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教学的控制理论
释义 jiɑoxue de kongzhi lilun
教学的控制理论(卷名:教育)
кибернетическая  теория  об  учении
  1962年,由苏联心理学家Л.Н.兰达提出,后来为心理学家Н.Ф.塔雷金娜等接受并发展。这一理论来源于心理活动的构造观点,美国心理学家B.F.斯金纳的程序教学思想与控制论思想对该理论的形成也有一定影响。
  教学控制论的核心,即主张运用控制论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分析研究学校教学问题,结合实际教学的特点,改革传统教学过程,从而建立起全面控制的教学系统,实施控制式教学。兰达等认为,控制任何过程的理论,实质上就是利用客观规律来达到一定目的的方法学理论。教学是一种有计划有目的的活动。教学的目的在于使学生形成一定的心理过程及特性。学生的心理过程是有规律的,因而是可以控制的,问题在于揭示借以控制这种过程的规律。由此认为,控制论对于教学来说,在原则上也是适用的。从控制论观点来看,传统教学方式中存在着下列这样一些问题,因而不是最佳的教学方式。这就是:①控制作用的断续性与反馈联系的偶然性;②教学结果评定的主观性;③师生系统中控制与受控制双方的变动性。为此,必须运用控制论的一般原理及方法,结合教学过程的特点及规律,改革传统教学过程,建立起对教学过程实施全面控制的体系。
  为要建立起全面控制的教学体系,兰达等认为,首先必须使教学程序化,实施程序教学。这就要求正确地规划教学的结果,按掌握教学内容的心理活动的动作、操作来安排教学的进程。其次,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建立起良好的反馈联系,以便及时发现和纠正一切背离正常掌握过程的种种倾向。
  塔雷金娜提出,实施控制式教学,必须解决下列问题:①解决一般控制理论提出的教学理论问题;②确定控制的目的(教学目的);③确定学习心理活动的原初状态;④确定基本的掌握程序;⑤明确教学中的反馈联系的含义;⑥正确处理学习过程的调节。这些问题能否妥善解决,对控制教学的效果具有重大影响。这是实施控制式教学的一些原则问题。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78206条中英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7/1 3:4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