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导弹 |
释义 | daodan 导弹(卷名:航空 航天) guided missile 依靠制导系统来控制飞行轨迹的火箭或无人驾驶飞机式的武器,其任务是把炸药弹头或核弹头送到打击目标附近引爆,并摧毁目标。 分类 导弹一般按发射器与目标的位置分类。①从地面发射攻击地面目标的叫地地导弹。这类导弹还可按射程远近分为近程(小于1000公里)、中程(1000~8000公里)和远程或洲际(8000公里以上)导弹。也可按弹道式地地导弹及巡航式地地导弹分类。地地导弹(图1)一般攻击地面的固定目标,但在近距离内也可用于攻击运动速度低的目标,如反坦克导弹。②从舰艇(包括潜艇)发射攻击地面目标的叫舰地(潜地)导弹。③从地面发射攻击空中目标的叫地空导弹。这类导弹又可根据打击目标的飞行高度不同分为超低空(1公里以下)、低空(10公里以下)、中高空(10~20公里)和高空(20公里以上)几种类型。地空导弹的一个变种是反导弹导弹,它又可因拦截高度不同分为高空拦截导弹(拦截高度在 320公里以上)和低空拦截导弹两类。④从舰艇发射攻击空中目标的叫舰空导弹。⑤从空中发射攻击空中目标的叫空空导弹。⑥从空中发射攻击地面目标的叫空地导弹。 发展 导弹是20世纪40年代开始出现的武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德国首先在实战中使用了V-1和V-2导弹,从欧洲西岸隔海轰炸英国。V-1是一种亚音速的无人驾驶武器,射程300多公里,很容易用歼击机及其他防空措施来对付。V-2是最大射程约320公里的液体导弹,由于可靠性差及弹着点的散布度太大,对英国只起到骚扰的作用,作战效果不大。但V-2导弹对以后导弹技术的发展起了重要的先驱作用。德国还研制了几种地空、空空、反舰和反坦克导弹,但没有投入使用。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和苏联都在德国技术的基础上开展了各自的导弹研制工作,其他工业发达国家也陆续参加到这个行列中来。 弹道式地地导弹是发展最迅速的一类导弹,40年代后期,美国和苏联分别用德国的器材装配了一批V-2导弹做试验,并着手提高它的射程和制导精度。50年代出现了一批中程和远程液体导弹,这批导弹的特点是采用了大推力发动机,多级火箭,使射程增加到几千公里,核战斗部的威力达到几百万吨梯恩梯(TNT)当量,已成为一种有威慑力的武器。但由于氧化剂仍是液氧,制导系统的精度还不很高,导弹还是在地面发射的,地面设备复杂,发射准备时间长,生存能力不高。所以这批导弹只解决了有无问题,还不是有效的作战武器。60年代改用了可贮存的自燃液体推进剂或固体推进剂,制导系统使用了较高精度的惯性器件,发射方式改为地下井发射或潜艇发射。这些变动简化了武器系统,缩短了反应时间,提高了生存能力,使导弹成为可用于实战的武器。此后,导弹技术集中到多弹头导弹的发展,一个导弹运载几个甚至十几个子弹头,每个子弹头可以瞄准各自的目标。这样,不增加导弹的数量,就能大幅度增加弹头的数量,提高了突破反导弹防御体系的概率,增加了受到一次打击以后生存下来的弹头数,也给打击更多的目标提供了可能。多弹头分导的技术基础是高精度制导系统和小型核装置的研制成功。美国首先于1970年在“民兵”Ⅲ导弹上实现了带 3个子弹头,随后美、苏在新研制的远程导弹上都采用了这项技术。随着进攻性导弹精度的提高和侦察能力的完善,从固定基地发射的导弹越来越难以保证自身的安全。采用加固的办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生存能力低的问题。机动发射方式效果更好(图2)。一些较小的导弹多采用机动发射。大型多弹头导弹比较笨重,陆地机动发射会遇到许多困难。一些国家转而研制便于机动发射的小型单弹头洲际导弹。 地地巡航导弹是从 V-1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因为当时的惯性导航技术水平太低,而无线电导航所需地面设备又庞大复杂,致使巡航导弹的发展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进展不大。到70年代,因高精度惯性器件及地图匹配技术和用于末制导的电视、红外线成像等技术的突破,小型省油的涡轮风扇发动机的研制成功,导致新的一代超低空远程巡航导弹的诞生。巡航导弹可从地面、舰艇及机载发射架等位置发射,在低空隐蔽接近目标,制导精度高,价格比弹道导弹便宜。这类导弹将在战时发挥独特的作用。 潜地导弹是从50年代开始发展的。大多数潜地导弹是固体导弹,它具有地地导弹同样的性能,但它的尺寸受到潜艇的限制,不能充分发挥导弹的潜力,同样的起飞重量,潜地导弹的射程一般要比地地导弹近。潜地导弹从水下发射,潜艇的位置不能很准确的测定,出水过程中又受到水流干扰,都会降低命中精度。但潜地导弹的机动性和隐蔽性增加了导弹的生存能力。60年代开始,潜地导弹已大量装备部队,成为主要的战略进攻武器之一。 