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歌德,J.W.von
释义 Gede
歌德,J.W.von(卷名:戏剧)
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 (1749~1832)
  德国文学家、剧作家。
  生平  1749年8月28日生于法兰克福,1832年3月22日死于魏玛。经历了欧洲近代史上进步与反动势力斗争的伟大变革时代。
  童年与学习时代(1749~1770)  歌德的父亲出身市民,曾买得皇家参议的头衔。歌德从小才华出众,很早就学会了英语、法语、古希腊语、拉丁语,后来又学会希伯来语。1765年10月到莱比锡大学学法律,他把主要精力用于学习自然科学和文学,并从事文学创作。1768年8月,歌德因病回家休养,思想消沉,曾研究炼金术和神秘主义。
  斯特拉斯堡求学与狂飙突进时期(1770~1775)   1770年4月,歌德到斯特拉斯堡大学继续学业。同年7月,结识了狂飙突进运动的代表人物赫尔德。1771年大学毕业,回到法兰克福,根据父亲的愿望当了律师。不久成为《法兰克福学者通讯》 的撰稿人。1772年9月到1775年是歌德文学创作的第一高峰期,绝大多数狂飙突进时期的作品如《铁手骑士葛兹·封·贝利欣根》(1773)、《少年维特之烦恼》(1774)都是这时写成的。这些作品使歌德成为著名作家。
  魏玛最初十年(1775~1786)  魏玛公国是个小邦国,执政的公爵奥古斯特喜好文艺。1775年,应公爵之邀,歌德来到魏玛,次年取得公民权,担任多种重要的行政职务。由于工作的需要,他研究了自然科学,并取得相当成就,如发现了腭间骨,但文学创作却几乎停顿。为了摆脱这一困境,歌德于1786年9月2日逃往意大利。
  意大利之行与返回魏玛(1786~1794)  歌德在意大利逗留了1年零9个月,游历了威尼斯、佛罗伦萨、罗马、那不勒斯以及西西里岛,创作激情又慢慢复苏。1788年6月18日回到魏玛后,他只管矿山和剧院,辞去其他行政职务,专心从事创作。同年与制花女子克里斯蒂安娜·武尔皮乌斯同居。


  1789年法国大革命爆发,歌德对这一伟大历史事件的态度始终十分矛盾。他写了好几部政治剧,都是直接或间接地攻击革命,但他又说,随着法国大革命,开始了“世界历史上的一个新时期”。
  与席勒合作时期(1794~1805)  法国大革命以后,歌德越来越孤独。1794年,J.C.F.席勒计划办文艺刊物《季节女神》,为征稿给歌德去了一封信,歌德立即回信,从此他们结为至友。歌德与席勒的思想观点并不完全一致,歌德研究自然科学,注意实际;席勒研究哲学与历史,喜欢抽象思维。但是他们都信奉人道主义,认为人应是完整的,和谐的,全面发展的。他们都主张,艺术应当恬静、清晰、优雅、和谐,美是艺术的最高原则。他们把古希腊人看作理想的人,把古希腊艺术看作艺术的典范。在共同认识的指引下,他们各自写出了一系列重要的作品。对歌德来说,与席勒合作的10年是他创作的第二个高峰。其中最大的收获是完成了《浮士德》第一部。
  从席勒逝世到1814年(1805~1814)  席勒逝世以后的10年,是拿破仑占领德国和德国人民反抗拿破仑统治时期。歌德对拿破仑入侵以及反拿破仑解放战争的态度充满矛盾,创作又处于低潮。此时,他阅读了德国中世纪的作品,对阿拉伯和波斯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大大扩大了他的眼界。
  晚年时期(1814~1832)  拿破仑失败后,俄国、奥地利和普鲁士组成神圣同盟,封建势力在欧洲复辟,德国不仅没有获得统一和自由,反而更加反动。这时,歌德把目光转向世界,他看到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看到了东方文化的灿烂辉煌。他预言将会出现超越国界的“世界文学”,声称自己是世界公民,觉得人类的前途充满光明。在这种情况下,他又恢复了创作的青春,出现了第三个创作高峰。《浮士德》这部巨著正是在这次高峰中完成的。


  戏剧创作  歌德的文学创作包括了几乎所有的文学体裁,而且在各方面都有杰出的贡献。他把德国诗歌带入世界文学之林,创立了德国近代小说 并把传记、游记等文学形式提高到堪称典范的水平。戏剧创作只是他全部创作的一部分,但又是最重要的一个部分。他一生写的剧本,完成的和未完成的约70多部,其中既有巨著,也有化装游行剧一类的剧作。
