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文献分类学
释义 wenxian fenleixue
文献分类学(卷名:图书馆学 情报学 档案学)
science of library classification
  图书馆学分支学科之一。研究文献分类理论、方法和历史发展的科学。又称图书分类学。
  发展历史  对文献分类的研究在东西方都有悠久的历史,至20世纪逐步形成较完整的学科体系。
  中国古代学者在收集、整理文献或编制书目时,大多从分类的角度“辨章学术,考镜源流”。汉代刘向、刘歆在《七略》中就体现了他们的文献分类思想。南宋郑樵在《通志·校雠略》中,从理论上概括和总结了文献分类的意义、作用和方法,认为文献分类必须有条理,应以学术分类为基础。清代章学诚在《校雠通义》中,主张分类要重视文献的内容,不应拘泥于文献的形式,要求类目清楚,类次有序。
  在西方,公元前250年左右,埃及亚历山大图书馆的卡利马科斯曾按著者的类别对文献进行分类。1548年瑞士C.格斯纳编制《世界书目》第2 卷时对所收文献采取按内容分类的方法。1870年美国W.T.哈里斯认为培根的知识分类体系和分类原则对于文献分类有很大的参考价值,并将培根分类体系的次序改为哲学-诗歌-历史,用于编制《圣路易斯公共学校图书馆目录》。
  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文献资料的大量积累,以及人们对文献的需求和利用方式的改变,旧的文献分类法受到猛烈冲击,一些学者开始探索新的文献分类理论和方法。1876年M.杜威针对美国文献分类的情况,提出要寻找一种按文献主题内容排列文献和检索文献的方法。他根据培根的知识分类体系和哈里斯的文献分类方法,编制了《杜威十进分类法》,并撰写了长达12页的说明,成为文献分类学的重要文献。1896年比利时P.-M.-G.奥特莱在《国际目录学研究所通讯》上发表题为《论数字分类法的结构》的论文,提出按观点分类的原则和用几个简单主题的分类号进行组配表示复杂主题的方法。这是最早提出的分面分类理论。与此同时,美国C.A.卡特提出,文献分类应以关于知识分类的理论为基础,类目体系必须符合自然界的进化次序,应当以研究对象为排列次序。1906年英国J.D.布朗提出:分类法的基本思想,就是把关于一个论题的一切文献放在一个经常不变的、不会使人弄错的地方。他运用主题分析法和组合原则编制了《主题分类法》。他的主题和范畴思想也是早期的分面分类理论。1924年印度S.R.阮冈纳赞在伦敦大学学习《杜威十进分类法》时发现,等级列举式分类法不能适应科学的发展,难以罗列过去和现在一切可能有的主题,也难以解决复杂主题的分类。1938年他提出分面标记的理论,即通过把主题领域分析成若干个单元或分面,给每个分面以一个号码,然后根据合成方法组成分类号。他按分面分类理论编制了《冒号分类法》。他还写有几十种有关文献分类的专著和论文,包括《图书分类法导论》(1937)、《图书馆图书分类法的原理与方法》(1944)、《图书分类法要旨》(1945)等。他的分面分类理论对文献分类法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1929年美国H.E.布利斯出版《知识组织和科学体系》一书,研究一般分类问题以及欧洲思想史上著名的知识分类体系。1933年他又发表《图书馆内的知识组织和图书的主题检索》一书,详细研究了图书馆的图书分类问题,讨论分类表的编制原则,标记制度和分类规则,知识分类与图书分类的关系,提出图书分类法的基本原则,还批评了当时流行的几种主要分类法。此外,还有一些学者致力于研究文献分类的基本理论、各种文献分类法的体系和文献分类方法,出 版了 一批专著,如W.C.B.塞耶斯的《图书分类法的理论》(1929)、G.O.凯利的《图书分类法》(1937)等等。
  中国20世纪20年代前后,很多学者学习西方图书分类理论与方法,并根据中国图书馆实际,提出一些文献分类理论。1917年沈祖荣、胡庆生提出把中文新图旧书统一分类。1925年杜定友提出中西文书籍分类应以内容为标准,而不应以语言文字为标准。1926年他在《图书馆学的内容和方法》一文中提出应把图书分类学列入图书馆学校的课程中,并指明其内容范围。同年刘国钧在《四库分类法之研究》一文中指出中国图书分类法导源于刘向、刘歆,并指出关于类例的研究,在理论方面存在两个问题,一是分类系统的理论根据,一是类目设置是否与其所采用的原理一致;在实际方面亦有两个问题,一是使用是否便利,二是归类是否适当。1934年皮高品认为《杜威十进分类法》类目陈旧错列,繁省失均,主张根据中国实际编制适用中外图书的分类法。