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孟轲
释义 Meng Ke
孟轲(约公元前372~前289)(卷名:法学)

  世称孟子,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邹(今山东邹县东南)人。曾受业于子思(孔丘之孙孔伋)的门人,是儒家中地位仅次于孔丘的代表。他主要继承和发展了孔丘以“仁”为核心的“德治”思想,明确提出了“仁政”的概念和学说,以及作为这一学说理论根据的“性善论”。他的法律思想基本上就是为实行“仁政”服务的,着眼于缓和统治者与劳动人民之间的矛盾,维护剥削阶级的长远和根本利益以及新、老贵族的特权地位。现存《孟子》7篇,是研究孟轲思想最可靠的材料。
  “仁政”  孟轲象孔丘一样,基本上维护“礼治”,坚持“亲亲”和“尊尊”原则,但把主要注意力放在“德治”上。他认为战国中期,人民憔悴于虐政,统治者要想得到人民的拥护,当务之急莫过于实行“省刑罚,薄税敛”的“仁政”,“以德服人”,而不能“以力服人”。他的具体观点是:①反对“杀人以梃”,强调“教以人伦”。孟轲认为统治者以虐政杀人,无异于“率兽食人”,统治者不应当“行一不义,杀一不辜”;应重视道德感化作用,教以人伦,使“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②主张“富民”,反对“罔民”。为了得民心和使教化发挥作用,孟轲强调“推恩”于民,“薄其税敛”,使人民富裕起来。取消商业税、土地税、户口税和住宅税,只保留“野九一而助,国中什一使自赋”;再加上“制民之产”,使农民每家最好能有“五亩之宅”、“百亩之田”。孟轲说:“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己。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孟轲把解决人民的衣食问题作为杜绝犯罪的首要条件,认为粮食多了,人民哪有不仁的呢?
  君民、君臣  为了说明实行仁政的必要,孟轲在君民和君臣等关系上也提出了一些与礼、法不尽相符的新论点: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是孟轲对西周以来“重民”思想的大发展。他强调只有取得老百姓信任的,才可以作天子,国君不论“进贤”、杀人,都应该征求“国人”的意见:“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国人皆曰可杀,然后察之,见可杀焉,然后杀之”。孟轲的“民贵君轻说”带有民主色彩,对后世曾起过一定的积极作用。明清之际黄宗羲等启蒙思想家和资产阶级改良派,都从他这里受到过启发。另一方面,孟轲尊重贵族,重视“世臣”,声称“为政不难,不得罪于巨室”。他主张与国君同宗的“贵戚之卿”,有权改立国君:“君有大过则谏,反复之而不听,则易位”。②暴君可诛。孟轲认为桀、纣那样的暴君是可杀的。他说:“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独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他发展了孔丘反对“君不君”的思想,不但认为可以指责不君之君,甚至认为人民自己也可起来推翻暴君。与此同时,他还把君臣之间说成是一种比较平等的对等关系:“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在“人治”与“法治”的论争中,孟轲也是坚持“人治”观点的。他主张“贤者在位,能者在职”。他是先秦“贤人政治”的倡导者,认为“不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恶于众也”。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78206条中英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6/29 5:0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