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布达拉宫
释义 Budalɑ Gong
布达拉宫(卷名:建筑 园林 城市规划)
Potala Palace
  在拉萨旧城西面 2公里的北玛布日山(红山)上。梵语“布达拉”的意思是“佛教圣地”。始建于吐蕃赞普松赞干布时期(629~650),9世纪毁于兵火。1645年五世达赖喇嘛兴工重建,从此成为历世达赖喇嘛和摄政居住、办理政务的地方。历经修建和扩建,成为今天的规模(见彩图)。1961年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布局  布达拉宫包括山上的宫堡群,山前的方城和山后的龙王潭花园三部分,共占地40余公顷。宫堡群在山的南坡,用块石依山就势建造,总平面为不规则布置。东西总长370多米,南北最宽处为 100多米,高117米多。在宫堡群南面是一座东西长300多米,南北宽300米的方城(藏语称“雪”),东、西、南三面城墙各辟一门,南墙东西两角建碉楼。城内有为布达拉宫服务的行政建筑和僧俗官员住宅。北坡之麓是龙王潭花园,面积约15公顷。
  宫堡群  中央主体建筑外墙涂红色,故称红宫,是达赖喇嘛从事宗教活动的场所,方形平面,建筑面积为16000多平方米。红宫总高九层,下面四层为结构层地龙墙。屋顶多为藏式平顶,有七座殿顶为汉式屋顶,覆以馏金铜板瓦。第五层中央为西大殿,是达赖喇嘛举行坐床(继位)及其他重大庆典的场所。大殿上面四层中部为天井,四周建有4座安放达赖喇嘛遗体的灵塔殿、20多座佛殿和供养殿,周围有回廊联系。红宫的最西端是十三世达赖喇嘛的灵塔殿。
  红宫东侧为白宫,外墙涂白色,是达赖喇嘛理政和居住的宫殿。平面是西边略大于东边的梯形,有内天井,高七层,多作藏式平顶。底层是用地龙墙分隔成的库房。第二层东端为白宫的门厅。第三层是夹层,第四层中央是白宫的主殿东大殿。大殿以上各层中有天井,天井四周是回廊,沿回廊布置经师、摄政的办公和生活用房及侍从用房、厨房、仓库等。第七层是达赖喇嘛居住的东日光殿和西日光殿。
  在红宫和白宫前分别有西欢乐广场和东欢乐广场,同红宫西面的僧房,白宫东翼的僧官学校相连。西欢乐广场下面依山建造赛佛台,高九层,上面四层开窗。与红宫九层立面组合一起,故有布达拉宫高十三层之说。
  布达拉宫其他重要建筑还有建在建筑群四方的四个大堡。在山的北坡有为达赖喇嘛会亲用的家院。
  道路  布达拉宫的道路系统井然有序。在南面山坡有5米宽的蹬道直通中央赛佛台东侧大平台,从这里起分东西两路进入白宫和红宫。西面进宫门后进入红宫;出广场西门与僧房相通,是朝佛的路线。平台东面蹬道,经过曲折的通道到东欢乐广场,从广场西的扶梯进入白宫,是朝拜达赖喇嘛的路线。在西端山脚下另有蹬道通往僧房。北面有马道通往达赖家院和龙王潭花园。
  建筑特点  布达拉宫的建造,集中了藏族匠师的智慧和才华,反映了藏族建筑的特点和成就:宫殿沿山坡用石块建造,下部数十米实墙犹如扎根于山岩之中,建筑随山就势错落布置,与山丘浑然一体,利用山势增加建筑的体量;同时又突出上山蹬道外侧的层层横向阶梯形线条,拉长了上山蹬道的长度,烘托出建筑的高耸、雄伟感。块石墙墙身侧脚显著,结合山形增加了整座建筑的稳定感。大片白色石墙上的黑色梯形窗套,短小的出檐,檐部用柽柳根作成的深红色女儿墙,在蓝天衬托下,色彩对比强烈。门厅、佛殿、经堂、日光殿等的室内梁架、柱头、栏杆都饰满雕刻和彩画。宫内供奉着大尊佛像。在西大殿和壁画廊内绘制的布达拉宫建造历史和五世达赖喇嘛的宗教活动、藏汉人民之间的友好往来和文化交流等题材的壁画,是了解西藏文化、艺术、历史、民俗的宝贵资料。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78206条中英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6/28 23:2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