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感觉障碍
释义 ganjue zhang‘ai
感觉障碍(卷名:现代医学)
sensory disturbance
  感觉强度或性质的异常变化,是常见的临床表现,见于各器官系统的多种疾病和精神病,也是神经系统疾病的主要临床表现之一,是神经痛等疾病的唯一症状,对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有重要意义。
  感觉  机体对内部或外界刺激的一种主观感性认识、机体借助感觉系统中的末梢感受器接受各种刺激(感觉的信息),这些刺激通过感觉传导径路传递到大脑皮质,进行综合分析以形成感觉。
  感觉可分为躯体感觉和内脏感觉两类。躯体和内脏感觉又再分为一般和特殊的感觉。特殊躯体感觉包括由眼、耳(外胚层形成的特殊外感受器)所感受的视、听觉。一般躯体感觉包括浅感觉(即来源于皮肤、粘膜的痛觉、冷热觉、触压觉等)和深感觉(即来源于肌肉、肌腱、关节、骨膜的运动觉、位置觉和振动觉)。深感觉中来自肌肉关节提供有关各体部的相对位置及身体在空间的位置的信息者,又称为本体感觉。一般内脏感觉包括起源于内脏、浆膜、血管的胀、痛、压、空等感觉。特殊内脏感觉包括味觉、嗅觉。
  感觉可根据刺激发生的部位分为:①外感受性感觉,包括触觉、痛觉、温度觉(感觉直接加于皮肤粘膜);光觉、听觉,刺激从远处传来。②本体感受性感觉。③内感受性感觉(接受来自内脏的刺激)。
  感觉的传导径路  各种躯体感觉的传导径路皆由三个神经元互相连结组成。其中第二神经元发出的纤维要交叉到身体对侧上行,因此感觉中枢与外周的关系是对侧性的支配,即右半身感觉传递到左侧大脑半球,右侧半球接受左半身感觉的信息。传导痛、温觉的第一级神经元在脊神经节,周围突经神经干分布到皮肤、粘膜、肌、腱、关节的神经终末感受器。其中枢支进入脊髓后,终止于后角细胞。第二神经元发出的纤维在同侧先上升 2~3节段,即经前连合交叉到对侧侧索和前索,分别组成脊髓丘脑侧束(传导痛、温觉)、脊髓丘脑前束(传导触觉)上行。在脊髓丘脑束内,来自骶、腰、胸、颈段的纤维依次从外向内排列。束内传导温度觉的纤维在后侧,痛觉纤维居中,触觉纤维在前。脊髓内病变从灰质向侧索进行,则痛、温觉障碍从病变节段向下发展。脊髓外病变因从外侧向内侵犯,感觉障碍从下肢向上发展。在延髓下部脊髓丘脑侧束和脊髓丘脑前束合成并脊髓丘脑束,止于丘脑的腹后外侧核。由第三神经元发出纤维,经内囊枕部投射到中央后回和顶叶感觉区。传导深感觉和触、压觉的第一神经元在脊神经节,中枢突进入脊髓后索组成薄束和楔束。分别传导躯干下部、下肢和躯干上部、上肢的深感觉,来自躯体下部的纤维居内侧,与脊髓丘脑束相反。并终止于延髓的薄束核和楔束核。此处第二神经元发出纤维交叉到对侧,形成内侧丘系上行,来自舌咽、迷走及三叉神经的感觉纤维在脑干中交叉后也加入内侧丘系。最后终止于丘脑腹后外侧核。再由第三神经元发出纤维。经内囊枕部放射到中央后回和顶叶感觉区(图1)。


  视觉传导的第一至第三级神经元(杆状细胞、锥状细胞、双极细胞、神经节细胞),均在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发出的纤维组成视神经入颅,在视交叉,鼻侧纤维交叉到对侧,颞侧纤维不交叉而在同侧前行,两种纤维均止于外侧膝状体(第四神经元)。外侧膝状体核发出纤维组成视辐射,经内囊后端,到大脑半球距状裂两侧。
