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契丹文石刻
释义 Qidanwen Shike
契丹文石刻(卷名:文物 博物馆)
Stone Inscriptions in Khitan Hieroglyphic
  中国辽代用契丹文字刻制的石刻。契丹文是辽代为记录契丹语而参照汉字创制的文字,分大字和小字两种形式。大字相传创于辽太祖耶律阿保机神册五年 (920);小字创于太祖弟耶律迭剌时,略晚于大字。金章宗明昌二年(1191)“诏罢契丹字”,契丹字乃失传。
  契丹文石刻用契丹大字和小字刻制,一般分为纪功碑、建庙记、哀册文、墓志铭、题记等类。契丹大字石刻如:《辽太祖纪功碑》(残),在内蒙古自治区巴林左旗哈达英格乡石房子村辽太祖陵前龙门外东山坡发现,上刻汉文和契丹大字,现一部分存内蒙古自治区文物工作队,一部分存巴林左旗文化馆;《大辽大横帐兰陵郡夫人建静安寺碑》,刻于辽咸雍八年(1072),石原在内蒙古自治区宁城县十家子村静安寺,现存宁城县辽中京遗址白塔,阳面汉文,阴面契丹文,字迹已漫漶;《耶律延宁墓志》,刻于辽统和四年 (986),1964年于辽宁省朝阳县柏树沟出土,志文上部为契丹文,下部为汉文,但二者不对译,现存辽宁省博物馆;《北大王墓志》,辽重熙十年(1041)刻,1975年在内蒙古自治区阿鲁科尔沁旗昆都乡沙日温都地方出土,志契丹文,盖汉文,但不对译,是契丹大字石刻中字体最工整的一件,现存阿鲁科尔沁旗文化馆;《萧孝忠墓志铭》,刻于辽大安五年(1089),1950年辽宁省锦西县西孤山出土,志契丹文,盖汉文,二者亦不对译,现存辽宁省博物馆;《故太师铭石记》,刻于重熙二十五年(1056),盖汉文篆字 6个,志契丹文40行,是字数最多的契丹大字石刻,但漫漶不清。
  契丹文小字石刻如:《兴宗皇帝哀册文》,刻于辽清宁元年(1055);《仁懿皇后哀册文》,刻于辽大康二年(1076)。两者均于1922年在内蒙古自治区巴林右旗辽庆陵中出土,现仍埋置陵中。《道宗皇帝哀册文》和册盖、《宣懿皇后哀册文》 和册盖均刻于辽乾统元年 (1101),1930年出土于辽庆陵的道宗陵,同时出土的还有两合汉文哀册,但与契丹文哀册不对译,现存辽宁博物馆;《萧富留墓志铭》,刻于辽清宁三年(1057),1950年发现于辽宁省阜新县清河门乡西山村萧慎微家族墓中,志石残,无汉文,现存辽宁省博物馆;《许王墓志》,刻于乾统五年(1105),1975年于辽宁省阜新县卧凤沟乡白台沟村的辽墓中出土,志盖有与汉字“掩闭日甘露降”对译的契丹小字一行,现存阜新县文化局;《故耶律氏铭石》,为耶律达不也墓志铭,刻于辽天庆五年(1115),1969年于内蒙古自治区翁牛特旗山嘴子乡毛不拉沟中村的辽墓中出土,志盖有汉文篆字 6 个,志文为 25行契丹小字,不对译,是现存契丹文小字资料中字体最为工整的一件,现存赤峰市文物工作站;《耶律仁先墓志》,刻于辽咸雍八年(1072),1983年于辽宁省北票县小塔子乡东山村辽墓中出土,契丹志文刻于汉文志盖背面,计有 70 行,5100字,另有汉文墓志,均与契丹文墓志不对译,现存辽宁省博物馆;《大金皇帝都统经略郎君行记》,金天会十二年 (1134)刻于陕西省乾县唐乾陵前的《无字碑》上,现保存尚好,有对译的汉文,是解读契丹小字入门的主要根据;《萧仲恭墓志》 刻于金天德二年 (1150),1942年于河北省兴隆县梓木林子村出土,现存河北省文物研究所。
  对契丹文的记载,最早见于宋人王易《燕北录》收录的牌子中,数量很少,未引起人们注意。20世纪以来,有较多的契丹文石刻出土,逐渐引起人们重视,并开始了整理研读工作。30 年代,有中国的王静如、罗福成、厉鼎煃等学者开始研究,其后苏联、日本学者也开展了这方面的工作。70年代,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与内蒙古大学蒙古语言研究室联合组成了契丹文研究小组。几十年来,在破译释读拟音等方面均取得了不少成就,整理研究工作正在深入发展。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78206条中英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6/29 5:5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