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大生纱厂 |
释义 | Dɑsheng Shɑchɑng 大生纱厂(卷名:经济学) 中国近代早期的民族资本企业之一。创办人张謇,字季直,号啬庵,江苏南通人。清光绪甲午状元,中华民国初年曾任实业部长、农商总长等职,是卓有成就的资产阶级事业家。 1895年,张謇以两江总督张之洞委派“总理通海一带商务”名义,开始筹划在南通创设纱厂,集股过程颇费周折。1897年,张謇承领江苏商务局搁置在上海的进口英国纺纱机20400锭,折价规银25万两;另集商股25万两,实收 19.51万两。名为官商合办,但官方并不派员参与厂务。1898年,纱厂在南通唐家闸动工兴建,1899年建成投产。该厂后称大生一厂。1907年在启东建成分厂,后称大生二厂。1921年在海门建成大生三厂。1923年在南通城南建成大生副厂。1923年四厂共有资本 708.4万两,纺纱机160360锭,织布机1342台;产品以20支以下棉纱和白棉布为主。 张謇在发展纺织工业的同时,相应地在南通兴办其他工厂,进行城市建设,发展交通、贸易、金融等事业。又集资组成垦殖公司,开垦江苏北部沿海滩地,推广植棉。该垦区后来成为中国重要的棉产区。他还在南通创办了一整套教育事业,包括中国最早的师范学校之一──通州师范学校,第一所中国人自己办的博物馆──南通博物苑,以及纺织、农业、医学专科学校,中学、小学,直至女红传习所、伶工学社、盲哑学校等;还举办了各种文化设施和社会公益机构。大生纱厂是这一切事业的中心;大生纱厂的利润,是教育和公益事业的主要经费来源。这些事业,在当时的中国起了开风气的作用。 张謇称其办厂目的,一是振兴实业,抵御外国经济侵略;二是以纱厂赢利,兴办教育事业。 大生纱厂于1922年开始转盈为亏,因大量负债无力偿还,于1925年起至1937年,曾由债权人上海的金融资本组成的银行团接办。此后,大生纱厂不再有新的发展,其中大生二厂于1935年倒闭。张謇所办的其他事业,也处于停滞以至衰落状态。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大生一厂、副厂、三厂经过公私合营,改造成为社会主义企业,分别改名为国营南通第一、第二、第三棉纺织厂。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78206条中英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