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尸体现象 |
释义 | shiti xianxiang 尸体现象(卷名:现代医学) postmortem phenomena 死后变化(人死后体内各种器官、组织和细胞停止生命活动,在机体内外物理、化学、生物等因素的作用下发生的一系列物理、化学和形态学的变化)。使尸体呈现的特有征象,是法医学研究内容之一。尸体现象可根据出现的先后分为:①早期尸体现象,包括尸冷、尸斑、尸僵、肌肉松弛、尸体角膜混浊、皮革样化、自溶和自家消化等。②晚期尸体现象,主要包括腐败、白骨化等。③在某些特定环境或条件下产生的尸体现象,称异常尸体现象,包括干尸、尸蜡、泥炭鞣尸等。这类尸体能长期保存,故又称保存型尸体。 虽然尸体现象出现的快慢受许多因素影响,但仍有一定的规律。一般而言,即在环境温度为18℃左右时,早期尸体现象发生在死后24小时内,晚期尸体现象发生于死后24小时后,异常尸体现象则需数月至数年不等。 对尸体现象的研究是法医学中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也是法医学所特有的研究内容,其重要意义在于:①确证死亡。尸体现象只有在人体生物学死亡(细胞死亡)后才出现,因此法医学将诸如尸僵、尸冷、尸斑等早期尸体现象的出现作为认定死亡的依据,只有出现尸体现象后才允许埋葬、火化或解剖。②为推测死因、死亡情况及尸体位置提供线索。如尸斑的特殊颜色可提示某种毒物中毒;尸体痉挛后所保留的姿势可提示死亡当时人的特定姿势;尸僵、尸斑出现的部位有助于推测死亡后,一段时间内尸体的原始位置及移动情况。③区别某些易被人误解或混淆的现象。如自溶与变性、坏死;尸斑与皮下出血;腐败静脉网与侧支循环等。④从保存型尸体判断死因及其性质(这类尸体能长久地保存生前损伤及个人特征)。⑤死亡时间的推断。由于尸体现象的发生与发展有时有一定的规律性,法医学上常用此作为推断死亡时间的依据。 尸体现象中最早出现的是肌肉松弛,继之是尸斑、尸僵等(表1)。 肌肉松弛 人死亡后,神经反射活动消失使肌肉的紧张性丧失,出现肌肉松弛、肢体变软的现象。这属于死亡后最早发生的尸体现象,持续至尸僵出现为止,一般持续 2个小时左右。肌肉松弛的主要征象为瞳孔散大、眼微睁、口微开、皮肤失去弹性、关节极易屈曲等。由于肌肉松弛、皮肤无弹性,故在受压处的皮肤表面可形成与压迫物表面形式相应的压痕,这种压痕在压迫物除去后仍能保存一段时间。 尸僵 尸体肌肉强直僵硬使各关节固定,尸体姿势固定的现象。研究表明尸僵的发生与死后肌肉中维持肌肉弹性的三磷酸腺苷分解,肌肉失水,肌动蛋白、肌凝蛋白的凝固有关。尸僵通常出现于死后1~3小时,经4~6小时扩延至全身。经24~48小时,尸僵开始缓解,完全缓解多发生于死后3~7天。尸僵可由人为作用缓解。尸僵不仅见于骨骼肌,心肌和平滑肌亦可发生,如常见的尸体上的鸡皮疙瘩即皮肤平滑肌强直所致。 有时死后肌肉未经松弛阶段而立即发生强直,这称为尸体痉挛,一般多见于某些药物(如士的宁等)中毒、疾病(如破伤风)以及中枢神经受创伤死亡者。尸体痉挛能将人体临死时的姿态保留下来,维持到腐败开始才开始缓解。 尸冷 正常人体内产热与散热保持平衡,体温恒定维持在37℃左右。人死后体内产热停止,而体表散热继续进行,结果尸体温度逐渐下降,尸体冷却到其温度与环境温度相同为止。尸冷有一定的规律性,一般在16~18℃的环境中,成人尸体的温度(直肠温度)平均每小时下降 1℃左右。有人研究脑温、肝温等以探索尸冷的下降规律,但研究结果表明其规律性不如直肠温。尸体冷却速度受环境及尸体本身各种因素的影响,如尸体在冰雪中经1小时左右即完全冷却,而在40~50℃的环境中不发生尸冷;瘦弱尸体、儿童尸体、大出血或烧伤死亡者的尸体则冷却较快。而缢死、急死或高热传染病死亡者的尸体,尸冷发生较慢。 尸斑 人死后尸体低下部位的皮肤出现的暗红色斑。是死后血循环停止,血管内血液因重力而循血管网坠积于尸体低下部位,使血管充盈、渗出的结果。初为云雾状、条块状,后发展融合为片状。尸斑一般于死后2~4小时出现,其发展经过分为:①坠积期,约需12小时,血液仅坠积于低下部位的血管内,尸斑经指压可褪色或消失。此期翻动尸体,原尸斑可消失而新低下部位又形成尸斑。②扩散期,为死后12~24小时,此期血液由于被稀释而溶血,向血管外扩散渗出。尸斑经指压稍褪色,翻动尸体后原尸斑不易消失,新尸斑不易形成。