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孔丘 |
释义 | Kong Qiu 孔丘(卷名:政治学) Confucius(公元前551~前479) ![]() 主要政治思想 孔丘生活的鲁国是西周宗法礼制传统较深的地区,而春秋时代诸侯力政、天子式微的政治局面,以及随之而来的观念变化,共同构成孔丘政治思想产生的历史渊源和社会条件,“仁”与“礼”是其政治思想的基本精神。 孔丘的政治理想是建立“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他把文武周公时代称作“天下为家”的“小康”社会。他奋斗的第一步是重建西周时代“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以立田里”(《礼记·礼运》)的小康社会。第二步是实现大同社会的最高理想。针对春秋诸侯混战、互相残杀的社会现实,孔丘大力宣传“仁”。《论语》曾从不同方面记载了他对“仁”的解释,“仁”是他心目中为人、处世、接物、从政的最高准则。他对“仁”虽有多方面的解释,但其核心则是仁者爱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针对春秋时期“礼崩乐坏”的局面,孔丘强调礼治。在家庭关系上力主长幼有序,孝悌忠信。在君臣关系上,主张“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论语·八佾》)。在国家政治体制上要求“礼乐征伐自天子出”(《论语·季氏》),而不能自诸侯、陪臣出。针对当时君不君、臣不臣的混乱现象,孔丘提出正名的主张。他认为如果他从政的话,第一件要做的事就是“正名”,因为“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论语·子路》)。针对春秋时期诸侯无道的暴政,孔丘提出“为政以德”,主张对民众“道之以德,齐之以礼”(《论语·为政》)。他的德政具体主张为富民、教民、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使民以时,等等。由于当时民族关系复杂,孔丘提出严夷夏之防。他以行不行周礼来区分夷狄与诸夏,指出:“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论语·八佾》)。他高度赞扬同夷狄斗争有功的管仲。在为政问题上,孔丘主张中庸之道,反对偏颇,认为“过”和“不及”都是一种偏颇。例如,他赞成一张一弛和宽猛相济。指出“张而弗弛,文武弗能也,弛而不张,文武弗为也;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也”(《礼记·杂记下》)。又说:“政宽则民慢,慢则纠之以猛;猛则民残,残则施之以宽。宽以济猛,猛以济宽,政是以和”(《左传·昭公二十年》)。孔丘反对大贫大富,主张相对均平,他曾说“不患寡而患不均”、“盖均无贫”(《论语·季氏》)。针对当时用人唯亲的社会现象,孔丘主张“举贤才”(《论语·子路》),并且认为“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论语·为政》)。他十分强调统治者个人的作用,认为只有道德高尚的贤才才有资格成为执政者。 孔丘在哲学上是个二元论者。他一方面相信天命,另一方面又有无神论和无鬼论的倾向。在教育上,他提倡“有教无类”,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主张学以致用。他以《诗》、《书》、《礼》、《乐》等为教本,分文、行、忠、信四科教育弟子。在教学方法上,主张“循循善诱”,在学习方法上提倡学与思考相结合。 影响 孔丘的政治思想是一个复杂、多侧面的体系,其中的仁学德政和礼治思想分别为儒家的另外两位代表人物孟轲和荀况所继承和发扬,形成先秦儒家政治思想的庞大系统。孔丘的政治思想奠定了中国古代正统政治思想的基本格局,深刻地影响着中国封建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以及中华民族的政治心理素质,也曾对东亚、东南亚、欧洲产生过影响。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78206条中英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