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工程保障 |
释义 | gongcheng bɑozhɑng 工程保障(卷名:军事) engineer support 为保障军队作战行动而采取的一切工程措施的总称,属战役、战斗保障和行军、输送、宿营保障。是军事工程学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保障军队作战行动采取的工程措施主要有:实施工程侦察,构筑工事,构筑、设置和克服障碍物,实施破坏作业,构筑和维护道路、桥梁、渡场、港口和野战机场,采取工程技术措施实施伪装,构筑给水站,以工程手段消除核武器袭击的后果等。其目的是保障军队作战行动的隐蔽安全,指挥稳定,快速机动,阻滞敌人的行动,并以爆炸性工程器材直接给敌人造成损害,为取得作战胜利创造有利条件。工程保障所包含的内容,各国不尽相同。如美军的"engineer support",除包含上述工程措施的内容外,还包括:修复和维护铁路,敷设和维护输油管道,维护内河航道和港口设备,构筑兵营、仓库、医院,实施地形测绘和大地测量工作,供应部队地形图等。 组织实施的基本原则和要求 现代战争中,军队作战行动的工程保障,是在时间紧、任务重、质量要求高、工程器材消耗量大和供应困难的情况下进行的。为此,组织实施工程保障,通常须遵循下列基本原则和要求:①根据军队的作战任务、行动企图和实际情况确定工程措施;②及时掌握与工程保障有关的情况,预先作好准备;③统一计划,全面组织,重点保障;④一切工程措施必须符合战术、技术要求;⑤在人民群众支援下,全军动手,充分发挥工程兵的技术骨干作用;⑥集中工程兵的主要兵力和器材,保障主要方向上军队的作战行动和重点工程任务的完成;⑦严密组织部队、分队遂行工程保障任务时的协同动作;⑧适时机动兵力、器材,经常控制强有力的工程兵预备队;⑨充分发挥工程装备的作用,广泛利用就便器材,切实做好工程器材的储备和供应工作。 组织工作 工程保障由合成军队各级指挥员根据任务、决心、上级的工程保障指示和实际情况,通过司令部具体组织实施。它贯穿于军队作战行动的全过程。其组织工作主要有:①不断地组织工程侦察,着重查明与工程保障有关的情况;②听取工程兵及其他部门对工程保障提出的建议;③拟制工程保障计划,给所属部队、分队下达工程保障指示;④掌握部队、分队情况,并检查督促其按预定计划完成工程保障任务;⑤组织工程器材的供应和技术保障工作;⑥根据存在的问题和变化了的实际情况,及时采取新的工程措施;⑦适时机动工程兵的兵力和工程器材;⑧不间断地指挥和协调各部队、分队工程作业的行动。 简史 中国自夏代以后,随着战争规模的不断扩大,为保障军队机动和满足军用物资运输的需要,架设桥梁、修筑道路成为重要的工程保障内容。如中国春秋时期,楚武王伐随时(公元前690),曾在溠水上架设桥梁;战国时期,魏、赵、齐等诸侯国构筑午道,秦统一六国后修建的许多驰道,后来主要用于保障军需物资的输送。这个时期,保障军队进攻的其他工程措施和工程器材也相继出现。如为克服壕沟障碍采用的壕桥、填壕车和攻城使用的云梯、冲车以及利用地道攻取城池等。17世纪,欧洲一些国家的军队开始使用制式桥梁器材保障军队渡河。到了20世纪,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飞机、坦克相继使用于战场,特别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并形成了合成军队之后,工程保障有了较大发展。主要表现是:①工程保障的地位有了明显的提高,内容增多,工程量增大,工程措施也更加复杂。如防御阵地的构筑:坚守防御,由以往的城堡、要塞、点式防御阵地,发展为构成绵亘的筑垒防线(筑垒地域)阵地体系;野战防御,由筑有数道以掩体、掩蔽部、交通壕及障碍物组成的一线阵地,发展为多阵地、多地带并有反坦克、反空袭工程设施的宽正面、大纵深的防御阵地体系,同时在防御作战中出现了快速机动布雷的工程措施。又如,保障军队机动的道路,由以往仅供军队前送后送用的道路,发展为便于军队纵向和横向机动的道路网。进攻时出现了在敌障碍物中为步兵、坦克开辟通路和构筑供技术兵器、车辆强渡江河使用的各种渡场等新的工程措施。这些工程措施的发展及其在战役战斗中的作用表明,工程保障已成为现代合成军队作战行动不可缺少的重要保障之一。②工程兵不仅数量上有了较大的发展,而且许多国家的工程兵分工更加专业化,并装备了军用工程机械、新型舟桥器材和制式的地雷、爆破、伪装、给水等器材。