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摩尼教
释义 Monijiao
摩尼教(卷名:宗教)
Manichaeism
  3 世纪在古波斯兴起的宗教。因创始人摩尼而得名。中国旧译明教、明尊教、二尊教、末尼教、牟尼教等。该教在琐罗亚斯德教的理论基础上,吸收了基督教、诺斯替教、佛教等教义思想而形成自己的信仰。它的主要教义是“二宗三际论”,并形成一套独特的戒律和寺院制度。3~15世纪,一直在亚、非、欧很多地区流行。约在6~7世纪间传入中国。
  经典和史料  摩尼教的根本经典,据长期调查和考证,敦煌出土的《摩尼光佛教法仪略》(731年从波斯语文本译出)中所提到的7种,尽管在名称上有所不同,但大致是可信的。这 7种根本经典据说都是摩尼用东方阿拉美文的叙利亚文(一般称为摩尼文)所著,即《彻尽万法根源智经》(《生之福音》或《大福音书》)、《净命宝藏经》(《生命之宝藏》)、《律藏经》或称《药王经》(《使徒书》)、《秘密法藏经》(《秘密书》)、《证明过去经》(《摩尼论说》)、《大力士经》(《巨人书》)、《赞愿经》(《诗篇和祈祷书》)。此外,埃及所传摩尼用中古波斯文写作,奉献给沙普尔一世的《娑布罗乾》也可认为是摩尼教的根本典籍,此经已有一部分在新疆吐鲁番出土。《摩尼光佛教法仪略》提到的《大二宗图》(别译《大门荷翼图》),据考证,可能是摩尼为文化较低的信徒讲经时所用的图集,它和在波斯、叙利亚流传的《影集》相类似。还有唐代传入中国的《二宗经》(已佚)和敦煌出土的《摩尼教残经》很可能译自波斯方言,从内容上看,也属摩尼教的根本经典。
  摩尼教在传播过程中还留下了不少遗迹和史料。目前所见的大致有如下的几个来源:①东方基督教中的史料。主要是叙利亚、美索不达米亚、小亚细亚等地基督徒所作的记录和评论;②琐罗亚斯德教中的史料。这种资料大都从敌对立场出发,有些还是复述的材料;③西方所传史料。大部分用希腊文或拉丁文撰述,如奥古斯丁所写的《外道》、《论摩尼教之道德》及新近发现的《科隆摩尼古典》;④伊斯兰教中的史料。一般用阿拉伯文写作,其中最重要的有安纳第姆在987~988年所写的《群书类目》;⑤中国和中亚保存的史料。这些史料用汉文、突厥文、粟特文、维吾尔文或其他中亚文字写作或译作。其中很大一部分是摩尼教本身的经典或史实。其中可分为:(a)《旧唐书》、《新唐书》及《旧五代史》、《新五代史》和《宋史》、《明史》等一般史籍;(b)杂著、类书、碑铭、石刻等,如公元814年或808年所立“九姓回鹘爱登里啰汨没密施合毗伽可汗圣文神武碑”,824年所撰“永兴县重岩寺碑序”,元代所建泉州草庵摩尼寺摩崖石刻等;(c)在佛典和道藏中所传摩尼教史料,其中最重要的有《摩尼光佛教法仪略》、《摩尼教残经》和《摩尼教下部赞》等。摩尼教僧道明在翻译《摩尼教下部赞》的后记中说“梵本三千之条,所译二十余道”,可见当时摩尼教典籍的众多,中国汉译只为其中一部分,并且都没能保存下来;(d)中亚和中国新疆和阗、高昌、甘州等地的地方史迹。如近年发现的回鹘文《摩尼教寺院文书》,古代维吾尔文《摩尼教徒忏悔词》等。


  教义  摩尼教的教义及其神话在东西方所传的史料中虽有细枝末节上的差异,但基本的说法是相同的。根据敦煌出土的《摩尼教残经》、《摩尼光佛教法仪略》等经典以及《群书类目》等的记述,该教的根本教义被称为“二宗三际论”。二宗指光明和黑暗,亦即善和恶;三际是初际、中际和后际,即过去、现在和将来。明暗系指世界的二个本原,三际是说世界在发展过程中的三个阶段。
