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布达拉宫
释义 Budala Gong
布达拉宫(卷名:文物 博物馆)
Potala Palace
  中国西藏著名宫堡建筑群。在西藏拉萨市玛布日山上。布达拉为梵文普陀罗的音译,寓意圣地普陀山。始建于7世纪。641年文成公主嫁至西藏,松赞干布“乃为公主筑一域以夸后世。遂立宫室以居”。后毁于雷火、战乱。17世纪中叶,五世达赖喇嘛建立了噶丹颇章政权,为扩大政治影响和巩固政教合一的农奴制度,决定在山上重建宫殿。1645年动工,先建白宫,后造红宫,于1693年落成,工程历时50年。以后历世达赖继续扩建,十三世达赖进行了大规模的修建和增建, 形成今日的规模。为历世达赖喇嘛摄政、居住和办理政务的地方,是藏族古建筑艺术的精华。196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布达拉宫主体建筑由玛布日山南、北麓奠基,依山叠砌,直至山顶。占地总面积41公顷。殿宇高大,巍峨耸峙,金顶辉煌,气势雄伟,几乎占据了整座山峰。东西长 360多米,高117米,外观13层(实为9层),建筑面积约 10余万平方米。石木混合结构,外墙厚度 2~5米,全部用大块花岗岩石砌筑。红宫居中,东连白宫,西接僧舍 (扎厦)。三大部分功能不同的建筑组群贯通结合,浑然一体,形成红、白色彩鲜明对比,层次高低错落,前后参差,体形方圆,大小变化的一个整体。虽未采用中轴线对称的格局,但各部体量达到了均衡与和谐,立面多窗与窗上出檐的处理以及“之”字形上山的蹬道显得生动活泼。主体建筑的东西两侧向下延伸与高大的宫城城墙相连接。城墙高6米,底宽 4.4米,顶宽 2.8米,夯筑,外包石面。墙的东、南、西侧各有一座 3层门楼,在东南角与西北角还各建有一座角楼。围墙内、山坡前有历代建造的布达拉宫附属建筑,如藏军司令部、印经院、监狱、仓库等,风格与主体宫殿谐调一致。在山背后有布达拉宫的后园龙王潭。
  白宫为达赖喇嘛理政和生活起居的宫殿,高7层。位于第4层的东大殿是其中最大的殿堂,长27.8米,宽25.8米,内设达赖宝座,宝座上方悬挂同治帝御书“振锡绥疆”大匾。这里是达赖举行座床、亲政大典等重大宗教和政治活动的场所。大殿以上各层中有天井,天井四周是回廊。5、6两层为摄政办公和生活用房,第7层是达赖常住的两套寝宫,因为终日阳光朗照,俗称东、西日光殿,里面各包括朝拜殿、小经堂、习经室及卧室等。
  红宫主要建筑是达赖的灵塔殿和各类佛堂。共有各世达赖灵塔殿8座,其中以五世达赖的灵塔殿为最大,殿高 3层,内有16根大方柱,柱上置斗栱或雀替以支承梁枋。柱头斗栱雕刻精美,沥粉贴金。灵塔高14.85米,用金皮包裹,珠玉镶嵌,富丽堂皇。西大殿是五世达赖灵塔殿的享殿,也是红宫中最大的殿堂,面积达 725.7平方米,高 6米余。柱头、雀替、梁枋等木构件上镂空雕刻精致、色彩鲜艳。殿堂四壁遍绘达赖生平传记题材的壁画,东壁所绘1652年五世达赖去北京觐见顺治皇帝的一幅壁画尤为珍贵。殿内高悬乾隆皇帝御书“涌莲初地”匾额,下置达赖宝座。红宫诸佛殿中,相传法王洞(曲结朱普)和圣者殿(帕巴拉康)是吐蕃时期遗存的建筑,分别供奉松赞干布、文成公主、尺尊公主及大臣的塑像和松赞干布所依本尊观音像等。其他主要佛殿还有达赖世系殿、持明佛殿、释迦牟尼殿、坛城殿等多处。红宫的西部为最晚期的建筑──十三世达赖灵塔殿。1933年动工,3年后完工,其宏大规模可与五世达赖灵塔殿相媲美。
  红宫藏式平屋顶上布满各灵塔殿的金顶,全部为单檐歇山式,以汉式的木制斗栱承托外檐,上覆鎏金铜瓦。金顶正脊的中部及两端立有宝塔 3座(一大两小),四翘角饰以鎏金摩羯鱼首。布达拉宫顶部外围女儿墙全部用涂成深紫红色的“贝玛草”(一种灌木)垒砌而成,外缀各种金饰,墙顶立有巨大鎏金宝幢和经幡,富有强烈的装饰效果和藏式建筑特色。
  布达拉宫珍藏有丰富的历史文物。存有近万幅唐卡(卷轴画)和大量经卷,包括贝叶经、甘珠尔经等和明代以来各种封敕达赖喇嘛的金册、玉册、金印等,表明了历史上西藏地方政权与中央政府的隶属关系。宫中还藏有许多工艺品,如金银制品、瓷器、珐琅器、玉器等。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78206条中英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6/28 22:5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