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尿崩症
释义 niaobengzheng
尿崩症(卷名:现代医学)
diabetes insipidus
  因抗利尿激素(ADH)的作用完全性或部分性缺乏,致肾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减少的内分泌病。患者排出大量低渗尿,并伴有口渴、多饮等水代谢紊乱。测定禁水或静脉滴注高渗盐水、注射血管加压素前后血、尿渗透压及血ADH水平的变化,可鉴别不同病因引起的尿崩症。治疗应先做病因治疗,完全缺乏ADH的患者应长期补充ADH制剂或采用药物治疗,部分缺乏ADH及肾脏对ADH无反应的患者可用药物治疗。尿崩症可见于任何年龄,以青年人多见,男女之比为2:1。
  分类  主要有以下几种分类:①按病情轻重可分为部分性尿崩症(每日尿量约为5~10L)和完全性尿崩症(每日尿量多在 10L以上)。②按病程长短可分为暂时性(见于颅脑手术后)及永久性尿崩症。③按病变部位可分为下丘脑垂体性(中枢性)及肾性尿崩症。④按病因分类,下丘脑垂体性尿崩症(亦称中枢性尿崩症),有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前者原因不明,也称为特发性,还有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及X染色体隐性遗传者;后者可因颅内肿瘤(颅咽管瘤、松果体瘤、垂体瘤、胶质瘤)、炎症(结核性脑膜炎、真菌性脑膜炎、脑炎、梅毒)、浸润性疾病(黄色瘤、结节病、白血病、嗜酸性肉芽肿、组织细胞增生症)、颅脑手术及外伤、血管病变等。肾性尿崩症亦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前者为遗传性疾病,属性连锁隐性遗传,通过女性遗传,患者多为男性;后者见于慢性肾功能衰竭、尿路梗阻、低钾血症及高钙血症引起的肾小管功能失常。
  病因和发病  正常人每日尿量仅1.5L左右。任何情况使ADH分泌不足或不能释放,或肾脏对ADH不反应都使尿液无法浓缩而有多尿,随之有多饮。凡下丘脑视上核及室旁核的神经细胞、神经轴突通路及神经垂体病变均可导致ADH产生及分泌不足和(或)ADH不能在垂体后叶储存和释放,称为中枢性尿崩症。凡肾脏有器质性病变或有遗传性 ADH受体、受体-腺苷环化酶系统或腺苷环化酶后步骤缺陷,对ADH无反应者称肾性尿崩症。
  临床表现  大多数患者起病缓慢,数日数周内病情逐渐明显。少数患者可述说出发病时间。患者尿量明显增加,一般每日排尿量变化不大,一昼夜多为5~10L左右,尿比重低,多在1.001~1.005间,尿渗透压在100~300mmol/L(100~300mOsm/L),低于血渗透压。儿童患者易有夜间遗尿。
  尿量多少与ADH缺乏的程度有关,同时也与尿中溶质量有关,高盐、高蛋白质饮食使尿中溶质增加,排尿更增。由于大量排出低渗尿液,机体失水,血容量减少,血液渗透压则升高,引起烦渴,大量饮水,喜凉饮,以保持血渗透压不至过高,血容量接近正常。患者皮肤粘膜干燥、虚弱、睏倦、失眠、记忆力减退、心悸、便秘,进餐必须是稀食。通常情况下,由于大量饮水补充体液,健康不受严重影响,但常影响夜间睡眠,可以胜任一定的工作。但在颅脑创伤等意识丧失或麻醉手术等情况下,若不及时补充足量水分可致严重缺水,血液以及细胞内液渗透压明显增高而危及生命。尿崩症有时伴渴感中枢障碍称尿崩症伴渴感减退综合征。由于无渴感而不思饮水致严重缺水、高渗状态,脑细胞脱水出现明显的神经症状,头痛、烦躁、性格改变、神智模糊、谵妄以致昏迷。继发于肿瘤引起者,可因肿瘤压迫周围脑组织出现头痛、视力下降、视野缺损、厌食及嗜睡等。
