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戴季陶 |
释义 | Dɑi jitɑo 戴季陶(1891~1949)(卷名:政治学) 中国国民党理论家。原名传贤,又名良弼,字选堂,号天仇,亦号孝园。原籍浙江吴兴(今湖州市),生于四川广汉。1905年留学日本,参加中国同盟会。1910年在上海任《中外日报》和《天铎报》总编辑。1911年投奔孙中山,曾任孙中山秘书。1914年担任《民国》杂志编辑。1917年,孙中山在广州成立护法军政府,戴任法制委员会委员长兼军政府秘书长。1919年与沈玄庐办《星期评论》。1924年任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1925年孙中山逝世后,参加国民党西山会议派的活动,并于同年6、7月间写了《孙文主义的哲学基础》和《国民革命与中国国民党》等文章,反对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标志着戴季陶主义的形成。1926年任中山大学校长,1928年任南京国民党政府委员兼考试院院长。1949年 2月在广州服毒自杀。著作有《戴季陶集》、《青年之路》、《戴季陶讲演集》、《学礼录》等。 戴季陶主义的内容是:①歪曲孙中山的哲学思想。认为孙中山的思想是儒家思想的继续和发展,继承了尧舜以至孔孟的仁义道德思想,是中庸思想,是“智、仁、勇”,是“诚”,阉割了孙中山思想中的革命灵魂。②反对马克思主义关于阶级斗争的学说,宣传资产阶级人性论,鼓吹阶级调和,认为人类是具有仁爱性能的,可以仁爱之心感动资本家和地主,使之尊重工农群众的利益。他要求工人不要罢工,农民不要反抗地主,只需设法诱发地主资本家的仁爱性格就可以了。他攻击中国共产党“制造”阶级斗争,认为中国只有觉悟者与不觉悟者的对立,而没有阶级的对立。③从组织上反对共产党,宣扬团体的排他性。他攻击共产党员参加国民党组织是采取将欲取之,必先予之,将欲弱之,必先强之的老子“残忍策略”,是利用国民党政治的保护力和经济的维持力,扩张自己的生命。他要求参加国民党的共产党员,必须放弃共产主义,成为单独的国民党党员,否则就退出国民党,以此来破坏革命的统一战线。戴季陶主义反映了中国资产阶级右翼的利益,为1927年蒋介石背叛革命作了舆论准备。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78206条中英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