此外中国学者还发表了一批专门研究文献分类理论和方法的论文和专著。如金步瀛的《图书之分类》(1936)、蒋元卿的《中国图书分类之沿革》(1937)等。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文献数量迅猛增加,文献类型不断增多,各种文献分类法不断进行修订,并出现一批新的文献分类法。同时随着对文献分类学基本问题的深入研究和引进一些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各国出版了大量文献分类学方面的论文和专著。如英国有B.C.维克里的《分面分类法──专业分类表编制和使用指南》(1960)等;美国有J.H.谢拉等的《分类目录基本原则和实践》(1956)等;印度有阮冈纳赞的《分类法的哲学》(1951)等;苏联有Е.И.沙穆林的《图书分类法史略》(1959);中国有刘国钧的《现代西方主要图书分类法评述》(1980),杜定友的《分类原理与分类问题》(1957)、白国应的《图书分类学》(1981)、张琪玉的《情报检索语言》(1983)等。
  随着文献分类理论和方法研究的深入,一些专门从事分类研究的组织纷纷成立。1950年由阮冈纳赞创议在印度班加罗尔成立了国际文献联合会分类法研究委员会(FID/CR)。1952年英国分类法研究组在伦敦成立。德国、美国、法国、加拿大等国家也成立了分类法学会或专门研究文献分类的学术团体。国际文献联合会主持召开了4 次关于分类法理论问题的国际会议,其中心议题分别是:讨论英国分类法研究小组提交的《需要以分面分类法作为一切情报检索方法的基础》的备忘录(1957);讨论“一般的通用分类表转换为计算机化的分类表”1964);讨论“全球情报网络排序系统”(1975);讨论 “通用分类法、主题分析和排序系统”(1982)。此外,1974年联邦德国I.达尔伯格夫人创办了 《国际分类》 杂志。对文献分类理论、方法和历史发展的研究已逐步发展成为独立的学科──文献分类学。
  研究对象  由于文献分类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起步较晚,对关于其研究对象问题尚存在一些不同见解:有的主张是馆藏图书资料的分类,有的主张是文献分类法,有的主张是文献分类工作的理论和技术,有的主张是图书资料的系统组织和检索利用之间的矛盾及规律。这些见解从不同角度提出了文献分类学的研究对象。但多数学者认为文献分类学的研究对象是文献分类的理论、方法和历史问题。
  研究内容  文献分类学的研究内容大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文献分类原理  主要研究文献分类的基本理论,包括:①文献分类 学的对象、内容、性质、任务和 方法。②文献分类的意义和作用。③文献分类的术语。④文献分类的基本原则和基本规律。⑤文献分类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
  文献分类  主要研究文献分类的发生和发展的规律,不仅要研究文献分类法的沿革,而且要研究文献分类的学术思想、原理、技术、方法的演变以及文献分类学家的活动和作用等。
  文献分类法  主要研究文献分类法的指导思想、编制原则和文献分类法的功用、基本类型、结构原理、组成部分、分类体系、编制技术和使用方法等。
  文献分类工作  主要研究文献分类工作的地位、作用、组织、管理以及具体方法。其内容包括:①组织管理。②工程程序。③文献分类法的选择与调整。④文献分类的标准化、规范化。⑤掌握和使用文献分类表的基本方法。⑥了解文献内容的途径和方法。⑦文献分类人员的选择和培养。⑧文献分类法的管理与修订。⑨在版编目中的统一分类。⑩利用计算机进行自动分类等。
  文献分类方法  主要研究各种主题、各种类型和各门学科文献的归类原则与方法。具体包括: ①文献分类的基本要求和一般方法。②单主题、多主题文献的分类方法。③各种类型文献的分类方法。④各门学科文献的分类方法。
  文献分类的应用  主要研究文献分类方法在图书馆情报机构、档案馆、出版社和书店等机构工作中的应用。包括:①编制文献检索工具的方法,如编制图书馆分类目录、文献分类索引和文摘等。②分类排列图书的方法。③文献分类统计的方法。
  相关学科或知识领域  文献分类学与目录学  历代目录学家都十分重视研究文献分类,提出各种不同的主张,建立不同的分类体系。这些都是文献分类学的源流。随着文献分类学的发展以及目录学深入研究,两者虽然发展为各自独立的学科,但在分类原则、分类体系上仍有共同之处。二者的区别在于:目录学研究的文献分类主要是根据书目所收录文献的内容和形式,按照自己的分类体系,分门别类地组织起来,以便通过这个分类体系来检索该书目所收的文献,其分类体系随具体书目而异。而文献分类学研究的文献分类则是以文献分类表为工具,以文献分类原则为依据,按照文献的内容和形式,分门别类地组织和检索文献。同时文献分类学研究的文献是所有的文献,分类体系则是各个文献情报部门和各种检索工具都可以适用的文献分类表。其作用不仅可以供检索,也可以供标引。
