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坦桑尼亚 |
释义 | Tansangniya 坦桑尼亚(卷名:世界地理) Tanzania 非洲东部国家。东濒印度洋,陆邻肯尼亚、乌干达、卢旺达、布隆迪、扎伊尔、赞比亚、马拉维和莫桑比克。面积945087平方公里,人口2106.2万(1984)。领土包括坦噶尼喀和桑给巴尔两部分:坦噶尼喀部分占国土面积99%,分20个区;桑给巴尔部分包括桑给巴尔和奔巴两主岛及附近小岛,分5个区。首都达累斯萨拉姆,正在建设新首都多多马。 自然地理 地形 地质上属前寒武纪结晶岩组成的非洲古陆的一部分,以后的地壳上升和断裂活动形成以阶梯状高原为主的地形特征。地势西高东低,东部是海拔200米以下的沿海平原和丘陵,一般仅宽 10~30公里;内陆大部分为海拔1000~1500米的高原,由古老的上升地块经长期剥蚀夷平而成,地形单一,起伏平缓,间有浅平洼地,纵贯国境中、西部的两支裂谷,是东非大裂谷的一部分。谷底多陷落盆地和断层湖,两侧相对上升成为地垒式山地和高地,伴随断裂活动的岩浆喷出形成高大的火山。东北有海拔5895米的非洲第一高峰乞力马扎罗山和梅鲁山等火山,中部和北部山地沿大裂谷东支分布,其中的恩戈罗恩戈罗火山口面积250平方公里,是世界最大火山口之一;南部有东北—西南向延伸的断块山地,称“坦噶尼喀断崖”,构成东部沿海和内陆高原的分界线;西南有姆贝亚、利文斯敦等断崖山地延伸于边境地区。 气候 属于湿季分明的热带草原气候。气温年较差小,沿海不足 4℃,内陆亦仅5~6℃。气温随海拔高度而异。沿海低地和丘陵全年炎热,年平均气温在25℃以上;海拔 1000~1200米的高原,年平均气温 22~23℃;海拔1800米以上的山地,终年凉爽,在16~18℃之间。降水量及其年内分配主要受热带辐合带和来自印度洋的东南气流控制,达累斯萨拉姆至维多利亚湖一线以北,每年有两个雨季(10~11月和4~5月)和两个旱季;此线以南的广大地区, 11~5月为雨季,其余为旱季。雨量分布受地形、海陆位置和大湖水域影响明显,沿海平原、山地东南坡和维多利亚湖周围年降水量在1000毫米以上,其中维多利亚湖西岸超过2000毫米,是东非降水量最多处,山地背风面和广大内陆高原年降水量一般不足800毫米,中北部在600毫米以下。 水系 河流湖泊众多。北部注入维多利亚湖的卡盖拉等河属尼罗河水系;西部注入坦噶尼喀湖的马拉加拉西等河属刚果河水系;东部和南部注入印度洋的众多河流中,最大的有鲁菲吉河和鲁伍马河,诸河切穿高原,流经山区,多急流、瀑布,水力资源丰富。此外中部还有大面积内流区。位于北部与乌干达和肯尼亚三国间的维多利亚湖是非洲第一大湖,面积 6.9万平方公里,坦桑尼亚领有其水域的52%。其他湖泊多属断层湖,最重要的是西部边境的坦噶尼喀湖和马拉维湖,此外还有鲁夸、纳特龙、埃亚西、马尼亚拉等湖。 植被 植被以热带疏林和稀树草原为主。热带疏林分布最广,约占全国面积一半。势带稀树草原约占全国面积25%。此外,山地迎风坡有茂密的热带森林,出产罗汉松属、东北绿心木、大绿柄桑、东非桃花心木等经济树种。中北部有干草原与半荒漠分布。野生动物资源丰富,兽类有象、野牛、羚羊、长颈鹿、斑马、犀牛、河马、狮、豹、鬣狗等、鸟类有鸵鸟、红鹤、几内亚珠鸡、鹧鸪、鸨、野鸭等。(见彩图) 居民 非洲人口增长较快的国家之一,年增长率达32‰。人口分布地区差异大。东部沿海、维多利亚湖周围、东北和西南山地人口密度较大,平均每平方公里70~100人,其中桑给巴尔每平方公里约170人,是非洲人口最稠密的地区之一。广大内陆高原,每平方公里不足10人,中北部和南部的一些地方实际尚无定居人口。