③为了适应军队高速度机动和攻防作战的需要,在合成军队战斗队形中出现了临时编组的运动保障队、障碍排除队和障碍设置队等专业战斗组织。④一些国家的军事著作中出现了“工程保障”这一术语,陆续出版了工程保障的理论专著,并将工程保障列为战役战斗保障的重要内容写入战斗条令中。 在中国,20世纪30年代,工农红军的工兵在著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见中国工农红军长征)中,利用民舟和竹筏等就便渡河器材,开设渡场,保障红军胜利地渡过了湘江、乌江、赤水河、金沙江、大渡河;抗日战争时期,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军民,巧妙地构筑和利用地道工事,灵活运用地雷,开展地道战和地雷战,积极打击日伪军,有效地掩护了群众,保卫了根据地;在解放战争中,人民解放军的工兵和步兵,在作战中排除敌人设置的大量地雷和其他障碍物,实施攻坚爆破和破坏作业,抢修大量的道路、桥梁和渡口,有力地保障了历次战役、战斗取得胜利。 在抗美援朝作战中,中国人民志愿军的工程兵和铁道兵,在朝鲜人民军和广大群众支援配合下,维护和抢修5000余公里的道路和1300余公里的铁路,构筑和维护主要交通线上的桥梁和渡口,排除大量的爆炸性障碍物,粉碎了美军的“绞杀战”,有力地保障了部队机动和前后方的交通运输。同时在保障部队隐蔽安全、指挥稳定方面也采取了许多工程措施,如构筑了大量的掩蔽工事和由短洞逐步发展起来的坑道工事。1951年6月,转入战略防御之后,在三八线附近,创造性地将各种工事与障碍物结合起来,建成以坑道工事为骨干的支撑点式的防御阵地体系,保障军队有效地抗击和粉碎了敌人多次进攻,并胜利地进行了反击作战。战争实践再一次证明了工程保障在现代战争中的重要作用。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特别是60年代以后,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导弹、核武器和新型军用飞机、坦克、步兵战斗车装备部队,使军队的火力、突击力、机动力和防护力大大提高。为适应现代战争的需要,许多国家军队都重视在平时设防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解决:①战时保障军队免遭核武器、其他新式武器杀伤和对付空降兵突然袭击的工程措施;②战时快速构筑野战阵地、机场和修复港口的工程措施;③运用各种手段快速构成以防坦克地雷场为主的、大纵深的障碍物配系及其他对付集团坦克突击的工程措施;④在大纵深障碍物中开辟通路, 保障坦克、 机械化部队快速通过大面积的地雷区、放射性沾染区、破坏区、泥泞泛滥区的工程措施;⑤进一步发展和运用自行渡河器材、带式舟桥器材快速开设渡场,保障军队从行进间强渡江河进攻的工程措施,等等。许多国家工程兵的数量和在军队中所占的比重,逐步在增加,并不断研制、装备新式野战工程机械和各种工程器材,从而大大提高了工程兵部队的工程作业能力。如用带式舟桥器材或自行舟桥器材架设浮桥,不仅大大节省了作业力,而且架设作业速度比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提高了10倍以上。过去一个连人工设置一个350米×250米的地雷场需8小时,现在用火箭布雷车或火炮、直升机布设同样的地雷场只需几分钟。采用上述方法实施大面积快速机动布雷,不仅能提高布雷速度,而且明显地扩大了地雷的战术用途。在此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通过总结国内外历次战争工程保障的经验以及作战、训练和试验,进一步研究了在各种地形条件下和各种作战行动中,组织实施工程保障的措施、原则和方法,以及工程兵和工程器材的运用等问题,形成了现代条件下人民战争的工程保障理论。 展望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工程保障将继续侧重于研究解决未来战争初期的工程保障问题;综合运用新的工程技术成果和工程装备,不断提高部队在常规战争中和在核条件下作战的生存能力,提高诸兵种及其他专业部队、分队战时的自我保障能力、快速机动与反机动能力等问题。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78206条中英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