③浸润期,发生于死亡24小时后,渗出的血液成分进入组织间隙并浸润组织细胞使之着色。尸斑经指压不褪色,更不能形成新尸斑。 尸斑不仅见于皮肤组织,也见于含有丰富血管网的内部器官,如脑、肺、胃等。有时尸斑与皮下出血常为人所混淆,其鉴别点见表2。 皮革样化 尸体局部体表(尤其是湿润的创面和粘膜面)的水分蒸发致使局部干燥呈羊皮纸样外观的现象。皮革样化常见于阴囊、阴唇、口唇、皮肤皱折处,如腹股沟部、婴儿颈项部等。若生前表皮有擦伤,真皮暴露而使水分蒸发加速,则死后皮肤也易干燥。皮革样化处皮肤呈黄褐或红褐色。正常皮肤粘膜与表皮擦伤处皮革样化的主要区别,在于生前损伤处皮肤常伴有明显的血管扩张和充血,显微镜下检查更易鉴别。 尸体角膜混浊 随人体死亡时间的延长,角膜逐渐混浊而呈白色,最终无法透视瞳孔的现象。角膜混浊与角膜内粘多糖含量减少和水分增加有密切关系。实验研究表明角膜混浊开始发生于死后12小时,死后1~3天呈轻度混浊;3~5天呈中度混浊;6天后呈高度混浊。角膜混浊的速度与眼睑是否闭合、周围环境温度、角膜本身的组织结构等有关。 自溶 人死后组织失去生活功能,受细胞本身释放的酶作用而发生分解,使组织变软、液化、失去组织结构的现象。产生自溶的酶一般多为水解酶系,如胰腺中的消化酶、细胞中的溶酶体酶等。自溶一般发生于死后6小时,由于人体各组织脏器结构及细胞成分的不同,其自溶发生的速度也不一样,按先后顺序通常为:胰腺、胃肠壁、肾小管、肝、肺、脾、心、肾上腺、脑等。自溶通常呈弥漫性发展,其周围无出血、炎症等病理改变。 胃肠壁除自溶外还因胃肠液的消化作用而溶解,此现象称自家消化。妊娠4个月后死于子宫内的胎儿,在羊水中所发生的无菌性、自溶性改变称浸软。 腐败 死后机体组织蛋白质因腐败细菌的作用而分解的过程。腐败发生于死后24小时,至48~72小时明显。其主要征象是:肠道中多种细菌产生的腐败气体从口、鼻、肛门排出而产生尸臭;肠道中的腐败气体(硫化氢)与血液中血红蛋白合成的硫化血红蛋白或硫化铁透过皮肤,在右下腹、右季肋部等处呈现绿色的斑块称尸绿;若皮下静脉含多量血液,血液腐败,并发生溶血,则血液受腐败气体压迫流向体表,致使皮肤静脉扩张,表现为腐败静脉网;大量的腐败气体不仅使胸腹腔膨隆且可使整个尸体的软组织膨大呈巨人观。有时腹腔内的腐败气体可使横膈抬高,直肠和子宫脱垂、食物反流,甚至使死亡孕妇腹中的胎儿被压出,称死后分娩。 由于人体各组织结构、含水量及细菌存在等方面的差异,尸体腐败速度不尽一致。一般情况下,喉头、气管粘膜最易腐败,其次是胃、肠、脾、大网膜、脑、肝、肺、心脏、膀胱、肌腱和韧带。毛发和骨骼最难腐败。 白骨化 尸体腐败继续进行,软组织逐渐液化崩解,流失而被棺木、泥土等吸收,尸体毛发、指及趾甲脱落,只残存骨骼的现象。形成白骨化的时间与环境及腐败速度有关,一般地上尸体1年,地下尸体1年以上出现白骨化,完全白骨化(肌腱、软骨等均消失)则需 5年以上。骨骼本身的脂肪组织及有机成分消失的过程称骨的风化,一般需10~15年。 异常尸体现象 尸体经腐败而破坏和消失,这是一般规律,但某些尸体在某些特定环境中可全体或部分不腐败,并得以保存数百甚至数千年。这种尸体又称保存型尸体,主要包括:①干尸,即木乃伊,在高温、通风良好及空气干燥的环境下,尸体水分急速丧失,腐败停止,从而尸体以干燥、体积缩小、皮肤呈褐色皮革样化的形式保存下来。干尸多见于热沙漠地区。成人尸体一般需2~3个月方变成干尸。②尸蜡,浸泡于水中或埋葬在湿润土中的尸体,因空气缺乏,腐败过程变慢或完全停止,其皮下脂肪组织因皂化或氢化反应形成污黄白色的蜡样物质,尸体得以长期保存。尸蜡多见于尸体某一部分,全身尸蜡罕见。其形成一般约需1~1.5年,婴尸则6~7周即可形成尸蜡。③泥炭鞣尸,尸体存在于泥炭沼泽中,因酸性物作用使腐化停止,皮肤鞣化,脏器缩小,骨骼脱钙变软,尸体得以长久保存,可保存数百年,其多数组织结构仍相当完好。④中国古代的保存型尸体。与上述三种均不同,1972年在湖南长沙马王堆出土的尸体和1975年在湖北江陵出土的尸体均下葬2000余年,这两具尸体得以保存的原因:一为棺具及墓室密封好,二为尸体均浸渍于弱酸或弱碱的棺液内,致使尸体保存了完好的外观和一定的组织结构。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78206条中英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