形制式样的不同,一般可分为滇系和粤系两大类型。①滇系铜鼓:分布于云南、广西、贵州、四川、湖南等省、区,其中以云南中部、广西西部出土最多。滇系铜鼓形体较小,鼓面直径基本在1米以内,鼓面小于鼓身,胸部膨大突出,花纹多用平弧分晕,晕圈有宽窄主次之分。②粤系铜鼓:分布在广西东南部和广东西南部。粤系铜鼓较之滇系形体高大厚重,铸造精良,鼓面大于鼓胸,腰部微束,足部有一道突棱。鼓面中心光体突起,光芒细长如针,常突破第1道弦,有的甚至开叉,光芒道数较少,常为8或10道,鼓面也几乎都装饰有立体的青蛙。铜鼓全身花纹以几何图案为主,晕圈密而窄。
  铜鼓的纹饰一般饰在鼓面,亦有饰在鼓身的,其纹样常见的有:①太阳纹,为铜鼓中出现最早和最普遍的纹样,居于鼓面中心,由光体及光环组成。②蛙纹,一般出现在成熟后的铜鼓鼓面上,常见的为4~6只,亦有叠距式的,多为一大一小相背负,也有3~4只蛙相叠称“累蹲”式,另外还有大小相负的乌龟。③鹭鸟纹,饰于鼓面上,尖嘴,圆眼,羽冠大,翅不很宽,呈三角形,尾呈长三角形,多4或6只一组,个别多达20只,首尾相连,展翅飞翔,姿态优美。④舞蹈纹,多饰于铜鼓腰部或鼓面晕圈内,一般为头戴羽冠、身披羽饰的人形,翩翩起舞。⑤竞渡纹,多饰于鼓的胸部四周,船呈变形的鸟形,船上有人划桨,船下有游鱼,前后有水鸟。⑥雷纹,主要饰于粤系铜鼓上。另外还有乘骑、牛橇及其他纹饰。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78206条中英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6/28 23:2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