  文献分类与文献编目  在文献情报工作中,文献分类与文献编目紧密相关:它们都是对文献的加工整理,工作的组织都属编目部门,工作的职能都是揭示和报道文献信息。但是二者又有区别:①工作内容:文献分类着重揭示文献的内容性质,文献编目着重揭示文献的形式特征。②工作范围:文献分类工作包括编类、辨类和归类,文献编目工作包括文献著录和目录组织。③工作职能:文献分类是按照一定的分类体系,把不同内容和形式的文献分门别类地组织起来的文献信息处理方法;文献编目是根据一定的著录条例,编制出各种款目,并将其有次序地组织起来的文献信息处理过程。
  分类法与主题法  分类法与主题法都是从内容方面来揭示和组织文献的方法。它们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它们之间的联系是:在分类法中含有主题法的因素,如按事物集中列类,设立交替类目,编制类目相关索引等;在主题法中也含有分类法的因素,如编制标题参照系统,编制标题分类表,编制标题族系索引等。它们之间的区别在以下几方面:①揭示事物的角度:分类法从学科系统方面揭示文献。主题法从特定事物、特定对象方面揭示文献。②体系结构:分类法是以科学的逻辑体系为中心,比较能体现科学的系统性,便于按科学分类体系进行族性检索。主题法是以语言为中心,建立在文字基础之上,利用词汇作主题标识,专指性较强,便于特性检索。③标记符号:分类法是以人为的标记符号作为标识 (见分类标记),不同文种的检索工具之间可以互相沟 通。主题法是以自然语言中表示概念的词汇作为标识。④主要功能:分类法的主要功能是组织分类目录和分类排架。主题法的主要功能是组织主题目录。
  文献分类与科学分类  文献分类与科学分类都是研究分类问题,都要以事物的本质属性为分类标准,都要建立一个分类体系,而且文献分类必须以科学分类为基础。但是文献分类与科学分类又有区别。区别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①研究对象:文献分类的对象是文献,科学分类的对象是学科。②分类标准:文献分类标准既有内容(文献内容),也有形式(文献形式);科学分类标准主要是内容。③分类体系:文献分类体系比较复杂,科学分类体系比较单纯。④结构形式 (分类体系的表达形式):文献分类结构形式比较固定,主要是单线式;科学分类结构形式比较自由,可以是树枝式、环式或交织式(网状)。⑤主要功能:文献分类所揭示的是具体实物,是文献的划分,目的在于更好地组织文献和检索文献,因此需要用符号来标记;科学分类所揭示的是事物的本质和客观规律,是概念的划分,目的在于说明事物之间的关系,不需要用符号来标记。
  文献分类学与情报检索语言学  文献分类学与情报检索语言学属于交叉关系。两者都研究文献分类的理论和方法。但研究的范围和角度又有区别:文献分类学主要是从纵的方面系统研究文献分类法(分类检索语言)的原理、体系结构以及分类方法等问题,研究较深入;而情报检索语言学则是从情报检索的角度,横向比较研究分类法、主题法等各类型情报检索语言在原理、编制方法、使用方法、功能等方面的区别和联系以及它们互相吸取对方优点的情况,范围较广。此外,文献分类学还与许多学科相关,有的是同族关系,如与情报学、档案学、图书发行学等的关系。有的是应用关系,如哲学、逻辑学、术语学、符号学、数学、系统学、计算机科学等都可被应用于文献分类的研究。
  参考书目
 白国应编著:《图书分类学》,书目文献出版社,北京,1981。
 北京大学图书馆学系《图书分类》编写组编:《图书分类》,书目文献出版社,北京,1990(修订版)。
 白国应等编:《图书分类学文集》,书目文献出版社,北京,1985。
 宋克强、许培基译著:《冒号分类法解说及类表》,书目文献出版社,北京,1986。
 周继良主编:《图书分类学》,武汉大学出版社,武汉,1989。
 刘延章著:《文献分类学》,中州古籍出版社,郑州, 1990。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78206条中英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6/29 5:1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