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帕格尼尼,N. |
释义 | Pagenini 帕格尼尼,N.(卷名:音乐 舞蹈) Nicolò Paganini (1782~1840) ![]() 帕格尼尼的小提琴艺术是在19世纪10~30年代意大利民族解放运动影响下成长起来的,他的浪漫主义音乐在许多方面同当时法国音乐界的H.柏辽兹、绘画界的E.德拉克罗瓦、文学界的V.雨果相似。他的演奏热情奔放而富于诗意,充满幻想,气势非凡。他加强了小提琴的艺术感染力,丰富了乐器的色彩,大胆采用新演奏法:扩大利用小提琴的音区、广泛运用伸指奏法、左手拨弦(从吉他奏法移植来)、人工泛音(尤其是双音泛音)、抛弓(一弓奏出几个跳音)、多样化的双音及和弦。他在 1根弦上演奏4个八度的琶音时能像闪电般从第1把位移到最高把位;他有时为收到特殊色彩效果而用变格调弦(把弦定高半音或把G弦调高小三度)。他的演奏音响力度微妙多变,最弱音如絮絮低语。他不仅是演奏技巧的奇才,演奏的表现力也是感人至深的,舒伯特、F.维克等人都称赞过他演奏的柔板。他奠定了现代小提琴演奏法的基础。当时以C.-A.de贝里奥和H.维厄唐为代表的法国和比利时小提琴学派首先吸收了帕格尼尼的技法。在帕格尼尼的随想曲等作品发表后,德国小提琴学派已无法抵制他的影响,他的技术成为欧洲小提琴艺术新水平的标志。 帕格尼尼的《24首随想曲》显示了作者艰深的演奏技巧,但是并没有包括他所掌握的全部技巧,其中就没有人工泛音,而左手拨弦只出现在第24首内。他写的曲调优美如歌,转调大胆,有些乐曲,如随想曲第21首采用了新的曲调发展原则,预示了李斯特、R.瓦格纳的写法。他写的小提琴协奏曲形式雄伟,曲调丰富,配器色彩鲜明,追求戏剧性对比和歌剧的气势、色彩缤纷的效果。据说他共写了10首,但至今只发现 6首(分别写于1817、1826、1826、1830、1830、1815年,第6首实为他最早的协奏曲,但于1973年才“发掘”出来)。此外,帕格尼尼还为小提琴创作过一系列奏鸣曲、变奏曲、舞曲以及若干室内乐作品。帕格尼尼对19世纪30年代器乐艺术的转变有巨大影响。李斯特听了他的演奏后震动很大,闭门索居,进一步完善他那已经惊人的钢琴技术,而成为“钢琴界的帕格尼尼”;F.F.肖邦学习他的《24首随想曲》,把技巧性与音乐构思相结合,写出钢琴练习曲作品第10和第25号。李斯特、R.舒曼、J.勃拉姆斯、С.В.拉赫玛尼诺夫等人曾采用他的主题或将他的作品改编成钢琴曲或管弦乐曲。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78206条中英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