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山东快书 |
释义 | shɑndong kuɑishu 山东快书(卷名:戏曲 曲艺) 曲艺曲种。产生于山东省鲁中南和鲁西南地区。关于山东快书的起源,主要有两种说法。一说创始于清咸丰年间的山东济宁艺人赵大桅,他吸取当时著名山东大鼓艺人何老凤的“捽缰腔”,编演唱词,并以梨花大鼓的梨花片作为击节乐器,形成山东快书的前身“武老二”;一说是在山东落子说唱武松故事的传统节目基础上演变而成的,以山东落子的竹板为击节乐器。此外还有创始于明万历年间的武举人刘茂基、清道光年间的落第举人李长清等不同说法。根据艺人师承关系考察,多认为李长清传艺于傅汉章,傅汉章传艺于师弟赵震及弟子魏玉河,遂形成两支,流传至今。魏玉河一支的著名艺人有弟子卢同武,再传至杨立德,杨立德擅长“俏口”、“贯口”,自成一家,被誉为“杨派”。赵震一支的著名艺人有戚永立,再传至高元钧,高元钧以注意刻画人物、表演生动风趣见长,被誉为“高派”。自清代末年以来,戚永立等名家曾到南京、上海、苏州、杭州、汉口等地演唱,扩大了山东快书的影响。 山东快书自形成以来就以说武松故事为主,因此演员被称为“说武老二的”,“唱大个子的”。正书之外有些风趣的小段子叫作“书帽”,如《大实话》、《柿子筐》等。山东快书由于曾用竹板击节而叫作“竹板快书”。20世纪30年代前后,著名演员高元钧登上舞台演唱,曾叫作“滑稽快书”;1949年他录制《鲁达除霸》唱片时定名为“山东快书”。 山东快书的唱词基本上是七字句的韵文,穿插一些过口白、夹白或较长的说白。语言明快风趣,情节生动,表情动作夸张,节奏较快,长于演说英雄人物除暴安良的武打故事。 山东快书的语言本来是朴实、健康的,但在旧社会也掺杂进来不健康的情节和语言,即“荤口”。高元钧从1940年首先开始致力于山东快书情节、语言的净化工作,提高了传统节目的艺术质量,并借鉴相声、京剧等艺术,加强了山东快书的艺术表现力。 山东快书是具有革命战斗传统的说唱艺术。如在抗日战争时期战斗在鲁南地区的八路军中的杨兴华,就编演过《智取袁家城子》、《大战岱崮山》等宣传抗日的山东快书节目。山东快书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全国广大地区,特别是在中国人民解放军部队中广泛流传。在抗美援朝战争时期,涌现了《一车高粱米》、《三只鸡》、《抓俘虏》、《侦察兵》等优秀新作。此后又相继出现了《师长帮厨》、《张大发走娘家》、《李三宝比武》、《金妈妈看家》等反映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部队生活的大量新作。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78206条中英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