居民中班图语系的非洲人占98.5%,其中苏库马、查加、哈亚、戈戈、赫赫、尼扬韦齐等族人数较多,次为尼洛特语系的马赛 、鲁奥等族。 还有少数阿拉伯人,印度人、巴基斯坦人、欧洲人等。多数居民信奉原始宗教和伊斯兰教。斯瓦希里语为国语,英语在坦噶尼喀,阿拉伯语在桑给巴尔亦较流行。 发展简史 境内最旱的居民是从事狩猎和采集的萨恩人(布须曼人)。近两千多年来,古代埃塞俄北亚的哈米特人和班图语系、尼洛特语系各族先后来此定居,从事农牧业生产。公元 7世纪,阿拉伯人和波斯人大量移入,与当地人民共同在沿海相继建立著名的基尔瓦等僧祗城邦,经济和文化获得显著发展。1502年葡萄牙人侵入,1729年当地人民在阿曼苏丹国的支持下驱走葡萄牙势力,1840年阿曼苏丹将其统冶东非沿岸的首府迁至桑给巴尔,其版图包括桑给巴尔和坦噶尼喀沿海地带。苏伊士运河通航后,欧洲殖民者大举入侵东非,1889年坦噶尼喀伦为德国的殖民地,1890年桑给巴尔沦为英国的“保护国”。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出兵占领坦噶尼喀全境,殖民者霸占良田,开辟剑麻等种植园,并强制推广棉花、咖啡、丁香等经济作物,打破传统的农业结构,使经济畸型发展粮食生产每况愈下。坦噶尼喀和桑给巴尔分别被称为“剑麻之国”和“丁香之岛”,成了殖民宗主国的原料供应地。坦桑尼亚人民为争取独立,开展过著名的赫赫族斗争和“马及马及”起义。1961年12月坦噶尼喀宣布独立。1964年 1月桑给巴尔人民举行武装起义建立桑给巴尔人民共和国。1964年4月26日,坦噶尼喀和桑给巴尔联合组成坦噶尼喀和桑给巴尔联合共和国,同年10月29日改称坦桑尼亚联合共和国。 经济地理 经济发展水平较低。1982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 268美元。农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部门,农业人口占总人口80%,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45.4%。工业产值仅占国内生产总值9.6%。 农业 全国耕地面积 519万公顷,仅占土地总面积5.5%。常年粮食作物种植面积约300万公顷,主要由小农经营,耕作粗放,正常年景农村粮食基本自给,城镇用粮依赖进口。玉米是大部分农民的主食,分布广泛,种植面积 130万公顷,皆由小农经营,产量低而不稳。木薯系旱涝保收作物,种植亦广。小麦种植面积约 6万公顷,集中分布在东北和西南部海拔1300米以上的山区坡地,小农场经营为主,供应城镇消费。 稻谷种植于河谷平原、山丘缓坡和洪泛地,管理粗放,单产很低。独立后,水稻是重点发展作物,兴建了一些大型国营农场,为商品粮基地。其他粮食作物还有高梁、粟、香蕉、甘薯等。 经济作物种类多,其中不少在世界上占有重要地位。历史上剑麻曾为重点作物,常年产量20万吨上下,约占世界总产量1/3,由种植园经营,东北部的坦噶一带是最大产区,其次是达累斯萨拉姆至莫罗戈罗间的中央铁路两侧。60年代后因合成纤维竞争,剑麻在世界市场上销售困难,种植面积和总产量均减少,1982年产量仅8万吨,次于巴西,居世界第二位,出口值亦为棉花、咖啡所超过。棉花种植历史亦较久,是主要出口货物,但近年来产量大减,1982年产仅 4.3万吨;维多利亚湖周围是集中产区,多由个体农户分散经营,管理粗放,产量不高。咖啡以种植阿拉伯种为主,1982年产量5.5万吨,同棉花并列为首要出口作物;气候凉爽湿润的乞力马扎罗山地和梅鲁山地是最大产区,占全国产量一半以上,维多利亚湖西岸和西南部的龙圭山地种植亦多。