  该教把黑暗和光明看做两种对立的存在或王国。在初际或太初的时候,明或善在上方,暗或恶在下方,彼此互相对峙,互不贯连。列举光明王国里充满爱、信、忠实、崇高(具足)、贤明、温顺(忍辱)、智慧、了解等一切美好的东西。管理这个王国的有最高的主神及诸尊神和众多的眷属。最高的主神在中古波斯语中称察宛,原意为“永恒的时间”,有时被称为“光明之父”或“伟大之父”。汉译为大明尊或大明神,大明尊是神位(即大明尊自己)、光明、威力和智慧四种德性的集中表现者,这四种德性在摩尼教徒中称为“四大尊严”或“四寂法身”(汉译以佛教之语相附会)。《摩尼教残经》描绘他是“三界独尊,普是众生慈悲父母,亦是三界大引导师……亦是上天包罗一切,亦是实地能生实果……亦是死中与常命者,亦是众生明性中性,亦是三界诸牢固狱解脱明门”。在大明尊以外还有五明子(构成宇宙的五种元素或分子)即净气(妙空)、妙风、明力、妙水、妙火和十二使等无数尊神及眷属。
  与光明王国对峙的黑暗王国或恶界,集一切邪恶之大成,到处充满着黑暗、暴力、愚痴、淫欲等。黑暗王国的管理者是恶界之王大魔、诸魔及其众多的眷属或魔众。大魔汉译为魔王、怨贪魔王,他所属的五类魔或恶的五分子(元素)是浓雾、熄火、恶风、毒水、黑暗(暗气)。
  在太初之际,光明与黑暗、善与恶原是互不侵犯的。但在初际之末,黑暗的力量或魔众侵袭了光明王国,从此,双方展开了一系列残酷斗争。大明尊为应付恶魔力量的侵入,首先召唤了一个叫生命之母的尊神──善母,善母又召唤她的儿子原人,原人再召唤他的眷属五明子。大明尊以上列诸神或眷属构成自己的甲胄,和黑暗的诸魔进行决斗。但原人初战不利,自己首先倒向战场,五明子也为魔众所吞噬。从此光明和黑暗王国的各种力量或分子便互相混合,例如净气为烟火所吞噬,明力为黑暗所吞噬等。大明尊为了挽救失败,又发出了第二次召唤,并派出三位明使:明友(意为光明之友)、大般(意为大建筑师或大工作者)和净风(意为活灵),净风又召唤他的五子。经过明友、大般和净风及其五子深入黑坑进行的斗争,终于制止了黑暗对光明的入侵。
  摩尼教在这则神话中提出了他们对宇宙创造的看法。《摩尼教残经》对此有许多描述。该教认为黑暗力量虽则在中际中被打败,但在魔众征服原人及其五明子的过程中,五明子一度被五类魔所吞噬,五明子和五类魔的善恶分子已经互相纠合在一起;如果不把光明分子从恶魔分子中解脱出来,光明王国就将失去这一部分可贵的力量,因而这个王国也是不完善和不纯净的。摩尼教最终的目的是要建立一个绝对至善的光明王国,为此,他们提出由明使净风把五明子和五类魔两种力量和合起来造成了世界;将那些已经从五类魔死尸中摆脱出来的光明分子造成了日月;把那些仍然受到五类魔污染的分子造成了天上的群星;把被五类魔粘住解脱不出来分子的皮盖成了苍天(十天);用他们的尸体造成了大地(八地);把抽出五类魔的骨头筑山岳江海。
  明使净风及其五子创造世界天地后,大明尊又发出第三次召唤,召出“第三使”,第三使又召出惠民使。这二位明使把五类魔等身上吸收的光明分子尽行射泄出来,把恶或黑暗的分子掷到海里,由“降魔胜使”将他们毁灭。把那些黑暗和光明分不开的分子,扔到陆地上变成各种动植物。这样,地上的动植物或多或少地还包含着光明分子。在此际中,据说黑暗魔王为了怕他的魔众过去所吞噬的光明分子都要被吸尽,就怂恿一对恶魔按明使的形象“作雄雌等二形”,这对肉身就是人类始祖亚当和夏娃,他们的肉体虽是黑暗分子所成,但灵魂则是由光明分子构成的。因为魔众的破坏和阻挠,大明尊不得不作第四次召唤,派明使耶稣(旧译夷数)下凡向亚当说教,让亚当知道人类的随落是和肉欲分不开的,促使亚当和夏娃永远分离。但是,亚当后来忘记了自己的本性,生了塞特,因之光明分子又再度被禁锢于人的肉身里,人类便是塞特的后裔。
  大明尊为了拯救世界和人类的灵魂,要第三使以风、水、火三轮组成“宇宙的机械”,使已解脱的光明分子──灵魂,在朔月中经过“光荣之柱”升入月宫,再在望月中由月宫进入日宫,以此进入“新乐园”;只有到了世界劫灭后,新乐园才最后归并到光明王国。世界的劫灭要历尽1468年大火持续的燃烧。
