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文物概论
释义 wenwu Gailun
文物概论(卷名:文物 博物馆)
Cultural relics
  在时代上,一般区分为古代文物和近现代文物。在类别上,可根据不同的标准将其归为不同的类 (见文物分类)。文物均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见文物价值),没有价值的文物是不存在的。它对于科学研究,对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有重要作用 (见文物作用)。
  “文物”一词的渊源与概念演变  “文物”一词最早见于《左传》。《左传桓公二年》记载:“夫德,俭而有度、登降有数,文物以纪之,声明以发之;以临百官,百官于是乎戒惧而不敢易纪律。”《后汉书南匈奴传》中有“制衣裳,备文物。”唐代诗人骆宾王在《夕次旧吴》诗中,也使用了“文物”一词。从记载看,“文物”当时主要是指体现礼乐典章制度的礼乐仪服等器物,与现在所称的“文物”,虽有联系,但尚属两种不同的概念。而唐代诗人杜牧《题宣州开元寺水阁》诗“六朝文物草连空,天澹云闲今古同”句中所说的“文物”,其概念已较前有了发展。宋代以降,随着金石学的发展,把青铜器和石刻等称为古物,将古代器物称为古董、骨董、古玩、古器物。
  在近现代,古物、古器物等称谓依然存在。同时,由于近代考古学、博物馆学的兴起,古物的概念不断发展,内容不断扩大。1930年中华民国国民政府公布的《古物保存法》,就包括了考古发掘对象。另一方面,“文物”一词又开始使用, 所指对象也扩大到古建筑、古器物、古物以至整个历史文化遗存。1939年,陕甘宁边区政府“为调查古物、文献及古迹事”,发给各分区行政专员、各县县长的训令中使用了“文物”一词。1947年,胶东文物管理委员会成立,它是山东民主政府成立的第一个文物保护管理机构。1948年,东北行政委员会根据《中国土地法大纲》,在哈尔滨成立了东北文物管理委员会,同时颁布了《东北解放区文物古迹保管办法》和《文物奖励规则》法令。至此,“文物”一词的概念和涵义与现在已完全相同。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继续使用“文物”一词称谓历史文化遗存,并用法律形式固定下来。
  文物范围  文物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它的范围很广,涉及各个领域。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规定:下列各项应由国家保护:①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古文化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和石刻;②与重大历史事件、革命运动和著名人物有关的,具有重要纪念意义、教育意义和史料价值的建筑物、遗址、纪念物;③历史上各时代珍贵的艺术品、工艺美术品;④重要的革命文献资料以及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手稿、古旧图书资料等;⑤反映历史上各时代、各民族社会制度、社会生产、社会生活的代表性实物,以及具有科学价值的古脊椎动物化石和古人类化石。
  古代文物与近现代文物  包括了中国从古至今的全部文物。古代文物的年代下限有两种计算方法,一种是计算到1840年鸦片战争,即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另一种是计算到1911年,即中国封建王朝被辛亥革命推翻。近现代文物的年代起始,大都从1840年算起。
  古代文物  指古代历史发展进程中遗留下来的遗迹和遗物,也称古代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遗存,范围十分广泛。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有着极其丰富和灿烂的文化遗产,尤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来,文物考古工作者发现的文物史迹和出土文物数以万计,对研究中国及人类发展史提供了珍贵的例证。古代文物分两部分。其一是文物史迹,即古文化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石刻等。其二是文化遗物,包括内容很广,其中主要的是各种古器物、古书画和古文献。就古器物而言,包括石器、玉器、陶器、骨角牙器、铜器、铁器、金器、银器、铅锌器、瓷器、漆器、竹木器、纺织品、工艺品等等,而每一类器物中,又包括若干种器物。这些文化遗物,反映着社会发展、社会生产、社会生活、社会文化等各方面的情况,是科学研究的重要实物资料,是博物馆等文物收藏机构的主要收藏品。
  近现代文物  主要有革命文物、民族文物和民俗文物等。
  革命文物是中国人民革命斗争中遗留下来的具有重要纪念意义、教育意义和史料价值的建筑物、遗址和纪念物。它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具有特殊内涵的文物,是当年革命斗争最生动、最忠实的记录,是革命历史的见证,是对广大群众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的好教材。
  民族文物是反映一个民族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遗迹和遗物,具有本民族的特色。它们从不同侧面反映了一个民族近现代的社会发展、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是研究民族历史,特别是研究少数民族历史的实物资料。有些少数民族由于历史的原因,没有本民族的文字或关于本民族历史的文字记载。在这种情况下,该民族的历史文化遗迹和遗物,就成为研究该民族历史的唯一可依据的材料,具有特别重要的价值。民族文物还具有重要的教育作用,能够帮助各族人民认识自己的历史和创造力量,提高和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激发各族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有利于各民族的团结和祖国的统一,有利于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发展。
  民俗文物是反映民间风俗、习惯等民俗现象的遗迹和遗物。其范围很广,包括衣食住行、生产、信仰、节日活动等各方面,涉及全部的社会生活和文化领域,既反映经济活动和相应的社会关系,又反映上层建筑的各种制度和意识形态。民俗文物作为不同风俗的代表性实物,可使人们了解到一个民族或本民族某个地区风俗文化的发展和变化,了解到这些民俗现象怎样规范和促进人们的社会生活,并使之巩固、发展,或得到调整。
  参考书目
 李晓东:《中国文物学概论》,河北人民出版社,石家庄,1990。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78206条中英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6/28 23:17: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