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尉缭子
释义 Weiliɑozi
《尉缭子》(卷名:军事)
  中国古代著名兵书,《武经七书》之一。历有著录,但篇数不等,有《续古逸丛书》影宋本及明、清刊本等存世,5卷,24篇,9000余字。另唐魏徵《群书治要》辑存4篇;1972年,银雀山汉初墓出土残简6篇,与其他版本相应之篇大同小异。《隋书·经籍志》注称《尉缭子》作者为尉缭,梁惠王时人”,有疑为秦王政时尉缭所作,也有疑为后人伪托。据现有资料推断,成书似在战国中期。
  《尉缭子》围绕“刑德可以百胜”之说,广泛论述用兵取胜之道。天官、兵谈、制谈、武议、治本等篇,着重论述战争与政治、经济的关系等;战威、攻权、守权、战权等篇,主要论述攻守权谋和战法;将理、十二陵、重刑令、伍制令、分塞令、兵教、兵令等篇,着重论述治军原则、要求及各种军事律令。
  它强调农战,富国强兵。认为“土广而任则国富,民众而治〔制〕则国治”,这样才能“威制天下”(《续古逸丛书》影宋本,下同)。它强调人事,专篇论述靠天官(天象)、阴阳、求鬼神等,“不若人事”,不如“求己”,注意人在战争中的作用。在文武的关系上,提出“兵者,以武为植(支干),文为种(根基);武为表,文为里”的卓越见解,含有军事从属于政治、是政治的表现的意思。这在古代军事思想史上是一个进步和发展。
  它注重谋略和战前准备,讲究“廊庙”决策,主张“权敌审将而后举兵”,“先料敌而后动”。在攻守上,讲奇正,重变通,注意争取主动。在进攻中,主张先发制人,出其不意;并论述了前锋、后续部队与大军的任务区分和行动配合。防守时,要守不失险,鼓舞士气,守军与援军要“中外相应(内外配合)”,“守必出之(必要的出击)”,这种守中有攻的思想是积极的。
  它在治军上主张“制必先定”,赏罚严明,强调三点:①将帅要爱威并施,执法公允,并要以身作则,暑不张盖,寒不重衣,临战忘身;②把教练作为必胜之道,论述了训练的目的、方法、步骤,提出分级教练及大部队合练的要求;③“号令明,法制审(缜密)”,使军令、军制完备,赏罚有据。其所拟制的一系列律令,内容最为丰富、具体、突出。其中有战斗编组、队形、指挥信号,平时和战时奖惩,士卒官将上下联保,营区划分、宿营、戒严、通行以及旗色、着装、徽章等规定。这些都留存了中国早期的战斗、内务、纪律等方面法规性的一些具体内容,为其他先秦兵书所少见,对研究中国军制史有重大价值。
  《尉缭子》具有素朴的唯物和辩证思想,大致反映战国时军队和战争情况,继承《孙子兵法》、《吴子》有关军事思想。其所论甚广博,颇得用兵之意,对后世有重要影响。唐、宋时杜牧、何延锡、张预都引有《尉缭子》文注释《孙子》,在一些类书和兵书中亦多引述。该书主张重刑、杀戮,甚至称道“善用兵者,能杀卒之半”,可“威加海内”,反映了封建阶级治军思想的残暴性。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78206条中英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6/3 9:3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