  摩尼自称是“光明的耶稣”即真耶稣(汉译为“忙儞具知王”),或全知的摩尼,是大明尊派到世间的最后一位使者,他的任务是要“转大法轮,说经戒律定慧等法,乃至三际及三宗门”,以此超度众生。
  摩尼所说的后际,也就是经历了上述黑暗力量侵入光明王国,天地人伦从创造到劫灭而复归于初际的过程。在后际中,“真妄归根,明既归于大明,暗亦归于积暗,二宗各复,两者交归”。
  清规戒律  摩尼在世时对教徒规定了一系列的清规戒律,在以后的漫长传播过程中又有所增益。摩尼教的戒律概括为“三封”和“十诫”。三封是口封、手封和胸封。口封是在饮食和言语方面的戒制,即不吃酒肉,不说谎言;手封是对行为的戒制,即在暗中不做坏事;胸封是对思想及欲望的戒制,胸封也称为阴部封,即要戒制淫欲。在三封中特别重视的是不杀生和禁淫欲。十诫是:不拜偶像,不妄语,不贪欲,不杀生,不奸淫,不偷盗,不欺诈或托言魔术,不二心或不疑念不怠惰以及每日进行4次或7次祈祷,实行斋戒和忏悔。十诫对僧俗一般没有重要区别,但对僧侣则规定不准结婚和肉食,也不允许聚敛私财,主要依靠俗信者供食,每日一食,每年一衣。据最近中国发现的摩尼教寺院文书,该教在传入中亚和新疆后,其寺院一般都拥有土地和财产,经营商业和放高利贷,对依附的农户进行严重的盘剥,僧侣的生活养尊处优,对饮食、衣着都有奢侈的规定,已改变了早期的安贫生活。
  寺院制度和教阶  根据安息文的摩尼传教史断简和奥古斯丁的记录,在古代巴比伦和罗马都曾建立过一批摩尼寺,或者由少数选民加上虔诚的听众所组成的教团。全盛时代约在7~8世纪以后的中亚和新疆地区。10世纪前后中国甘州、高昌、于阗等地都建有摩尼寺院。以高昌为教主所在地的东方摩尼教区在高昌、交河和唆里迷等地都有寺院和教团组织。这些寺院中设有院主、法事主、传教师、唱诗班、写经僧以及从事杂役的男女僧众。《摩尼光佛教法仪略》中规定寺院设经图堂、斋讲堂、礼忏堂、教授堂、病僧堂各一所,“每寺尊者,诠简三人:第一阿拂胤萨,译云赞愿首,专知法事;第二呼亙唤,译云教道首,专知奖劝;第三遏换健塞波塞,译云月值,专知供施。皆须依命,不得擅意”。摩尼教在汉族地区最早建寺时间现在尚无定论。一般认为是在唐武周以后。汉地摩尼寺院也拥有大量土地房产,有些还是同国外及西域各地进行贸易的场所,对古代政治外交、社会经济活动有一定影响。
  该教的理想是要从黑暗中求得光明的解脱,因此,在教团中根据对光明王国的不同贡献分成不同的教阶。摩尼教徒一般分为俗信者(听众)和选民两种,在教团内部通常分为五个教阶:①教师(汉译为慕阇、承法教道者),共12人;②教监(萨布塞、拂多延、侍法者),共72人;③长老(默奚悉德、法堂主),共360人;④僧尼或选民(阿罗缓、一切纯善人);⑤听众(耨沙喭,一切净信听者)。
  传播历史  约自3世纪至17世纪,摩尼教经过了将近1500年的传播与发展,从波斯本土西传至叙利亚、小亚细亚、埃及和北非,又从北非传至罗马、高卢南部并进入西班牙半岛;东越葱岭、逾阿姆河,经中亚传入中国。
  摩尼在世时,该教已传播到波斯萨珊王朝统治的东部很多地区。244~262年间,他派出以安达为首的布道团去埃及、吉尔古克(今伊拉克西北部)和呼罗珊,与此同时,还传播到了美索不达米亚、叙利亚和阿拉伯北部。3世纪中叶,摩尼教徒在上埃及尼罗河的希帕塞尔(今埃及阿斯由特)和亚历山大建立了传教中心。4 世纪初达罗马和今南斯拉夫的达尔马提亚。嗣后,又经意大利传播到高卢南部,从高卢南部进入北非,并达西班牙半岛。在西传过程中,曾受到罗马教皇利奥一世等的严厉镇压,因此在5世纪末的西欧和6世纪的拜占廷已销声匿迹,但是摩尼教的思想对基督教异端派别、诺斯替教以及希腊、罗马的哲学都有重要影响。
