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Q热
释义 Q re
Q热(卷名:现代医学)
Q fever
  “Query”热的简称,即“疑问热”之意。贝氏立克次氏体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临床表现有发热、头痛、肌肉痛,常伴有肺炎。与其他立克次氏体病不同之处为无皮疹,变形杆菌凝集反应阴性。四环素和氯霉素为其特效治疗。病后常可产生持久免疫力。本病在世界各地均有发生。1935年首先在澳大利亚一个屠宰场的工人中发现,当时病因不明,故得名“疑问热”。在中国据不完全统计,北京、内蒙古、吉林、黑龙江、四川、西藏、甘肃、青海、云南、新疆、广西、福建、安徽等10多个省、市、自治区均有本病发生,而以畜牧业为主的地区如内蒙古、新疆、西藏等地曾有本病的爆发流行。主要传染源为受染的家畜如牛、羊、犬、马、驴、骡等,可由胎盘、羊水、乳汁等排出病原体而污染周围环境,因贝氏立克次氏体对外界抵抗力很强,使之成为传播本病的疫源地。自然界中的蜱及野生啮齿动物均可成为储存寄主。病人成为传染源的意义不大。可通过吸入被病原体污染的尘土经呼吸道传播,亦可因饮用病畜的乳汁、污染的水及食入被污染的食物经消化道传播。病原体也可通过破损的皮肤、粘膜接触传播,如畜牧工人、兽医等在接触病畜、接羔时可接触含有大量病原体的胎盘和羊水而受染。人群对本病普遍易感。流行地区居民和畜牧工人、屠宰工人、饲养工人、皮毛工人及兽医等隐性感染者很多。
  病原体  为贝氏立克次氏体,或称贝氏考克斯氏体(Coxiellα burneti)。形态呈多形性如球杆状、杆状、球状等, 大小约为0.2~0.4×0.4~1.0μm,可通过滤菌器,革兰氏染色阳性,吉耶姆萨氏染色呈红色,对外界抵抗力强,能耐热、耐干燥,加热至70~90℃、30~60分钟(污染的牛奶煮沸不少于10分钟)才能杀灭,0.5%石炭酸液在室温下需5日、1%甲醛液需24小时才能将其灭活,0.5~1.0%煤酚皂液3小时、70%酒精1分钟即可将其杀死。贝氏立克次氏体的抗原有相的变异,在人、动物和蜱体内新分离的贝氏立克次氏体具有Ⅰ相抗原,毒力较强。经鸡胚卵黄囊连续传代后,变异为Ⅱ相抗原,毒力减弱。早期病人的血清中出现Ⅱ相抗体,恢复期晚期和慢性病人血清中可出现Ⅰ相和Ⅱ相抗体。对贝氏立克次氏体易感的动物有大白鼠、小白鼠和地鼠(仓鼠)。
  临床表现  本病的潜伏期为2~4周,平均为18~21日。先有畏寒、发热,体温于2~4天内上升到39~40℃,呈弛张热,一般持续5~14日退热,但亦可发热3个月之久。伴有剧烈头痛,多位于额部和枕部,并有肌肉疼痛,主要为腰肌和腓肠肌痛。尚有眶后痛及关节痛。约半数病人可发生肺炎,多在病后3~4天出现胸痛、咳嗽。咯少量粘痰,偶带少量血液,X射线胸透可见肺下叶有节段性及大叶性阴影,肺门、支气管周围纹理增粗和浸润等,肺炎病变在病期第10~14日最明显,一般2~4周后消退。有时并发胸膜炎。部分病人可发生肝炎,有食欲不振、恶心、呕吐、黄疸、肝脏肿大及压痛、谷-丙转氨酶增高等。少数病人可发生心内膜炎、心肌炎、血栓性脉管炎、关节炎、脑膜脑炎及震颤性麻痹等。一般病程为10~14日,但慢性病人临床表现迁延不愈,病程可超过1年。
  诊断  根据当地流行情况、与家畜密切接触史及典型临床表现,可疑及本病。但确诊须依靠实验室检查:贝氏立克次氏体凝集反应和补体结合试验。急性期和恢复期双份血清抗体效价有4倍以上增高者,可以确诊。Ⅱ相抗体出现早,病后 1周即可出现阳性。Ⅰ相抗体出现晚,病后数周才出现阳性。若持续出现高效价的Ⅰ相和Ⅱ相抗体,常提示为慢性Q热感染。亦可用间接免疫荧光法和放射免疫法测定抗体,灵敏性和特异性均很高。其次可做病原体分离:取早期发热病人的血、痰、尿或脑脊液,接种豚鼠或地鼠腹腔,观察动物血清中补体结合抗体的上升,同时动物有发热及脾肿大,取脾组织涂片检查,可见到立克次氏体。
  治疗  四环素和氯霉素对本病有特效,一般于治疗后48小时退热,其他症状也随之消退。应用复方磺胺甲基异恶唑(复方新诺明)治疗,亦有良好疗效。
  预防  加强家畜的管理;奶及奶制品加强消毒;病人的痰和排泄物应予消毒;对接触家畜较多的人员如畜牧工人、屠宰工人、皮毛工人、兽医及研究 Q热的实验室工作人员都应接种疫苗。有灭活疫苗和减毒活疫苗二种,灭活疫苗注射局部反应大,可形成无菌性脓肿。减毒活疫苗可皮肤划痕接种或制成糖丸疫苗后口服,无明显不良反应,免疫效果好。家畜也可接种疫苗预防。
  参考书目
 魏曦主编:《医用立克次体学》,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上海,1984。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78206条中英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6/28 22:34: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