  听觉传导路的第一级神经元是内耳耳蜗内螺旋神经节上的双极细胞,其周围突到蜗管上皮,中枢突组成听神经,止于蜗神经前、后核(第二神经元)、第二神经元发出纤维组成外侧丘系,止于内侧膝状体(第三神经元),第三神经元的轴索组成听辐射,经内囊枕部到大脑颞横回。
  一般内脏感觉传导路的第一级神经元在脑神经节或脊神经节,周围突如血管随舌咽、迷走、交感及盆神经分布。中枢突一部分随迷走、舌咽神经入脑干,终于孤束核;一部分随交感神经及盆神经入脊髓,终于后角胶状质,第二神经元发出纤维交叉至对侧脊髓丘脑束上行至丘脑后下核,再经内囊枕部到大脑中央后回。交感系统的痛觉传导与体壁感觉相同,故内脏痛觉可反映到同一脊髓节段的体壁部分,如心肌梗死时,除心前区痛外,亦可表现肩、臂疼痛。
  嗅觉传导路的第一级神经元是鼻腔嗅粘膜内的嗅细胞,其中枢突成嗅丝(即嗅神经),穿过额骨筛板到嗅球、与第二级神经元(僧帽细胞)的树突相接,僧帽细胞的中轴索经嗅束、嗅三角、嗅纹,止于海马回钩和齿状回(嗅中枢)。
  味觉传导路的第一级神经元在膝状神经节、岩神经节及结状神经节。膝状神经节细胞的周围突加入面神经,味觉纤维参加鼓索,随舌神经分布于舌前2/3的味蕾。中枢突经面神经根入延髓,止于孤束核。岩神经节细胞的周围突加入舌咽神经,味觉纤维分布于舌后1/3的味蕾。中枢突经舌咽神经根入延髓,止于孤束核。结状神经节细胞的周围突加入迷走神经,味觉纤维分布于咽、软腭及会厌的味蕾。中枢突经迷走神经根入延髓,止于孤束核。孤束核内第二级神经元的轴突交叉到对侧,沿内侧丘系后侧上行止于丘脑腹后内侧核。此处的第三级神经元的轴索加入丘脑皮质束,经内囊投射于大脑皮质中央后回最下部。
  感觉障碍的临床表现  感觉系统中任何部位的损害都可造成感觉性质或程度的改变。可由感受器及其上行纤维的损害引起,有符合神经分布规律的损害定位,症状固定,多见于神经系统疾病;也可由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或心理机制引起,无符合一般神经分布规律的损害定位,症状多变动,多见于精神障碍。
  感觉缺失  在神志清楚的情况下,对刺激不发生感觉反应。视觉丧失可致失明(见盲),听力减退即致重听乃至全聋(见耳聋)。其他感觉缺失有痛觉缺失、触觉缺失、温度觉缺失和深感觉缺失等。多见于神经系统疾病,如周围神经损伤、脊髓痨及麻风亦见于谵妄、精神分裂症、癔病等。一个部位内某种感觉缺失而其他感觉存在时,称分离性感觉缺失。一般见于脊髓病变(如脊髓空洞症时深、浅感觉分离,后索病变时深感觉消失而浅感觉存在)。各种感觉均缺失者称完全性感觉缺失。
  感觉迟钝  对刺激的感受能力降低。
  感觉过敏  对正常的刺激即难以忍受,甚至轻微的刺激亦可引起强烈的感觉,又称感觉增强。见于丘脑病变、灼性神经痛(某些周围神经干病变,表现的剧烈烧灼样疼痛)、焦虑性神经症、癔病、疑病性神经症。
  感觉过度  刺激阈增高,反应时间延长,刺激必须达到一定强度才能感受到,且从刺激开始到感到刺激之间有个较长的潜伏期,感受到的是一种剧烈的、定位不明的不适感。多发生在感觉缺失的基础上。
  感觉异常  在无外加刺激的情况下,自觉的一种麻木、蚁走、针刺、灼热感等。如触觉传导径路中的神经纤维受刺激或断裂,可引起针刺感。
  感觉倒错  将某一刺激误认为另一种刺激。如将冷觉刺激误为热觉刺激。
