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孔德,A.
释义 Kongde
孔德,A.(卷名:社会学)
Auguste Comte (1798~1857)
  法国实证主义哲学家、社会学家。
  生平与著作  1798年 1月19日生于法国南部蒙彼利埃城。16岁进入巴黎综合技术学校学习。1817年成为空想社会主义者C.H.de圣西门的秘书和合作者。后因观点相左,两人分道扬镳。1826年设馆讲授实证哲学。1857年9月5日在巴黎逝世。主要著作有:《实证哲学教程》(6卷,1830~1842)、《实证政治体系》(4卷,1851~1854)、《主观的综合》(1856)等。
  社会学思想的基点  孔德从秩序、进步的原则出发提出他的社会学构想。他的思想深受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关于“意见支配世界”的影响,并以法国大革命时期社会理论家A.de孔多塞和圣西门的思想为其理论来源。但孔德的社会学思想与其前驱者有所不同,他认为秩序是一切进步的基础或前提,在社会观上主张渐进的改良主义。在他看来,中世纪神学是封建主反对民众革命的“倒退学说”;18世纪启蒙思想家包括空想社会主义者在内的形而上学是一种“否定的学说”,目的在于破坏旧世界,并没有告诉人们在破坏之余如何建立新的秩序;19世纪当务之急是要建立新的,以建设为目的“积极的”亦即“肯定的”新学说,这就是“实证主义”。他反对一切空想的、批判的学说,把重整法国革命后社会动荡的希望寄托在工业社会自身的秩序上,最终以建立一种普遍人性的新宗教视为他的社会学任务。
  人类理智发展的三阶段说  孔德认为,在整个世界发展中,群体、社会、科学甚至个人思想,都经历了3个发展阶段:①神学阶段(约1300年以前),又名虚构阶段。在这个历史时期中,对超自然力量和神的信仰是一切事物存在的根据,社会和自然界都被看成是神创的。神学阶段又可分为拜物教信仰时期、多神教信仰时期和一神教信仰时期。②形而上学阶段(约1300~1800),又名抽象阶段。特征是崇拜抽象力并以抽象的本质如“自然界”为现存事物的终极原因,而不以人格化的神来解释现实事物。这个阶段是过渡性的,它可分为两个时期,即批判的或破坏的时期和有机的或建设的时期。③科学阶段(1800年以后),又名实证阶段。以科学信仰为其特征。人们开始放弃以神祇自然界为现存事物的本质原因的探求,致力于观察现象和探讨支配自然和社会的规律。孔德认为,他所处的时代,神学思想已属过去,支配现代人的将是科学思想;封建君主制度也正在消亡,取而代之的是以科学思想为指引的工业社会;人类理智的性质和发展阶段决定着社会秩序的组成和社会进步的类型;与人类理智发展的神学、形而上学和实证科学三阶段相对应的社会组织形式,分别是军事社会、法律社会和工业社会,相应的政权组织形式分别为神权政体、王权政体和共和政体。这样,孔德就把人类社会历史完全归结为人类的理智发展史,因而与理智发展最高阶段相匹配的社会组织形式──工业社会,就具有了普遍的、全人类的品格。
  科学的分类  孔德认为,科学的任务在于发现一切事实和现象间的规律,有了科学知识便可预见未来。对科学分类只是主观地为了说明上的方便。对科学分类的原则应当先从简单的、普遍的和孤立的研究对象开始,扩展到复杂的、特殊的和有联系的研究对象,并依其次序加以排列。研究无机物的学科包括天体物理学、地球物理学和化学;研究有机物的学科包括生理学(植物学和动物学)和社会物理学(即社会学),加上作为所有科学之基础的数理科学,这 6类科学构成了实证科学的总体系。在后期著作《实证政治体系》中,孔德把伦理学从社会学中划分出来,列为其体系中的第七类科学,并认为它是位于一切科学之上的最高的科学。其目的在于用基于伦理道德之上的精神秩序,去制衡建立在自由竞争之上的世俗的等级制度所导致的个人贪欲的过分膨胀,以调节市民社会由于财产和权力不平等所产生的社会危机。孔德赋予精神秩序以普遍人性的至高地位,最终以寻求一种关于人性的新宗教作为自己实证科学体系的终结。在他心目中,人类历史既是一部人类理智的发展史,也是人性自身的成长史。
  实证方法  孔德认为,研究社会现象,方法十分重要,不认真研究方法,在任何时候都难以求得真理。为了获得实证的知识,他提出了4种方法,即观察法、实验法、比较法和历史法。贯穿在这些具体方法之中的一个基本原则是坚持统一的科学观,即认为社会与自然界并无本质的不同,研究自然界的方法应该贯彻到研究社会中去,没有必要在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之间作出区分。孔德的这一思想,为后来的实证主义社会学奠定了方法论基础,也成为社会学开创伊始就一直有严重争议的问题之一。
  社会动力学和社会静力学  孔德按物理学的分类方法把社会学分为社会动力学和社会静力学。认为社会动力学是从社会变迁的连续阶段和相互关系的过程来研究社会发展和进步的规律。社会静力学旨在研究社会各个不同部分的结构关系以及彼此间持久不断的相互作用和反作用,也就是研究个人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几个不同层次的结构和相互关系的各个方面。其中家庭是社会静力学方面最基本的单位,是联系个人和社会不可缺少的中介;社会起源于人的社会本能,而社会本能和个人本能可以在家庭中相互调节和融合。孔德主张把社会静力学和社会动力学看成是密切联系的和相互补充的科学。认为进步如果不同秩序结合一起,进步就不能持久;秩序如果不与进步共存,真正的秩序也无法建立。
  影响和评价  孔德开启了社会学实证主义传统的先河,他的一些思想为后来的É.迪尔凯姆等人从不同方面加以继承和发展,成为 100多年来西方社会学发展中的主流。由于阶级和历史条件的局限,他的思想中有许多不切实际的成分。例如,他试图把社会学建成一门系统表达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综合的社会科学的构想,已为当代科学知识的不断分化以及社会学知识的专门化发展趋势证明是行不通的;他看待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唯理智论倾向也为多维度的视角所取代;他关于实证科学的理想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也受到越来越多的诘难。但是,孔德的实证科学理想激发了后来几代人为把社会学变成一门“科学”而辛勤努力,使这门相对较晚出现的学科取得了长足的进展,成为当代社会科学知识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也正因为如此,人们把他尊为社会学的创始人、奠基人,或认为是社会学的命名人。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78206条中英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7/1 3:4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