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干扰素
释义 ganraosu
干扰素(卷名:生物学)
interferon
  细胞在一定诱生剂的作用下所产生的一类蛋白质。它具有广谱的抗病毒、抗肿瘤以及免疫调节的活性,缩写为 IF。1957 年,艾萨克斯和林登曼在研究病毒的干扰现象时发现了干扰素。1965年,惠洛克用植物血凝素(PHA)刺激人白细胞,产生了另外一种对酸不稳定的干扰素。前者称为Ⅰ型干扰素,后者称为Ⅱ型干扰素或免疫干扰素。70年代以后,相继发现干扰素还有抑制细胞分裂和免疫调节等活性,是细胞功能的重要调节物质。干扰素可根据动物的不同加以区分,如人干扰素(HuIFN)、小鼠干扰素(MuIFN)、牛干扰素 (BovIFN)、大鼠干扰素(RatIFN)等。也可根据抗原特异性将干扰素分为 α、β和γ型,相当于过去白细胞(Le)、成纤维细胞(F)和Ⅱ型(免疫)干扰素。
  干扰素的生物学活性有3个特点:①活性高,约1毫克纯化干扰素就有10亿个活性单位。只要有一个干扰素分子,就可以使一个细胞产生抗病毒状态;②具有广谱性和选择性,它对绝大多数病毒具有抑制作用,而对异常细胞(如肿瘤细胞)的作用比对正常细胞的作用大;③具有相对的种属特异性,它在一些不同种的动物间,甚至在种系发生相差甚远的动物间,也存在着交叉活性。
  干扰素不仅能抑制病毒复制和抗肿瘤而且对免疫应答有复杂的调节作用──①可抑制T细胞和B细胞,而在小剂量时或免疫后期,对T细胞和B细胞又有促进作用;②可激活巨噬细胞;③可增强自然杀伤细胞的活性;④常伴随补体量的减少而减少;⑤可延迟同种移植物的排斥反应。一般来说,γ干扰素对免疫系统的调节作用比α、β干扰素强,而且能促进 α、β干扰素的活性和增加免疫球蛋白(IgE)介导的组胺的释放。
  干扰素的制备比较困难,有些医师把干扰素诱生剂(poly I:C、铁洛隆、细菌脂多糖等)直接注入人体,使人体直接产生内源性干扰素,以达到治病的目的。但是,这些诱生剂多是大分子物质,有较强的抗原性,再次使用往往失效,反复使用还可产生免疫耐受性。特别是大多数诱生剂对人有一定的毒性,甚至有增加病毒感染的可能。因而制备和纯化外源性干扰素(在组织培养或其他机体内由诱生剂诱导产生的干扰素)则十分必要。外源性干扰素毒性低,使用同种干扰素无抗原性,可反复使用,不易产生免疫耐受性,其缺点是有种属特异性。如果使用异种干扰素,则往往失去效用。
  80年代初期,已经通过干扰素基因工程(或称重组DNA技术),成功地从细菌制备了大量适用于人的干扰素,为干扰素的研究和应用开辟了新径。
  参考书目
 侯云德:《干扰素及其临床应用》,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南京,1981。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78206条中英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7/1 3:4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