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平行分布加工
释义 Pingxing fenbu jiagong
平行分布加工(卷名:心理学)
parallel distributed processing
  现代认知心理学中一种新的信息加工模型。又称并行分布加工。认知心理学自60年代创建以来,由于受到图灵机与冯·诺伊曼计算机的影响,认为人脑的信息加工活动以序列化方式进行活动。在多种理论假设中,以串行加工模型占主导地位。根据串行加工模型假设,外界信息进入人脑后,要通过一系列加工活动才能实现最后的反应,信息的输入、登记、编码、存贮、改造或丢失、提取、输出反应是信息加工的不同阶段。80年代以后,随着计算机科学、神经科学和心理语言学的发展,一些心理学家日益体会到人的信息加工活动在很多方面远较计算机更为优越,利用串行加工模型不足以解释人的各种复杂的认识活动,于是又提出了信息的平行分布加工模型,或称神经网络模型,简称PDP。自1982年由D.E.鲁梅哈特和J.L.麦克莱兰所领导的一个研究小组探讨平行分布加工模型,于1986年出版《平行分布加工:认知的微观结构的探索》一书,此后受到普遍的重视并很快流行起来。这种模型的最早形式是50年代的知觉模型,70年代末期D.马尔的知觉计算模型也对其有重要影响。
  平行分布加工模型假设认知系统由成千上万个相互联系的加工单元组成。每个单元都具有相同的简单功能,即输入、输出和激活状态。靠这些单元之间的联结进行信息加工活动。各加工单元间的联结有两种方式:输入性联结和输出性联结。前者是一个加工单元去兴奋或抑制另一个单元的活动,后者则是一个加工单元直接影响其他加工单元的活动。加工单元之间的信息传递遵循着传播规则和激活规则。加工单元的联结模式可以由经验加以调整。总的来说,在信息输入以后,大脑内有关单元同时活动相互联系,完成加工过程。知觉、动作或思维都是加工单位间联结强度(或权重)改变的结果。
  在麦克莱兰和鲁梅哈特的模式识别网络中,对于字、词和特征的认知依赖于兴奋和抑制的激活过程,激活可以由字的特征扩散而兴奋到字,再由字兴奋到词。无关的字和词可以相互抑制。同样地,词也可以向下引起字的兴奋,继而是特征的兴奋。这种在神经网络中的各单元的激活、兴奋和抑制的复杂过程促成了对符号的再认。这种平行分布加工的激活模型的计算过程能说明许多认知的实验结果。
  平行分布加工模型可以解释从知觉到思维的各个领域中的广泛的问题。它可以模拟熟练打字时的手指运动,熟悉模式的知觉,以及错觉;也可以学会根据动物的特征辨别55种不同的动物类型。PDP模型并不把记忆看作是贮存在大脑中的一组事实或事件,而把记忆看作事件以成组或单元模式被获得时的一组关系,所贮存的是这些模式单元间所建立的联结。学习也就是建立单元间适当的联结强度,在一定的环境下激活正确的模式。
  平行分布加工模型更符合人脑的神经系统的网络活动。神经生理学研究证明,大脑的神经元的功能相似,大量的加工活动是分布的平行式进行的。甚至某些神经元丧失其功能以后,也不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信息加工效果。平行分布加工模型能更有效地解释人的知觉和学习活动。这个模型是认知心理学的一项研究重点。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78206条中英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6/28 19:5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