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孔子
释义 Kong Zi
孔子(卷名:音乐 舞蹈)
Confucius (公元前551~前479)
  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他不仅是中国古代的伟大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而且也是杰出的音乐家。他在编辑《诗经》、订正《礼》《乐》、推行音乐教育以及音乐思想方面,都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
  孔子有很深的音乐修养。他曾学琴于有名的琴师师襄。《史记·孔子世家》记载了他从师襄学琴曲《文王操》,刻意寻求音乐的深刻内涵,追求准确掌握音乐形象的故事。又相传孔子曾问礼于老聃,问乐于苌弘。他还非常注意学歌。《论语·述而》中记载:“子与人歌而善,必使反之,而后和之。”他学习音乐非常认真,非有重大事件从不罢辍,甚至在他周游列国,遭到许多困厄时,也“弦歌鼓舞,未尝绝音”。他还能鼓瑟、吹笙、击磬,《韩诗外传》、《孔丛子》都载有关于孔子鼓瑟、善于以瑟表情状物的传说。
  孔子熟悉经典古籍,潜心钻研夏、商、周的古乐。他听到古时的乐曲《韶》、《武》,赞叹备至。《论语·述而》中记载:“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论语·八佾》中也有“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的记述。
  孔子编定《诗》、《礼》、《乐》。《诗经》所存305篇,据称是孔子从周王室采诗之官所搜集的3000多首民间歌谣中编选的。这部经典性的古代诗歌总集,由于孔子的编定而得以留存下来,是其一大贡献。《诗经》不但有史诗和上层社会所用的歌曲,也包含了大量的具有鲜明的民主内容的民歌,可见孔子的开明态度。
  孔子所编定的《乐经》,今已不传。孔子特别重视“礼”和“乐”的相辅相成作用,他所编定的《礼经》,今传《周礼》、《仪礼》、《礼记》3种。
  孔子聚徒三千,长期施教,开创了私人讲学之风。他“有教无类”,把教育普及到平民中。他以礼、乐、射、御、书、数等“六艺”课徒,精通者72人。孔子及其门徒用作日常教程的“六经”,即《易》、《诗》、《书》、《礼》、《乐》、《春秋》。其中特别重视《乐》教和《诗》教,他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收录了许多孔子向弟子讲述学《诗》的重要意义,以及督促门徒习奏乐器的事迹。
  孔子重视音乐,是由于他肯定音乐的政治、教育作用。他特别强调礼、乐的结合,《孝经·广要道》:“孔子曰:……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他认为礼、乐的政治作用是极为重要的,“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他强调礼、乐的等级性,有德者才能制礼作乐,对于混淆了施礼用乐的等级,他认为是不可容忍的。
  孔子非常重视音乐的思想情操内涵,艺术要以道德观念来约束,反对单纯的享乐。“思无邪”,“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才是理想的音乐。在形式与内容的关系上,他主张两者要均衡统一,艺术要“尽美尽善”,既要求艺术的美,也要求思想情愫的善。他憧憬三代的典章制度、礼乐文明,主张倒退到古时候去。《韶》、《武》是他仰慕之至的艺术,对于当时流行的新乐或民间音乐,他非常反感。认为“郑声淫,佞人殆”。他强调人无论多么智慧、高尚、武勇、多艺,都必须“文之以礼乐”,才可以称得上是完人。
  孔子的音乐思想,散见于《论语》、《礼记》等书籍,并无周详的系统论述。其中有许多矛盾的因素,和他的实践亦不一致。以他的学说为基础,经过他的后学者孟子、荀子等人,直到《乐记》问世,形成了系统的儒家音乐理论,在整个封建社会中构成音乐美学理论的主流,产生了极大影响。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78206条中英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7/1 3:1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