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安波 |
释义 | An Bo 安波(1915~1965)(卷名:音乐 舞蹈) 中国作曲家、民族音乐学家。原名刘清禄,曾用笔名牟声。山东牟平人。生于1915年10月22日,1965年6月18日病逝于北京。 1935年,安波在济南第一师范学校学习时,参加抗日救亡运动。1937年11月在延安陕北公学学习,次年2月入鲁迅艺术学院音乐系学习,毕业后留校从事民族音乐研究工作。抗日战争胜利后,历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热河军区胜利剧社社长、冀察热辽军区文艺工作团团长、冀察热辽联合大学鲁迅艺术学院院长等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先后在东北文工团、东北鲁迅艺术学院、东北人民艺术剧院和中国音乐学院等单位担任领导工作,并曾被选为中国音乐家协会常务理事、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理事和中国音乐家协会辽宁分会主席等。 安波的创作活动始于30年代末,作有歌曲 300余首(已发表140多首),秧歌剧、歌剧等多部。其中,最受欢迎的是在延安秧歌运动中创作的《拥军花鼓》(又名《拥护八路军》)和秧歌剧《兄妹开荒》(王大化、安波、路由编剧)。后者是延安文艺整风后产生的第 1部优秀的新秧歌剧。在这部作品中,安波创造性地运用陕北的民间音乐,生动地反映了解放区大生产运动中劳动人民的革命热情,对秧歌运动的开展及新歌剧的产生有重要影响。其他较有代表性的歌曲作品还有:《八路军开荒歌》、《开会来》(安波作词的民歌联唱《七月里在边区》之一)和《就义歌》(与时乐濛合作)等。此外,安波还从事说唱音乐、戏曲音乐、歌词、长诗和歌剧、话剧的剧本创作等,显示了他创作领域的广阔和多方面的艺术才能。 安波是延安中国民间音乐研究会的重要成员,曾对民间音乐作过长时间的深入的调查研究。抗日战争时期,他多次到民间采集音乐,并填以新词,编成《怎么办》、《夜摸营》等歌曲,深受群众欢迎。后来,他又对陕北、内蒙古、东北、安徽等地的民歌、说唱和戏曲音乐作过系统的搜集、整理和研究,先后辑成《秦腔音乐》、《东蒙民歌选》等专著,并写了《关于陕北说书音乐》、《谈蒙古民歌》等论文,为中国民族音乐学的发展,作了开拓性的工作。他与林荫合作编译的《越南民歌选》(音乐出版社,1963)和所作题为《丰富优美的越南民歌》的序言,也都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他的音乐作品,已辑成《安波歌曲选》(人民音乐出版社,1982)和《安波音乐作品选》(春风文艺出版社,1983)。此外,安波还写了《星海同志永远在指导与鼓舞着我们》、《劳动人民创造了优美的艺术形式──民歌》、《关于新歌剧的提高问题》、《如何正确理解音乐革命化、民族化、群众化及其相互关系》等论文40多篇。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78206条中英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