近距离反坦克和反军舰导弹,40多年来发展很快。坦克和军舰都是低速运动的目标。为了接近它们,需要在发射导弹后不间断地指挥导弹的飞行。现在很多型号都利用末制导技术使导弹可以自动接近目标,以增加发射导弹人员的安全。 地空导弹攻击运动速度较快的目标,如飞机和导弹,因此首先必须发现并识别目标,然后跟踪并导引导弹接近目标。在短暂的时间内,导弹要沿复杂的轨迹接近目标,必须具备较大的机动飞行能力。地空导弹从50年代开始发展,到70年代已构成远、中、近程,高、中、低空结合的防空体系。在地空导弹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反导弹导弹,由于技术难度高,仍处于发展阶段。 空地导弹在远离目标几十甚至几百公里处发射,使飞机不受防空火力的攻击。远距离的空地导弹,一般是巡航导弹,用涡轮发动机或冲压发动机做动力。近距离的导弹,因为飞行时间短,也有用固体或液体火箭发动机做动力的。因为导弹是从飞机上发射,已有一定的起始速度,所以不必使用助推器。 空空导弹是飞机的一种作战武器,射程比航空枪炮远,并且能依靠制导系统迅速而准确地攻击对方飞机。现代歼击机一般都装备空空导弹以扩大其作战能力。 组成 导弹通常由战斗部、 弹体结构、 动力装置和制导系统组成。战斗部是毁伤目标的专用装置。弹道导弹的战斗部一般配置在导弹的头部。战斗部又叫弹头(见导弹弹头)。战斗部主要由壳体、战斗装药、引爆装置和保险装置组成。战略导弹的弹头大多用核装药。可以是单弹头,也可以是多弹头。多弹头有集束式、分导式和机动式3种。战术导弹的战斗部多采用非核装药,如高能炸药、 化学毒剂、 生物战剂等,有的也用核装药。弹体结构是把导弹各部分连接起来的支承结构。巡航导弹的弹体结构在外形上和飞机相似。对弹体结构的主要要求是重量轻,空气动力外形好。动力装置是导弹飞行的动力源。导弹的动力装置常用固体或液体火箭发动机,有的用涡轮风扇或涡轮喷气发动机、混合推进剂火箭发动机、冲压喷气发动机。巡航导弹通常用固体火箭发动机助推,涡轮风扇或涡轮喷气发动机巡航。弹道导弹一般用固体或液体火箭发动机。制导系统用于控制导弹的飞行方向、姿态、高度和速度,引导导弹或弹头准确地飞向目标。导弹通常使用无线电制导、惯性制导、寻的制导、地形匹配制导、遥控制导、有线制导等方式。不同类型的导弹可用不同的制导方式。有的导弹只用其中的一种,有的用几种进行复合制导。弹道导弹早期曾用过无线电指令制导,后来大多用惯性制导,也有用天文-惯性和惯性-地形匹配复合制导的。巡航导弹多用惯性-地形匹配复合制导,地空或舰空导弹多用遥控、寻的或复合制导。反坦克导弹常用有线制导。导弹是导弹武器系统的核心。只有导弹还不能保证战斗任务的完成,需要导弹武器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都协调一致地工作,才能完成战斗任务。 影响 导弹,特别是核导弹,是一种威力大的杀伤破坏性武器,具有射程远、速度快、精度高、威力大等特点。自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出现导弹,特别是50年代出现核导弹以来,导弹在军事上得到了广泛应用。世界各国都用各种类型的导弹装备军队。导弹对军队武器装备、军事战略战术、科学技术进步和人类社会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导弹使军队的武器装备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军队装备导弹是国防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志。导弹的作战范围广,可以攻击近距离目标和10000多公里远的目标,陆地、水面和水下目标,活动和固定目标。导弹的作战空域广,可以在不同高度作战。战略核导弹还可以在短时间内攻击敌方军事、政治、经济等重要战略目标,迅速改变敌我力量对比,使战局有利于己方。导弹武器必然会对军事战略战术、战争规模、作战方式、指挥通信、军队组织编制乃至作战心理产生巨大影响。②导弹是一种非常复杂的武器系统。它要综合利用当代的科学技术成果。导弹的研制和导弹技术的发展会遇到许多科学技术新问题。解决这些问题在客观上会促使科学技术的进步。例如,对制导系统的高精度、小型化要求可以促使电子元器件小型化、微型化和精密仪表技术的发展;恶劣的工作环境要求推动了一批新材料新工艺的出现。③导弹工业和导弹技术为发展航天事业创造了有利条件。航天工业来源于导弹工业。早期航天所需的运载工具几乎全都借用了当时的大型导弹。发射场也借用了导弹发射场。基本的运载火箭技术也是从导弹技术借鉴和发展起来的。 参考书目 余超志等著:《导弹概论》,国防工业出版社,北京,1982。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78206条中英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