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抗日军政大学 |
释义 | Kɑngri junzheng dɑxue 抗日军政大学(卷名:教育)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八路军干部学校,1936年6月 1日在陕北瓦窑堡成立(当时仍沿用江西时代“红军大学”的名称)。后来迁到保安。1937年1月迁到延安。芦沟桥“七七”事变后改名为“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简称“抗大”。毛泽东任抗大教育委员会主席,林彪任校长,罗瑞卿任副校长。 “抗大”的教育方针是: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艰苦朴素的工作作风,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毛泽东还亲自为“抗大”制定了“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校训。“抗大”第一期的学员,约 300人,他们都是从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军队中抽调出来的干部,其中有的担任过军、师长等职务,具有丰富的战斗经验。从第二期起,由于“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学员人数激增(其中包括来自全国的几百名知识青年),汇成具有1000多名学员的学校。从第三期起,学校成立了军事队,加强了军事教育和军事生活。随着人员的增加,校舍困难。三期学员自己动手,在半个月内挖掘了170多孔窑洞,开辟出近千人的校舍。第四期学员人数增加到近5000人。(见彩图) 毛泽东在“抗大”成立三周年时说过:“‘抗大’是抗日的,‘抗大’的目的是要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彻底解放中华民族。”随着抗日根据地的发展,为了使“抗大”教育更能适应抗战的需要,1939年 7月中共中央决定“抗大”总校分批从延安挺进敌后,经过晋察冀进入太行山区办校。在敌后艰苦复杂的环境中,“抗大”教职学员经常参加反对敌人扫荡的战争,并克服各种物质生活上的困难,受到了很大的锻炼。“抗大,抗大,愈抗愈大”,在将近3年的时间里,“抗大”发展了8个分校,后来又发展为12所。在八路军、新四军的各抗日根据地,东至海滨,西至西北高原,都有了“抗大”的旗帜。“抗大”有教职员共1000余人,其中包括校务部、训练部和政治部等各方面的干部。全校学员最多时有1万多人,其中有女学员1000多人, 女生队除了一般的军事政治教育之外,还有妇女问题和妇女运动等科。 中共中央军委《关于整理抗大问题的指示》中指出:“学校一切工作都是为了转变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中心的一环。”还提出教育知识青年的原则是:①教育他们掌握马克思列宁主义、克服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的思想。②教育他们有纪律性组织性,反对组织上的无政府主义与自由主义。③教育他们决心深入下层实际工作,反对轻视实际工作经验。④教育他们接近工农,决心为工农服务,反对看不起工农的意识。全校师生都遵循这些原则,努力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改造自己的世界观。“抗大”的政治教育内容有哲学、政治经济学、社会发展史、中国革命运动史等基本理论,还有国内外形势以及统一战线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等教育。政治教育是“抗大”教育的中心。“抗大”不仅重视政治教育,也同样重视提高学员的军事素养,根据不同对象,组织他们学习毛泽东军事思想,进行近战、夜战和射击、刺杀、投弹等战术技术训练,掌握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 1939年深入敌后办学之后,“抗大” 各分校,更是一边学习,一边战争,在战争中学习战争。经过实际的锻炼,使许多青年入校之后,很快就成长为能文能武的干部。 “抗大” 把培养学生“艰苦朴素的工作作风” 和“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等优良传统作风,作为教育训练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在敌人封锁,物质生活十分艰难困苦的情况下,“抗大”师生一手拿锄,一手拿枪,一面学习,一面生产,自己动手,开荒种地。 “抗大”的教育方法是:“少而精原则”、“理论与实际联系”、“军事、政治、文化并重”、“集体研究讨论”、“互相帮助学习”、依照“教育计划”学习,等等。 “抗大”每期学习期限为 4~8个月。 在军事队中,军事技术战术训练和军事操课时间占全部学习时间三分之二,政治课占全部时间三分之一。在政治队中,政治课占三分之二,军事课占三分之一。 抗日战争时期,“抗大”先后培养了20多万军政干部,其中有身经百战、统率千军万马的八路军、新四军将领和各级指挥员,也有深入敌后带领群众开展斗争的各级干部。这一大批干部对于中国人民子弟兵的发展壮大,对于取得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胜利,都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78206条中英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