  摩尼教传入亚美尼亚、小亚细亚后,对5世纪开始流传于该地区的基督教异端保罗派曾发生过重要影响。保罗派在10世纪西传保加利亚,巴尔干半岛掀起鲍格米勒派运动。这个运动对11~12世纪盛行于法国南部和意大利北部的阿尔比派以及18世纪俄国反国教派的莫洛干派都有影响。故有人认为鲍格米勒派、阿尔比派是新摩尼教或摩尼教的变种。
  在萨珊王朝后期,摩尼教虽然受到琐罗亚斯德教的迫害,但在波斯国内及其周围地区仍然零散地存在。5世纪后半叶在呼罗珊出现了提那跋派,玄奘的《大唐西域记》在提到这个派别时曾说:“天祠甚多,提那跋外道之徒为所宗也”。提那跋派自称是教祖的嫡派,长期以巴比伦为本部,在中世纪有重要影响。8世纪初,流行于西亚地区的摩尼教又分离出米赫里耶派。7世纪中叶,穆斯林征服波斯后,由于伍麦耶王朝哈里发对摩尼教采取宽容政策,波斯和美索不达米亚的摩尼教曾一度复苏。755年阿巴斯王朝建立后,艾尔马赫迪等哈里发又对摩尼教进行血腥镇压。他们设有专门处理摩尼教异端的监督官,先后屠杀摩尼教徒数千人。8~10世纪,很多摩尼教徒被迫迁徙呼罗珊、巴格达等地,摩尼教的中心由巴比伦转移到中亚的撒马尔罕。13世纪蒙古人崛起前,各地仍有分散的摩尼教徒。
  在中国的影响  摩尼教大约在6~7世纪从陆路传入新疆。后由新疆传入漠北的回纥,回纥可汗尊为国教。武则天延载元年(694),波斯摩尼教侍法者密乌拂多诞持《二宗经》至长安。开元七年(719),吐火罗国支汗那王帝赊,上表唐玄宗,置法堂供奉摩尼教法师大慕阇。二十年,唐玄宗曾下敕严加禁断。但在安史之乱时,回纥因助唐平叛有功,摩尼教又在唐传播。大历三年(768),唐代宗应回纥奏请,准于在长安正式设置寺院,赐额大云光明寺;六年又应回纥奏请于荆、扬、洪、越等州各置寺一所。元和二年(807),回鹘使臣奏请于河南府和太原府置摩尼寺三所,十二年又遣摩尼师8人至长安。开成五年(840),回鹘为黠戛斯所败,唐武宗于会昌三年(843)下制,回鹘及摩尼寺藏宅钱物纳官;五年,武宗在禁佛时下敕:释氏既已釐革,外来的大秦穆护祓及摩尼等不可独存,其人并勒还俗,送回原籍充两税户,外国人则送远处收管。此后,摩尼教虽不容于朝廷,但民间的影响仍然存在。


  五代以后,中国的摩尼教常被作为组织农民起义的工具,而其教义,也愈益与佛教、道教相融合。后梁贞明六年(920),陈州人母乙、董乙,以该教组织民众,其徒不茹荤饮酒,夜聚昼散,众至千人,攻打乡社,地方官吏不能讨捕。后唐和后晋时,农民利用明教发动起义,时复潜兴。北宋宣和二年(1120)方腊曾用之组织和发动农民斗争。入其教者,也诵《金刚经》,拜日月以为真佛;不会宾客,禁断荤酒,死则裸葬,出财互助,亲如一家。首领称魔王,佐者称魔翁、魔母。统治者称其为“吃菜事魔”的邪法魔教。四年,起义被镇压后,禁令愈严。由于摩尼教提倡节俭,同党相亲,通财互助,易为民众接受,因此民间信仰者犹多,禁不胜禁。
  南宋时,两浙、淮南、江东和江西等地,尤其是福建一带的明教十分流行。秀才、吏人、军兵及士人宗子辈,乃至名族士大夫,也相传习。其神称明使,还有肉佛、骨佛、血佛诸号,白衣乌帽,所在成社;假借宋徽宗政和(1111~1118)年间道官程若清等为校勘,福州知州黄裳为监雕,刊刻经像,广为流布。后遭南宋朝廷严禁。元代明令禁止摩尼教以白衣善友之名聚众结社,但该教仍未绝迹。明太祖尊奉儒、释、道三教,又嫌明教教名上逼国号,摒斥明教徒,毁坏明教宫,因户部尚书郁新和、礼部尚书杨隆奏请保留,才置而不问;但仍视之为左道乱正之术,故该教日趋衰落。清代,遂不见于记载。(见彩图)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78206条中英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15:39: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