  下丘脑、垂体手术引起的尿崩症于手术后当时或几天内发生。若仅仅是因为麻醉和手术使 ADH释放暂时受抑制,多尿现象常于1周内消失。若手术损伤破坏了下丘脑、视上核或神经垂体束则发生永久性尿崩症。也有一部分病人起初由于ADH释放受抑制发生多尿,大约持续1周,待ADH释放功能恢复时又好转,但贮备的ADH全部释放完毕则出现永久性尿崩症。
  肾上腺皮质激素与ADH拮抗,抑制ADH释放,并增加溶质的排出,当尿崩症合并垂体前叶功能减退时,由于垂体前叶分泌的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减少使肾上腺皮质激素缺乏,上述的各种作用因而减弱可使尿崩症症状改善。因此在尿崩症患者多饮多尿症状改善时,一定要考虑到是否下丘脑垂体病变有扩展,导致垂体前叶功能低减。而在给尿崩症患者补充肾上腺皮质激素后,有可能多饮多尿症状反加重。垂体前叶及后叶功能同时受损害多是因肿瘤引起。尿崩症在妊娠中期常加重,是由于这时肾上腺皮质激素增加,抑制ADH的分泌并拮抗其作用,同时由于肾上腺皮质激素及甲状腺激素增加,使尿中溶质排出增多致尿量更增。分娩后尿崩症减轻,婴儿吸吮乳头也促使ADH释放。
  诊断  凡有多尿、烦渴、多饮者首先应检查有无糖尿病等(由于大量溶质排出)引起的渗透性利尿。若尿糖检查阴性,且尿比重很低,在1.001~1.005则应考虑尿崩症的可能性,包括中枢性以及肾性尿崩症均有可能存在。临床上常通过限制病人饮水后观察其尿量、尿比重、尿渗透压、血渗透压及血ADH水平的变化,用来与精神性多饮(精神因素引起的原发于多喝使体内水分过量,抑制了 ADH分泌而尿量大增)相区别。注射垂体后叶素观察其效应可用以区别中枢性或肾性尿崩症。中枢性尿崩症注射垂体后叶素,尿量迅速减少,尿比重及渗透压显著上升,血渗透压下降。部分性尿崩症者注射垂体后叶素尿渗透压增加不如完全性者显著。肾性尿崩症患者对加压素无尿量减少的反应。有时采用口服或注射高张盐水致成体内高渗状态,以兴奋ADH分泌帮助诊断。确诊后需进一步寻找病因,需拍照头颅及下丘脑、蝶鞍部位X射线照片以及 CT扫描、磁共振、脑血管造影等以发现肿瘤。颅咽管瘤及松果体瘤于蝶鞍上方常可见钙化阴影。
  治疗  轻症患者,每日尿量在3~4L,不影响生活及工作,可不必治疗,但应减少饮食中的食盐量,避免高蛋白以减少渗透性利尿。药物治疗应用垂体后叶素,油剂垂体后叶素、鞣酸加压素作用时间长,间隔3~7天注射一次,宜从小剂量开始,并同时限制饮水量,以防水中毒发生,长期应用疗效逐渐降低。水制剂作用时间短,需1日多次注射很不方便,一般不用。粉剂自鼻腔吸入,长期应用刺激鼻粘膜发生萎缩,影响疗效。尚有纸片可舌下含化用。垂体后叶素有升压作用,且含催产素,不能用于孕妇。人工合成的血管加压素DDAVP,由鼻粘膜吸入,作用强,维持时间长,升压作用小,不含催产素。
  非垂体后叶激素类药物也为临床常用。安妥明、氯磺丙脲等通过刺激ADH分泌或加强ADH的效用以改善多尿现象。服氯磺丙脲可发生低血糖,必须小心。双氢氯噻嗪对中枢性和肾性尿崩症均有一定疗效,该药抑制钠回吸收,使体内轻度缺钠,加强水回吸收,使用时要同时限制钠入量。双氢氯噻嗪可致低血钾,需注意补充。双氢氯噻嗪对肾性尿崩症也有效。
  肿瘤引起者应手术切除肿物,因肿瘤压迫的视力改变等术后可消除,但手术很少能使尿崩症恢复。
  参考书目
 P.Bie,Osmoreceptors,Vasopressin and Control of Renal Water Exeretion,Physiol Rev.60:961,1980.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78206条中英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15:4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