  歌德在莱比锡上学期间先后写了牧童剧《反复无常的情人》(1767)和喜剧《同谋犯》(1767)。《铁手骑士葛兹·封·贝利欣根》是第一部真正具有歌德特色的作品,使歌德成为狂飙突进运动的领袖。这部剧作无论思想内容,还是形式,对狂飙突进时期的戏剧都有很大影响。在葛兹身上体现了个人应享有自由的思想。同时,歌德把自己民族历史上的事件当作悲剧的创作题材,这在当时是一个创举。在戏剧结构方面,他抛弃了古典戏剧的规则,实现了彻底的“莎士比亚化”,整个戏由一个个叙事式的画面组成,并无紧密的逻辑关系,全剧场景更换50多次,地点变动达20处。
  歌德在狂飙突进时期写了许多剧本,它们可以分为三类:①继承汉斯·萨克斯的传统写的富有民间传统色彩的狂欢节剧和讽刺性滑稽剧,如《诸神、英雄与维兰德》(1774)、《普隆德尔魏伦的集市》(1774)和《帕得·希莱的狂欢节剧》(1774)。②包括《克拉维果》(1774)、《施泰拉》(1775)和《兄妹》(1776)在内的描写爱情和婚姻问题的剧本。这些剧中的主要人物在歌德自己的生活中均可找到他们的原型。③狂飙突进时期的作品《埃格蒙特》(1788),1775年开始写作,基本倾向与《葛兹》相同。该剧取材于16世纪尼德兰人民反抗西班牙统治的历史,描写西班牙总督埃格蒙特因同情当地人民反抗西班牙统治而遭逮捕,只有其情人为解救他到处奔走,最后情人服毒自杀而埃格蒙特被害的故事。同《葛兹》相比,作者不再着力描写外在的历史画面,而着重刻画人物内心的变化和发展,塑造了像埃格蒙特的情人克蕾尔欣这样的著名女性形象。
  文学史家把《伊菲革涅亚在陶里斯》(1789)看作歌德的古典文学时期第一部作品。该剧根据欧里庇得斯的同名悲剧写成。在歌德笔下,主人公伊菲革涅亚成了人道主义的象征。该剧在形式上又回到古典剧的轨道,严格遵守“三一律”,一切都安排得和谐完整,显得优美宁静。
  《托夸多·塔索》(1790)是继《伊菲革涅亚在陶里斯》之后又一部古典悲剧。剧中所写的是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诗人塔索在宫廷里的遭遇。剧中的塔索遇到理想与现实矛盾时,不再像维特那样坚持自己的理想,进行反抗,而是像伊菲革涅亚一样,在理想与现实之间寻求和解。因此,歌德说,塔索是“提高了的维特”。这部剧本和《伊菲革涅亚在陶里斯》都是用五音步抑扬格的无韵诗体写成的。
  法国大革命以后,歌德写了好几部政治剧,有《大科夫塔》(1792)、《市民将军》(1793)、《激动的人们》(1793)、《私生女》(1802)等。剧情大都直接或间接与法国大革命有关,总的倾向是反对暴力革命,主张改革。
  悲剧《浮士德》的创作贯穿了歌德的全部创作生涯。1773年正式动手写作,1775年暂时停笔,1786年去意大利旅行时在原稿的基础上增删修改,1790年以《浮士德,一个片断》为题发表,引起了席勒的重视。1794年与席勒结交后,在席勒的一再建议和催促下,开始了第三次创作。这次创作重新规定了这部作品的主题思想,剧中的浮士德不再是一个纯粹的个人,而成了人类的代表。浮士德所经历的一切不再仅仅是他个人的经历,同时还是人类发展的缩影。1806年发表了《浮士德》第一部;1831年完成《浮士德》第二部(1832年歌德逝世后发表)。1887年以《浮士德初稿》为题发表的1775年前的创作稿,体现了狂飙突进的思想和精神。
  《浮士德》与荷马史诗、但丁的《神曲》、W.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并列为欧洲文学的四大名著。浮士德是16世纪德国民间传说中的人物,他与魔鬼结盟,创造了很多奇迹,最后灵魂被魔鬼夺走。歌德把他塑造成一个为探索真理、追求人类最高理想而永不止息地奋斗的人物。他从个人生活的“小世界”进入社会生活的“大世界”,经历了书斋、爱情、宫廷、美的幻梦等阶段之后,最后悟出了生活的智慧,即“要每天每日去开拓生活和自由,然后才能作自由与生活的享受”。作者赋予浮士德与魔鬼的关系以新的内容。歌德认为善与恶是无法分开的,善中有恶,恶可以促进善。因此在他笔下,浮士德的一切成就都是在与魔鬼斗争中取得的,而其每一行动又离不开魔鬼。《浮士德》的形式非常独特,它包含了若干可以自成一体的悲剧,又可以被看作是有头有尾的诗集。就全剧而言,它没有严密的戏剧结构,像是一部叙事体作品。《浮士德》不是通常意义上的戏剧,而是把诗歌、戏剧和小说的特点糅合在一起的戏剧,就形式而言,是一部“无与伦比”的作品。
  参考书目
 Firedzich Gundolf, Goethe, Berlin,1930.
 Georg  Lukács, Goethe und seine Zeit, Berlin,1959.
 H.A.Korff, Geist der Goethe-Zeit,Leipzig,1966.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78206条中英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15:55:41