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地层区划 |
释义 | diceng quhua 地层区划(卷名:地质学) stratigraphic regionalization 根据地壳活动性、古地理条件、古气候条件和古生物群特征等因素,在综合研究的基础上,对地层进行的区域划分。其目的是反映各区地层发育的总特征,以利于区域地质和矿产的调查研究、进行区域地层对比等。对一个时代的地层所作的地层分区,主要根据地层沉积特征的分布情况,类于沉积分区。对整个地质时期或大阶段所作的地层分区,主要根据各区地层发育总的面貌,称为综合分区。一般的地层分区都是指综合分区。 研究内容和方法 地层分区的根据及研究内容是地层的总体特征。总体特征是指地层的组分、结构、层序、厚度以及接触关系等,主要包括:①沉积类型,主要反映沉积环境条件;②生物区系,主要反映生物化石的总体面貌及其生态分异;③层序结构的韵律、厚度,主要反映构造环境条件;④构造特征,如接触关系和构造变形及变质程度,主要反映地层形成以后的构造经历。所有这些特征的形成,最终都决定于构造环境条件和构造发展过程。所以构造格局及其阶段发展是进行地质综合区划的主要依据。 在不同阶段中,地层发育的性质常发生重要的变化,例如基底、盖层与上叠盆地之间就存在着重要的差异。所以综合地层分区既要概括地反映地层发育的总特征,又要考虑各大阶段的不同特征。 地层的总体特征反映了其形成的地理环境,构造的部位和条件。构造条件主要指构造活动的程度,包括区域分异,差异升降和岩浆活动的强度等。如果将大的沉积环境区别为海相和陆相,将构造条件区别为稳定、过渡和活动,则可将所有的地层区分为:①陆相稳定类型;②陆相活动类型;③海相稳定类型;④海相过渡类型;⑤海相活动类型。每一类型又可按其形成环境和组分分为几种不同的组合(见地层沉积组合)。根据同一时代不同地层组合的地区展布,即可判定当时的古地理面貌和构造,然后再从地层组合类型在时间上的序列变化特征,判断各区古构造、古地理的阶段发展,确定其地层分区及分区界线。 以现代构造概念为指导,地层分区可采用三级划分。地层大区可以古大陆在一个构造阶段中的主要性质为准,大致与构造域的概念相当。地层分区可以包括一个单一的古大陆区,也可包括复杂的大陆边缘区,地层的组合类型及其序列是复杂多样的,但往往具有相似的生物区系和相似的地层类型序列。地层亚区应具有地层类型的空间展布和时间序列的一致性,可以通过具体的分析确定其界限。由于各阶段之间的变化,分区界限只能是大致的,但在两个地层区之间出现构造消减现象时,其界限则是截然的。 中国地层分区 根据地层区划的原则和方法,分析中国地层发育和构造发展特征,特别是自古生代到三叠纪这一主要阶段的古构造和古地理,可以将中国分为5个地层大区(如图)。这些大区的命名和归属应该同古生代和三叠纪古大陆的全球性位置拼合联系起来扛虑。各个大区之间的界线大都是古大陆边缘之间的对接消减界线。 准噶尔-兴安大区 见图1,Ⅰ。其南界在中国新疆与哈萨克斯坦交界地带,位于南天山和伊宁地块之间。向东至新疆与甘肃交界地带,位于北天山南界,再东穿越北山,沿内蒙南部,经西拉木伦河之北,再经长春和镜泊湖之南出国境。这是一条分隔北亚古大陆及其大陆边缘区和亚洲中部古大陆的、在二叠纪后期对接碰撞的重要地壳消减带。在中国境内,这个大区包括:①阿尔泰地层区;②准噶尔地层区;③北兴安-乌珠穆沁地层区;④伊宁-中天山地层区;⑤内蒙古-松花江地层区。 塔里木-华北大区 见图1,Ⅱ。它是亚洲中轴大陆区的主体部分,它的北界即上述对接消减带。包括塔里木和华北两个古大陆及其大陆边缘区的复杂地区。这个大区包括:⑥塔里木-南天山地层区,是塔里木大陆及其北侧陆缘区;⑦北山-阴山地层区,代表华北古大陆的北部大陆边缘;⑧华北地层区,是华北古大陆的主体;⑨昆仑-祁连地层区,包括昆仑山、祁连山及两者之间的柴达木地块区,还包括华北古大陆南缘的北秦岭带。大区的南界在两端大致位于昆仑山和喀喇昆仑山之间,向东在阿尔格山以南入青海境,经修沟、玛沁、凤县进入陕西,过山阳、西峡,直到皖南桐城之北,然后北移,可能在鲁南诸城以东入海。这是介于塔里木-华北大区和唐古拉-华南大区之间的、在三叠纪末对接闭合的地壳消减带。 唐古拉-华南大区 见图1,Ⅲ。它的北界是清楚的,但它的南界在西段西藏境内和东段华南地区都有争论。这个大区是典型的特提斯区,可能代表古生代时期特提斯洋区的北部。西部的南界暂定在羌塘地块的西南缘,向西北,在龙木错一带与喀喇昆仑山相接。自羌塘地块南缘向东,经昌都之西,大致沿澜沧江、怒江之间,在昌宁、孟连一带出国境。在东段,大区南界大致以武夷山脉为界,与其以东的华夏地层区相隔,向北,分界线位于绍兴至玉山一线。据此,属于大区有:⑩巴颜喀拉-南秦岭地层区,向东至武当山之北,向南插入川西木里一带;(11)唐古拉-三江地层区,包含羌塘、唐古拉山、川西和滇西的三江地区;(12)扬子地层区,其范围即构造上的扬子地台;(13)华南地层区,即位于扬子地台以南的华南地区,但不包括闽浙地区和海南岛;(14)海南地层区,单独分出是由于它与华南有相当大的区别,而与印支半岛的印支地块有相似之处。 藏南-滇西大区 见图1,Ⅳ。它的北界和东界已如前述。这个大区代表东冈瓦纳大陆的北部边缘,在古生代的一些时期,生物区系和地层沉积类型都属于冈瓦纳型。以雅鲁藏布地壳消减带为界,分为:(15)冈底斯-保山地层区,包括喀喇昆仑山区,冈底斯山区以及藏东察隅地区和滇西腾冲、保山地区,滇西部分的地层发育与缅甸、泰国相似;(16)喜马拉雅地层区,代表印度地块的北部大陆边缘。 滨太平洋大区 见图1,Ⅴ。它的中国部分,从构造上看,很可能代表太平洋西部或亚洲大陆东缘的地块和地体,在古生代和中生代的不同时期,达到现在的位置。自北而南,可以分出:(17)兴凯地层区,实际上是兴凯-锡霍特阿林地区的一部分;(18)华夏地层区,或称闽浙地层区,基底是元古界陈蔡群和建瓯群等,范围延伸到东海;(19)台湾地层区,代表华夏地层区的东侧边缘带,由于地层不全,发育特殊,暂划为独立的地层区。 关于地层亚区的划分,在广大的古陆,如塔里木、华北和扬子等区,主要根据是大陆内部各类盆地,大陆近边缘不同性质的陆棚以及裂陷槽等;在大陆边缘区造山活动带,主要依据是各类小型地块和构造岩相带的展布。 参考书目 王鸿祯:论中国地层分区,《地层学杂志》,2卷2期,1978。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78206条中英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