  疼痛  最常见的症状。根据疼痛的部位、分布和性质可分为:①局部疼痛,即局限于病变部位的疼痛;②投射性疼痛,不仅出现在刺激点,还可扩展到远离刺激点的受累感觉神经的支配区;③扩散性疼痛,不仅出现在受刺激的神经支配区,同时也累及邻近的神经支配区;④牵涉性疼痛,指内脏疾病时,在同罹病内脏相关的脊髓段所支配的体表部位出现的疼痛和痛觉过敏,如胆囊病时的右肩痛;⑤灼性神经痛,是一种烧灼样的疼痛。发生于周围神经(如正中神经、坐骨神经)不完全损害时,可能是病变涉及交感神经所致;⑥幻觉痛,截肢后肢体残端发生的剧烈疼痛,为残端部位形成神经瘤或疤痕刺激所致。
  内感性不适  多见于有疑病症状的各种神经症或抑郁症。患者诉说体内有各种异常不适,如内脏扭转、肌肉牵拉疼痛,气流上窜等。癔病球(癔病患者感到咽喉部有物梗阻)亦属此类。
  感觉质变  某些毒物引起的感觉性质的改变。例如驱虫药山道年中毒引起的黄视症、紫视症等。
  感觉障碍的定位诊断  因感觉通路中受损部位的不同,可表现出各式各样的感觉障碍分布区,这对诊断损害的部位极为重要。脊神经和脊髓节段在皮肤上的分布各种感觉障碍的分布(图2)。


  周围神经损害  受损神经支配区出现片块状的感觉障碍,如尺神经损伤时掌尺侧小指和无名指的内侧部分感觉障碍。又如股外侧皮神经炎时,大腿前外侧部感觉障碍。多发性神经损害时肢体远端有呈手套样或袜子套状分布的感觉障碍区,并常伴有运动障碍。如多发性神经炎。
  神经根损害  呈皮节性分布的各种感觉缺乏或减退。伴有节段性放射性疼痛。见于脊髓神经鞘瘤、坐骨神经痛等。当伴有脊神经节损害时,皮肤区可出现带状疱疹。
  脊髓后角、前连合损害  出现节段性痛、温觉障碍,而触觉保留的感觉分离现象。一侧后角损害时,感觉障碍在病侧,前连合损害则表现双侧痛、温感觉障碍,而深感觉及触觉正常。可见于脊髓空洞症、脊髓肿瘤等。
  脊髓后索损害  一侧薄束、楔束损害时,出现病变平面以下的振动觉、位置觉缺失及感觉性共济失调。可见于亚急性脊髓联合硬化、脊髓痨等。
  脊髓半侧损害  又称布朗-塞卡尔氏综合征。表现为病变平面以下的同侧深感觉障碍、上运动神经元瘫痪和对侧的痛、温觉障碍。可见于外伤、脊髓外肿瘤等。
  脊髓横断性损害  表现为损害平面以下的深浅感觉缺失、截瘫和排便、排尿障碍。见于急性横贯性脊髓炎、脊髓压迫症。
  脑干损害  延髓和桥脑损害时,由于累及脊髓丘脑侧束和三叉神经脊束、脊束核,可出现交叉性感觉障碍,即病侧面部和对侧肢体的痛、温觉障碍;可见于延髓空洞症、小脑后下动脉血栓形成。桥脑上部和中脑受损后出现包括面部在内的偏身痛、温觉障碍和深感觉障碍。
  丘脑损害  丘脑受损后常出现对侧半身深浅感觉障碍,还伴有自发性疼痛和感觉过敏。可见于脑血管病或丘脑肿瘤。
  内囊损害  常出现对侧半身所有感觉障碍,多伴有偏瘫和偏盲。可见于脑出血或脑血栓形成。
  大脑皮质损害  由于大脑中央后回和顶叶皮质感觉区面积广泛,部分性损害常表现单肢的感觉缺失。皮质性感觉障碍的特点是包括定位觉、实体觉、两点辨别觉、图形觉的障碍。皮质性感觉中枢的刺激性病灶可引起感觉型癫痫发作,病灶对侧的皮肤相应部位发生阵发性感觉异常,这可见于矢状窦旁脑膜瘤或脑供血不足等。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78206条中英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29 7:44: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