桑给巴尔岛和奔巴岛是世界主要丁香产区,计有丁香树 450万棵,年产量波动于0.3~1.8万吨之间,一般占世界总产量50%以上。1981年腰果产量 4.4万吨,在非洲仅次于莫桑比克,东南沿海的姆特瓦拉、林迪等地是集中产区,多由小农经营,管理粗放,产量较低。除虫菊的生产和出口仅次于肯尼亚,居世界第二位,东北部和西南部凉爽的山区是主要产区。其他经济作物还有供出口的茶叶、烟草、椰子,以及供国内消费的甘蔗、热带水果等。 牲畜数量多,以牛为主,1982年牛存栏数1315万头,居非洲第三位。饲养粗放,牧区盛行半游牧,农区定居放牧。由于草场利用不善,牧区供水困难以及兽疫危害等,牲畜质量差,产品率和商品率均低,牛的屠宰率和胴体重均低于非洲平均水平,除皮张可供出口外,其他畜产品均供国内消费,城市所需鲜乳和乳制品部分尚赖进口。河、湖水域面积 5万余平方公里。维多利亚湖、马拉维湖和潘加尼河上的尼翁巴亚门古水库等是主要渔区,盛产非洲鲫鱼、达伽鱼等。 工业 基础薄弱,多数工厂系独立后新建。轻纺和采矿是主要部门。纺织工业规模较大,6座棉纺厂能满足国内对棉布的大部需要。还有麻袋厂、棉毯厂等。农产品加工基础较好,有剑麻加工、腰果加工、咖啡加工、丁香油、椰皮纤维、制茶、除虫菊加工等行业。其他轻工业有制糖、卷烟、制革、制鞋、饮料、造纸等。采矿业以金刚石开采为主,希尼安加区姆瓦杜伊的钻石公司是东非著名企业。此外还开采少量金、锡、煤、铁、宝石、岩盐、云母、高岭土等。电力工业水电与火电并重,较大火电站位于达累斯萨拉姆、莫希、阿鲁沙等地,较大水电站有装机容量10万千瓦的基达图水电站和潘加尼河上的 3座水电站等。独立前重工业仅有铁路修理厂和一些机器维修小厂,独立后陆续兴建和扩建了轧钢、农机修造、炼油、化肥、水泥等企业,其中达累斯萨拉姆市郊的炼油厂年加工能力85万吨,是东非大厂之一,产品除供国内需要外并通过输油管道输往赞比亚的恩多拉。工业主要集中在达累斯萨拉姆,其次是坦噶、阿鲁沙、桑给巴尔等城市。 交通运输 以铁路和公路为主,铁路分为东非铁路和坦赞铁路两大系统。与肯尼亚、乌干达合营的东非铁路境内计长2624公里,包括达累斯萨拉姆至基戈马的中央铁路和坦噶至莫希的北方铁路干线及其支线,其中中央铁路横贯全境,是交通网的主干,除承担国内运输外,还承运布隆迪、扎伊尔等邻国的部分过境物资。坦赞铁路于1976年正式通车,全长1860公里,境内长 977公里,对促进南部地区的开发,加强坦、赞两国的经济联系和承运赞比亚进出口物资均有重要作用。公路网分布较均匀,总长约4.5万公里,其中沥青路面2 660公里,余为碎石路面,雨季不能正常通车。对外联系主要靠海运,达累斯萨拉姆、坦噶、姆特瓦拉和桑给巴尔是主要海港。达累斯萨拉姆是东非大港之一,可同时接纳21艘海轮;坦噶是世界最大剑麻输出港;桑给巴尔是世界最大丁香输出港和东非最大驳运港。维多利亚湖和坦噶尼喀湖水运对沟通邻国经济联系有重要价值,姆万扎和基戈马为重要湖港。航空运输较发达,达累斯萨拉姆和莫希有国际航空港,国内民航机场20余处,散布各主要城市。 旅游业 在国民经济中有重要地位。著名的赤道雪山乞力马扎罗山、风光旖丽的恩戈罗恩戈罗火山口以及塞伦盖蒂、马尼亚拉湖等 7处野生动物园和塞卢斯等野生动物保护区等都是游客向往之处。每年外国游客在20万人以上。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78206条中英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